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志】环境经济学
【教学日志】20161026
环境经济学
以下是同学们在课后3分钟之间内做的总结,供所有同学参考。
1、本次课堂中围绕“无知之幕”做了课堂游戏,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代表1-3年级学生、4年级学生、新生&身份未知,每组同学在讨论之后都给出了自身代表利益群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根据享受年限、专业、新生入学等分类指标,而身份未知的组对“无知之幕”讨论做出了验证。
2、这堂课程进行了一次课堂小游戏,全班分成4组扮演不同角色来制定关于“学校修建空中花园改善环境是否应该提高学生学费”的政策。在这个游戏中,不同学生的角色也不同,因此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有千差万别。这个游戏印证了罗尔斯“无知之幕”的观点,也启发了同学对制度的思考。决策者的立场对政策的影响如此之大,政策者该如何确定?
3、可持续发展本身有何benefit,使得我们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考量标准?是否对环境的保护就是可持续呢?这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不但为了保护环境,更为了在跨期的角度实现效用的最大化。那么效用如何界定呢?是否需要一个效用函数呢?不同时间会不会变化呢?
4、本次课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不同角色扮演中的小游戏,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政策制定,是我们明白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往往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提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结论。而民主表决的过程,若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而做出平均结论。
5、有关公平和效率的讨论,有效率的是否公平,公平又该如何定义。环境政策要如何设置可能保证公平和效率共存。这些都是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不同身份的人对于校园改造的看法也不同,毕业的人和大四学生只能收获学校由此带来的声誉效益。而未入学和大一---大三的学生能够有更多收益,因此对两类人收费不同。
6、不同资本之间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仅仅依靠自然资源的发展是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因为自然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我们应当要实现多种资源的协调利用,仅仅产生金钱的经济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7、公平在不同的规则下,针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含义。传统的对于公平的定义主要有三块: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但是公平不应是同质的,均等的,也包含着个体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对于公平,第一想法是仅仅在理论层面停留,而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因为他涉及到群体之间的博弈。因此,罗尔斯的“无知之幕”避免了个体因为不同的占位和角色而为自我牟利。因此只有在无知之幕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吧。
8、在做课堂小游戏的时候,每个小组最好能够说清楚自己身份的含义,特别是最后一组分不清考虑角度,让结果有些不符合逾期。但这个游戏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有趣的
9、可上先讲解了跨期公平的相关内容,包括了如何做出公平的决策,重点强调了“无知之幕”条件下做出公平决策的可能性,对此,同学还分组扮演同意情形下不同角色,来做出决策,以观察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与“无知”人群的决策差异。最后,讲了哈特维克规则。
10、(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通常很难保证效率和公平能同时达到,而在考虑公平的时候,通常也无法做到绝对公平。优先保证效率,然后兼顾公平,这是如今比较常用的原则(当然,这不一定对);(2)公平如何达到.公平的定义有很多种,起点公平,过程(规则)公平等,而想要达到公平最有效的方式是,忘记自己是谁,这样往往才能平衡各方利益,达到较为公平的结果。
11.本节课首先讨论了公平的概念,着重介绍了罗尔斯的公平之幕,只有不知其身份的人才能做出公平的决断,并对此进行了一个游戏说明之。其次我们还讨论了哈特维克规则,即维持资本总量不下滑且维持一定消费水平才是可持续发展。并辨析了强弱可持续性,即是否引入了自然资本。
12.本次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的课堂游戏讨论了“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此外,还论述了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其中若可持续性要求总资本不变,其他资产可以替代自然资本,但事实上,存在一个限度,超过后无法再替代。
13.今天上课主要讲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通过第三次课堂测试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并通过课堂小游戏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加且更好的理解了罗尔斯的理论。希望下次也会有课堂小游戏。谢谢!
(杨淑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