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榜样人物 | 陆淳:星光不负赶路人
陆淳
“做了20年法官,我觉得我选对了。”陆淳笑着说。两个小时的采访里,即使被“全国优秀法官”的光环笼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她身上沉稳如水、冷静睿智的气质,她的目光里透着一股坚定和平和的力量,这力量或许源自她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从容温和的处事之风。
从“忙盲茫”到“找到法院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起与法结缘的故事,陆淳坦言:“这是件偶然中带着必然的事儿。”
“这孩子,小小年纪,说起事情头头是道,逻辑了得,是个学法律的好苗子,今后能做我的同行。”7岁那年,一位妈妈的法官朋友来家里做客,半晌的功夫,她从陆淳的谈吐和表达中,嗅出了法律人的特性。当时的陆淳还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细腻的妈妈却一直记在了心里。
初中的时候,一次学校里组织了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陆淳凭借优秀的逻辑和推理能力,最终被认定为最适合的职业是“法官”。“测试结果认为我最适合的职业是法官,还不是法律行业中的别的职业,这让我感到很惊喜。我觉得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她回忆道。
高考毕业填报志愿时,在妈妈的鼓励下,陆淳填报了法律专业,自此,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8月,陆淳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法官职业的向往,她以高分踏进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闵行法院)的大门。这一回首,竟是25年的光景。
“刚进法院,担任民事审判庭内勤工作一度令我很迷茫。”陆淳回忆起在法院最初的时光,在这个公认的工作量大、责任重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三年——全庭案件的归档、到邮局寄送送达材料、做报表、担任打字员……陆淳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可越忙,心里就越“茫”:“这是我追求的法官职业吗?我什么时候才能做上法官?”
“你是科班出身,基础好,千万不要懈怠,要好好珍惜在法院工作的机会。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店里卖煤球呢。”一位资深审判长似乎看出了陆淳的心思,他的一番肺腑之言,点醒了陆淳。“我要通过时间管理,为自己赢得学习业务的时间。”她暗暗地想。
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陆淳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单位处理各项事务性工作,下班回家简单晚餐后又重新返回办公室开始研读案例,“案例式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深入。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块大海绵,对法律知识如饥似渴。庭里只要有案件讨论,我宁可加班处理事务性工作,也不想放弃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回想起那段时光,陆淳的眼睛在发亮。
在研读案例的同时,陆淳也勤于动笔,她想把所学所思转化成审理的思路和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民庭工作期间,陆淳撰写的第一篇关于建筑工程纠纷的信息稿件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录用,令她深受鼓舞、动力倍增。“尝到甜头”的她,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调研文章及案例分析,就这样她从事务性内勤转向了“事务+文字”双岗内勤。这一次,她更忙了,但那种“茫然感”却不见了。“那时候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当我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并且想做什么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实的。”良好的法律功底加上勤勉善思考,陆淳的笔耕不辍为她赢得了“上海闵行法院大才女”的美名。
越努力越幸运。陆淳凭借调研崭露头角,被上海高院抽调参与全市的指导案例编写工作。期间,她接触到了大量的民事常用案例,在编校案例的工作中,她不止于简单的文字校对,而是借着编校的机会,将每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系统学习的素材,学习如何从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立法目的等方面全方面地思考法官应当如何适法和释法。
从上海高院回到上海闵行法院,陆淳成为大家办案上的“资料库”,一时间,大家有什么法律上的难题,都会来找陆淳探讨。交流得多了,陆淳仿佛成了一个疑难复杂问题的“集合地”。对每一次的业务讨论都认真对待、反复琢磨,帮助陆淳逐渐打通了法律学习的“任督二脉”,也为她今后的法官职业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次,我找到了法院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陆淳开心地笑着。
