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与数学家,都是以数学为伴,面对不同是数学问题!
不同的是,数学教师是遵循国家制定的一些大纲,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自由发挥,把已知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孩子,并在思维与兴趣上进行引导,算是知识的搬运工,对于一些特级教师、数学教授级别的可能会对已有数学知识进行筛选、加工。
数学家则不同,数学家在我们的世界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研究的都是未知领域,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解决未来人类可能需要的数学原理,猜想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
所以,对于数学教师而言,终身的任务就是学习、授课、反思、交流,让自己的教学技能越来越精湛,教学思想日趋完善,并推广自己信奉是数学思想,研究数学大师的经典,跟随大师,拜于大师门下,与大师交流,成为连接大师与学生之间的引路人。
大师介绍:
姓名:张景中
出生地:河南省汝南县人
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向: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
作品:《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
1
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时,它是包罗万象的,数学只不过是算术和几何而已。17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可是西方现代哲学此时却把注意力限于意义的分析,把问题缩小到“人能说出些什么”。哲学应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哲学家谈论原子在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之前,哲学家谈论元素在化学家研究元素之前,哲学家谈论无限与连续性在数学家说明无限与连续性之前。一旦科学真真实实地研究哲学家所谈论过的对象时,哲学沉默了。它倾听科学的发现,准备提出新的问题。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而是把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是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获得了足够丰富事实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但是,宇宙的奥秘无穷。向前看,望远镜的视野不受任何限制。新的学科将不断涌现,而在它们出现之前,哲学有许多事可做。
面对着浩渺的宇宙,面对着人类的种种困难问题,哲学已经放弃的和数学已经占领的,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是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条件。
2
数学的对象曾被毕达哥拉斯当做宇宙的本质,曾被柏拉图当做理念世界的一部分。现代数学把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是结构主义。数学讲究定义的准确与清晰,现代西方哲学则用很大力气分析语言、概念的含义。当哲学家要说明世界上的一切时,他看到,万物都具有一定的量,呈现出具体的形,数学的对象寓于万物之中。
当哲学家谈论怎样认识真理时,他不能不注意到,数学真理是那么清晰而无可怀疑,那样必然而普遍。当哲学家谈论抽象的事物是否存在时,数学提供了最抽象而又最具体的东西:数、形、关系、结构。它们有着似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性质。当哲学家在争论中希望把概念弄得更清楚时,数学家提供了似乎卓有成效的形式化的方法。即使数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他的数学活动并不一定打上哲学观点的烙印,他的哲学观点往往被后人否定,而数学成果却与世长存。数学太具体了,太明确了。错误的东西易于被发现,被清除。
3
数学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 哲学研究世界上一切事物共同的普遍的规律,研究人如何认识世界,研究概念的意义。数学研究的东西使人难以想象,高维空间、非欧几何、超限数、豪司道夫怪球,达到高度抽象。可是哲学命题却使人难以把握其确切含义。比如,哲学家常常说“存在”。什么叫存在?使用存在这个概念要服从什么法则?谁也没有清楚地阐述过。
哲学家常常说“事物”。什么叫“事物”?如何运用“事物”这个概念?也没有界说。哲学家的有些命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从常识出发,人人能理解,而且它是与科学的发现始终一致的。但是如果从宇宙上追究,那么究竟什么叫“物质”?如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数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抽象,但是可以作具体的研究,而且只能作具体研究。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可以言传而不可意会。用符号、语言,一步一步可以讲得很严格,很具体,至于它究竟是什么,由于抽象的次数太多了,头脑中已难以想象。可是推理、论证,却不含糊。西方现代哲学热衷于把概念精确化,这似乎是受了数学的影响。但是,哲学的本质是不精确的,因为哲学的对象是科学的未知领域。如果哲学像数学那样精确严格,哲学也就成了数学的一部分,不再是哲学了。
4
