《四库全书》与贮藏七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

故宫文渊阁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清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它的组织设正总裁官十六人,副总裁官十总阅官十五人,总纂官三人,总校官一人,还有其他缮书处端官一百七十九人等,合共三百六十八人。《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但需要指出的是,《四库全书》虽称“全书”,但“因为高宗(乾隆帝)编这部书时,确实有'焚书’之意存乎其间的,又所收的书也有问题,有很多好书都不收,时时'以人废言’,不收其著作,前人论者已多。这是它的不良之处,至于好处也不少。不过两相比较一下,则坏影响仍然多过好影响。”(高伯雨《历史文物趣谈》)

《四库全书》全部是抄本,前后共缮写七份。其中第一份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完成,贮藏在大内的文渊阁内。随后又陆续写成三份,分别存放在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处存放地点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只准大臣官员、翰林等阅览”。后来,乾隆帝又以江浙地区为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再下令缮写三份,分别存放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及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文澜阁,这三处存放地点也称为“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多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于咸丰十一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光绪七年(1881)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以后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到了今天只存下来了三套半,其中文渊阁本辗转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则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存于甘肃图书馆,而文澜阁本基本补齐后现存于浙江图书馆。

至于贮藏全书的七阁,如今北四阁尚存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三阁中则只有杭州的文澜阁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浙博孤山馆区对外开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