法律的魅力在于它充满挑战
2001年末,陆淳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审判生涯是从七宝法庭开始的。虽然前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真正走上审判岗位,她还是经历了不小的打击。“作为新人,一上手就接收了一位退休法官的30多个老案子,光卷宗堆积就足有一人高,案件复杂曲折,群众矛盾尖锐,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陆淳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那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可转念一想,既然把案子交给我,就一定要全力而为。”此后的几周里,陆淳扎在如小山一样的卷宗里,每天把三十几个案件从头到尾翻一遍,想要从一遍遍的刷新中,寻找到案件审理的蛛丝马迹。
九个月过去,陆淳同疑难复杂案件较上了劲,她成了庭里公认最能“啃硬骨头”的法官,总是主动承担难度较大的案件。初到派出法庭,除了案件疑难复杂,陆淳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与当事人打交道。“既然不会,那就得多观察。”她认真观察合议庭里资深法官们的庭审过程,仔细观察他们的调解方式,琢磨他们与当事人交谈的方式方法。让陆淳印象深刻的是,在一起离婚案件调解现场,男方以无业为由拒不支付女方所要求的抚养费。“如果简单从证据来看,男方确实没有经济能力支付抚养费,但是当时的审判长却从男方的穿着以及无意提到的名画中寻到了蛛丝马迹。审判长以此为突破口,晓之以理,最终经过沟通,当事人承认为了赌气而刻意隐瞒了家底,并当场同意支付约定的抚养费。”
“离一位优秀的法官,我还差得远。”当事人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让陆淳深深地领会到了成功调解的背后不仅是法官帮助当事人厘清法律问题,更需要法官慧眼察秋毫、识真情。“认真梳理每一个事实,仔细追踪每一处争议,找到对应的法律依据和处理方案。”在之后的每一个案子中,陆淳都会以此要求自己。
2007年,陆淳开始承办商事案件。“既然进入新领域,那就干脆从最陌生的公司法开始学习吧。”陆淳的骨子里有股喜欢挑战的天性。步入全新的领域,这一次迎接她的又是三十多个“老大难”案件。“起初连看诉状都觉得陌生”陆淳坦言,“但难案子就像一座座小山,每次翻过山顶的那种成就感,让人有点着迷。”头三个月,陆淳白天阅好卷,列好庭审提纲,晚上回家就开始啃相关的公司法书籍、著作,学习法条、案例,请教前辈,尽快熟悉商事裁判规则。
“我比较注重基础法律概念,我认为精准适用法律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基础法律概念。”在商事庭工作不久,细心的陆淳发现庭内关于 “表见代理”认定的案件时常被改判,法官们在适法时的认识分歧也较大。于是,陆淳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表见代理”的概念弄清楚,把司法实践的规则弄清楚,法律概念的理解要精准,不能模棱两可。于是她执笔《表见代理适用规则的完善》,从价值规则、程序规则、成立规则、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释明规则、检验规则等角度,全面梳理了表见代理制度的适用规则,不仅扭转了改判的局面,也在条线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法官不能停留在个案问题的解决,而是要对类案问题有所思考。”
陆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9年,在一起业主撤销权纠纷案中,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出台《停车管理办法》,要求每位业主首辆用车支付停车费150元/月,第二辆车支付600元/月,包括地下车库停放车辆。原告某业主则认为地下车库是产权车位,是支付了较高的价格购买的,其第二辆车在地面停放,应当享受首辆用车的停车优惠,并要求撤销《停车管理办法》。
面对“停车难”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小区治理难题,在这场地下车位业主利益与住宅小区全体业主共同利益平衡的博弈中,陆淳从建筑区分所有权的相关基本理论入手,指出地下车库与地面车位作为整体停车资源,对地下车位业主停在地面车位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的做法,起到了通过价格杠杆合理调节资源分配的效果,不构成对地下车位业主权益的侵犯。对地下车位业主停在车位的车辆按第二辆车提高收费标准的做法既确保了每户业主基本的停车需求,又抑制了部分过高的停车需求,回应了在停车资源稀缺小区公平合理分配停车资源的社会需求,在小区的自治中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该案最终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2019年度优秀案例分析二等奖。
她是年轻人眼中理想的“法官”样本