涉及具体问题时,语言必须精确严格。数学的看家本领,就是把概念弄清楚。这本领是经过两千多年才练出来的。
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这样解决:上造出了第一只鸡,因而先有鸡。这就把问题与哲学联系起来了。现在我们抛开子虚乌有的上帝,从科学角度分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呢?只从逻辑上讲,可能没有答案。例如:“小的整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就没有答案,因为没有最小的整数。 能不能说,鸡与鸡蛋,像偶数与奇数一样,没有最先的呢?这不行。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本来没有生物,也没有鸡和鸡蛋,它们是在自然界发展中出现的,应该有一先一后。对这样的问题,数学思维方式是问一问什么是鸡,什么是鸡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生物学家无法判断什么是鸡,当然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假定,什么是鸡的问题已经解决,否则,问题没有意义。鸡蛋的概念不应当与鸡无关,否则问题也无意义了。根据常识,我们可以提供两个可能的定义:如果选择定义1:自然是先有鸡,第一只鸡是从某种蛋里出来的,而这种蛋不是鸡生的,按定义,不叫鸡蛋。如果选择定义2:一定是先有蛋。孵出了第一只鸡的蛋,按定义是鸡蛋,可它并不是鸡生的。如果不把鸡蛋的定义确定下来,问题自然无解。不知道什么是鸡蛋,还问什么先有鸡先有蛋呢!这就是数学家的常用的办法——问一个“是什么。古代的哲学家不懂得这个方法,古代的数学家也不太懂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从非欧几何诞生之后数学家才掌握的。
5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在两千多年的时期内,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话题。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是虚幻的,抽象的概念倒是真实的。世界上除了大狗、小狗、黄狗这些个别的狗之外,还有一个理念的狗。具体的狗可以变化、死亡,而理念的狗是永恒的、绝对的。具体的狗之所以是狗,是因为它分有了“狗”这个理念。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指出,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除了具体的这只狗、那只狗之外,没有一个另外的抽象的狗。他并不认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在中国古代,有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著名诡论。他说:要马,黄马黑马都可以。要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行了。可见白马非马这种说法,难倒了当时的许多人。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长期在争论,也就说明长期弄不清。其实,用数学中集合的概念很容易弄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只狗、那只狗,过去的每一只狗、未来的每一只狗,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就叫做狗集合,不过通常略去集合二字罢了。具体的狗是狗集合的元素。黑狗,是狗集合的一个子集。这样看,“一般”是存在的,它作为集合而存在。个别也是存在的,它作为集合的元素而存在。集合由元素构成,没有元素的集合是空的,可见一般离不开个别。我们常常用“是”、“非”这些字眼,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不同。“是”可以表示“等于”。“欧几里得是《几何原本》的作者”°这里,“是”表示等于。“是”可以表示“属于”。“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这里“是”不再表示等于了。“古希腊数学家是一个集合,欧几里得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在数学上用“属于来表示。“是”可以表示“包含于”。“狗是哺乳动物”这句话里,“狗是一个集合,“哺乳动物”也是一个集合。这句话表示:“狗”集合是“哺乳动物”集合的子集。回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我们问:这里“非”字是什么思呢?
“非”是“是”的反面。“是”可以表示“等于”、“属于”“包含于,“非”也就可以表示“不等于”、“不属于”或“不包于”。
“马”是一个集合,“白马”是“马”的一个子集合,“白马非马”中的“非”字,如果表示“不等于”,这句话是对的,因为白马集合确实不等于马集合。如果表示“不包含于”,就错了,因为白马集合包含于马集合。
顺便说一句,说“白马集合不属于马集合”,从数学上看是不对的。因为“属于”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这样,“白马非马”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毫无诡论意义的普遍东述了一只要说清楚“非”字的含义就可以了。
被誉为“哲学之王”的黑格尔说:你可以吃樱桃和李子,但是能吃水果。这无非是说樱桃和李子不是水果,和白马非马是一样,不过比公孙龙晚了两千多年罢了。
