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呼和浩特大召(无量寺)
呼和浩特大召,又称无量寺。网上文字说的备细,转录段落于下:
大召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内,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拉坦汗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据载,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兴建美岱召后不久,便决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宫廷的支持下,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建的城寺将城与寺分开,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后才告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即现在的大召寺,城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建成,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为银佛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僧格杜棱汗邀请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达赖三世在土默特部盛大的欢迎仪式中,自鄂尔多斯进入呼和浩特,主持了弘慈寺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在当时漠南蒙古成为有名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
大召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史籍记载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大召能与城并提,可见它在漠南影响之大。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军队追击林丹汗至呼和浩特,命令部下在城中纵火,“只剩银佛寺等庙宇未毁”,这也说明了大召很有声望。后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土默特都统重修大召,重修后改弘慈寺为无量寺,这便是今天大召寺汉名无量寺的起源。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
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著名 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复制的《康熙私访月明楼》壁画:讲述康熙帝西征葛尔丹驻跸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便装在月明楼吃饭受辱于恶霸店主安三太,后惩治恶霸、褒奖提拔堂倌刘三的故事。又有同名评书及长篇单口相声(“八大棍”之一)讲的是事出北京前门外。原画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佛教《定道资粮》讲录故事:如佛说过去世,有象猴兔鸟相友善。誓行十善,修和敬法。时在大树下,鸟谓此树之种是我衔至,兔谓我见其萌芽,猴谓我曾升其巅,象谓我来树已成荫矣。依次为长幼,出则象负猴,猴负兔,兔载鸟而行。国中和祥丰穰安乐,国王臣民各以为己功,争莫决。有习禅老人,为弥陀化身。为说此事,国人往伺之,果见四物层负而行。佛说此象阿难,猴目连是也,兔舍利弗是,鸟即我是也。藏人僧俗,皆图此事悬挂以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