陆淳带教过的年轻人,在谈及他们口中的“陆老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想成为像她一样的法官”。作为一名法官,陆淳对待审判的严谨钻研、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投入给庭里的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家的心里,陆淳总是不苟言笑,只有在案件得以圆满审理的那一刻她的眉头才会舒展。每当看到积极努力的年轻人,陆淳总是不遗余力,倾囊相授,让人如沐春风。到了午休时间,陆淳的办公室门口常常会有一支“求教”队伍,年轻的法官、法官助理抱着厚厚的案卷前来咨询案件。不管多忙,陆淳总是抽出时间来答疑解惑。
“每次找她请教,都很受启发,她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从少年庭调岗至商事审判庭的法官归鸿在转岗后,有些不适应,当谈到陆淳给自己的帮助时她说,“我和她一起开的案子并不多,但每一次都让我学到很多。作为审判长,她在庭前会对案子充分研判,庭审上的发问也很细致,她的细致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在查明事实上抓大放小,快刀斩乱麻直击争议焦点。”
每周四下午商事庭的专业法官会议上,除了案件讨论,陆淳也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最新司法解释、条线会议纪要、案件改发讲评、类案裁判思路的整理,“只要对于业务提升有帮助,我都不会放过。”此外,陆淳也积极邀请法官助理们参加这类学习会议,并让他们尝试像法官一样思考,对案件的审理给出倾向性的结果。“成长为法官,这样的基本功修炼是少不了的,参加专业法官会议是偷师的好办法,我们可以借鉴不同法官的裁判思路,同时这些干货也是避雷防坑指南,陆老师总是方方面面帮大家考虑到。”只要工作能协调开,商事庭法官助理施佳艳表示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场专业法官会议。
“我希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获得感”
“做了庭长之后,我其实面临了很多新挑战。如何带好队伍,如何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真正发挥商事审判在服务保障中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后来,我问我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心底一个声音告诉我,希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获得感。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发力点。”
在陆淳看来,只有先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由内而外的努力生长。在担任部门负责人的这几年里,陆淳组织过“你和工作的关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讨论,希望年轻同志从这样的探讨中寻找到一份共同的价值感。“基层法院很普通,基层法院的案子可能看起来很微小,但这么多案子做下去,积累起来产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每每讲到这里,陆淳总是语重心长。
“找到价值感还不够,接下来,还需要从能力的提升上给大家搭平台,帮助大家寻找获得感。”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干警多总结多思考,陆淳开始推广“微课堂”,课程主题覆盖法律职业技能的方方面面,如何推进在线庭审、如何校对裁判文书、如何穷尽送达等等。
“我是微课堂的受益者,在自己学习、总结备课最后输出的过程中,我一共学习了三遍,很多知识技能,在这样的来回中,就掌握得更加牢固了。其他法官、法官助理在微课堂上的分享,也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微课堂在全庭形成了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商事庭法官助理王凯表示。她是“微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一位忠实的“学生”。
每年年终,陆淳还会亲自组织策划全庭的趣味活动,给努力了一年的每一位干警送上一份新年礼物。“每次陆庭都会特别交代,要在每个人的礼物上盖上一个奖章,认可大家的付出,也为来年的工作加油鼓劲,收到这样的礼物让人觉得特别温暖。”商事审判庭内勤陈逸韵谈到陆淳对庭里同事的关爱时,最常提到的就是“温暖”这个词。每当商事庭有人离开,陆淳都会特别关照,为他们精心挑选礼物,举办温馨的欢送会,送上一份来自商事审判大家庭的祝福。
“我希望,商事庭的伙伴们能共同进退、共同做好一项工作、共同在攻坚克难中体会其中的快乐——一点点啃难题,一点点避雷,一点点获得成就感。希望大家在商事庭收获一份内心向上的力量。”陆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努力的。
回首25年的法院生涯,当问及“您如何看待法官职业时”,陆淳的目光里透着坚定,“我认为法官的社会声誉来源于法官自身对职业的尊崇感,作为法官,我一生中有可能审理几千件案子,但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进一次法院,所以不论案件标的是大是小,案情简单还是复杂,作为法官都理应认真对待当事人的每一个诉求。法律最不能模糊,不能回避争点,我喜欢中立地倾听,只有解决清楚争点,才是真正解决纠纷。我热爱这份职业,它带给我智慧,也带给我真善美,它激励我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