6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相应的概念。我们看见月亮这个东西,才有了月亮这个概念。这表明先有事物后有概念。但是,有些事物是人发明出来的,人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作为创造具体事物的依据。因此,对于人为的事物,则可以先有概念,后有事物。提到数学对象,产生了一个难题:点、线、面、数这些概念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是先有了点、线、面、数这些事物,反映在人们头脑中成为概念,还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概念之后,把它们创造出来用以描述客观世界呢?认为世界上先有了点、线、面、数,这正好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它们是人从概念中创造出来的,如何解释数学定律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只有这样解释: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的头脑中抽象为数学概念,人根据概念又创造出数学对象。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与客观世界一致,并不奇怪。一个真正奇怪的故事是虚数的产生。-1的平方根,是数学运算的结果。在几百年的漫长时期中,最伟大的数学家也认为它纯属幻,后来才发现它并不虚。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性质与规律,但它一开始并不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人通过运算把创造出来的。人创造出虚数,可是虚数服从的数学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因此,数学家觉得,不是人创造了虚数,而是人发现了虚数。
数学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们研究的对象想象成客观的实在。但是,当他们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时候,他们被认为是唯物的,当们认为数学对象是实在的时候,他们又被认为是唯心的。唯心主能够在数学中找到栖身之处。正如列宁指出过的:在最简单的抽中,已经包含着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回到开始的话题。可不可以说,数学对象是和概念同时产生呢?这时,事物不过是概念,概念也就是事物。
7
批判理性主义主张“证伪原则”,认为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是科学命题。其理由是:科学命题是全称判断,举多少例子也不能证实,但是有一个反例就能证明命题不成立。哥德巴赫猜想: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之和。检验多少偶数也不可能证实它,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它不成立。解的存在定理:数学里有许多存在性定理,定理往往肯定某一方程有解。这种类型的命题,实际检验只能肯定它,不能否定它。实际检验,无非是把数代入方程试一试。满足了,命题就成立;不满足,并不能否定命题,因为还可以再试验别的数。这类命题物理学里也有,如磁单极存在的猜想。
孪生素数无穷的猜测:如果p和p+2都是素数(如3与5,5与7,17与19),便称它们是一对孪生素数。数学家猜想“孪生素数是无穷的"。给了任一个p,很容易检验p和p+2是不是一对孪生数。但是无论检验的结果如何,既不能证实这个命题,也不能推翻这个命题。能说它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吗?看来,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都不足以判定一个命题是不是科学命题。科学命题可能被证实而不被证伪,也可能被证伪而不被证实,甚至可能既不被证伪又不被证实。“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它永远不可能被证实,但是也不可能被证伪。即使把目前已发现的“基本”粒子再分100万次,还不能算“无限可分”。可是反过来,即使100万年都不能把“基本”粒子再分割成更基本的粒子,也不能推翻这个命题。反过来,假定物质由不可分的基本粒子组成,也是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类似地,“宇宙是无限的”,“宇宙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看来,一个命题是不是科学命题,不能简单地从逻辑上来确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
8
然而概念一旦形,就有了自己的性质,数学家奈何它不得。康托尔和戴德金在建立实数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实数比自然数多,更没有想到一小截线段上的点和全空间的点一样多。集合中的发现使康托尔自己一再吃惊。
圆规直尺不能三等分角,五次以上方程没有根式解,非欧几何,司道夫怪球,这些都是不可能用具体例子证实的真命题。数学世界是人的创造,它却是客观的。它的内在性质与规律不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波普,他的证伪义虽不足取,但是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却包含了极有价值的东西。 波普认为世界由三个部分组成:世界1——物理世界,即物质世界;世界2——精神世界;世界3——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其实,世界2不过是世界1的一部分。因为人脑也是物质,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不过因为是人在研究,就特别重视自己的精神,也就把它单列为一个世界了。世界3的确是独具特色,它是精神世界的产品,又具有物质世界那种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世界3完全由信息组成。它是以世界1中的信息为基本原料,在世界2中进行加工的结果。数学对象存在于何处?现在可以说,它存在于世界3,世界3不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因为已经肯定了先有世界1。但是,世界3对世界2有重要影响,并且它还通过世界2来影响世界1。有一种看法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其实未必。
9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很初等的数学命题。深刻之处在于,它阐明的是三角形的总体性质。这条定理对于三角形的一条边、一个角都没有意义,只有把三角形作为一个总体,才有这个命题。而许多初等微积分定理,研究的仅仅是函数的局部性质。正是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出发,现代数学才得到了十分深刻的结果—“高斯一比内一陈定理”。这是当代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得意之作。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呢?五边形呢?这容易回答: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一般地,n边形内角和是(n-2)个180°这似乎找到了一般规律,其实不然。把观点变一变,不看内角看外角,便有:三角形外角和为360°,四边形外角和为360°五边形外角和为360°,这个结论就比“内角和是(n-2)个180°”干净、利落,因而漂,实现了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多边形是由有限条直线段构成的,有限化为无限,多边形就变了封闭曲线。设想这封闭曲线是自己不和自己相交的一条高速公,汽车在上面奔驰,其运动方向时时在改变。汽车在曲线上转了一圈,运动方向改变总量(代数和)是多少呢?恰恰是360°。这里一次从特殊达到了一般。 进一步把曲线放到曲面上,放到“流形”上,最终到达深刻的高斯一比内一陈定理”。不仅看内角,而且看外角;不仅看直线,而且看曲线;不仅看平面,而且看曲面。这生动地体现了辩证的方法。
10
平移运动下,与平移方向一致的直线是不变的。旋转运动下,转动的中心是不变的。变化中不变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东西,刻画了变化的特性的东西。运动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但是图形上线段的长度是不变的。这长度就是两点的距离。保持两点距离不变是运动的特点。放大镜下,图形变了样,两点距离变大了;摄影,又使图形变小:这时两点距离变了,但是直线之间的角度不变。图形的按比例放大与缩小,叫相似变换。保持直线仍为直线,并且直线间的角度不变,这是相似变换的特点。任何科学都关心某种变化中不变的东西。生物学关心遗传因子,学关心元素,物理学关心基本粒子,哲学关心普遍的规律。宇宙中的一切在运动与变化,但是我们相信变化与运动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如果基本规律也在变比如说,某一天万有引力忽然消失了,或光速变得更快,或能量守恒律不成立了,人类会觉得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不变的规律是基本规律,是指一定条件下必须产生一定的结果。记得谁说过,太阳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关于水的规律。乎不能这样说。关于水的规律,是指如果有水,则水有什么性质等等。规律的内容包含了它的前提。我们日常感到的规律,如冬去春来,日出日落,总有一天是要变的。然而在这变的背后,仍有不变的东西在支配着,这应当是科学与哲学的基本信念。
11
存在决定意识,人总是受时代的限制。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哲学总是受到后人的批判。数学家的工作却多受到后人的肯定。这使数学变成越来越庞大越来越难以掌握的一门科学。可是离开具体命题,涉及对事物的观点,数学家也总是看不到下一步是什么样子,也总是受限制于时即使是最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力图给点和直线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下定义,结果徒劳的。演绎推理必须从不加定义的元素开始,而元素的性质由公理刻画。这是后人比欧几里得高明之处。 欧拉对复数作了深刻的研究,他弄不清虚数的意义。他认为虚数既不是什么又不是什么都不是,它纯属虚幻。
希尔伯特终于发现自己提出了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用形式系统证明数学的协调性。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恩各斯也曾发表过“武器发展到机关枪已到了顶点,因为再快人就无去控制了”这种错误的预言。他想都没想到过自动控制的导弹。可以用纯形式的逻辑推理证明,准确地预知未来是不可能的,将导致矛盾:在一张卡片上写下一句话,这句话描述了一件事,请预言家先表意见,再揭开卡片。预言家应当说明,卡片上所写的事是否生。卡片既已写好,答案应当是确定了的。两位预言家各选一个答。甲说是,乙说否,两个人总有一个命中了吧?预言“否”的乙错了,他认为卡片上的事不会发生,却发生了。预言“是”的甲也错了,他认为卡片上的事要发生,却没有生。
12
莱布尼兹不仅是一个大数学家,还是一个大哲学家,他在德国国王宫廷讲学时,肯定地说:“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一样的。事后,听讲的宫女纷纷在花园里找寻树叶加以比较,她们看到,确实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莱布尼兹的命题自身证明了自身:如果完全一样,就不叫做个两个事物,而是同一个事物了。事实上,两个事物在空间占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比如两个电子,我们无法指出两个电子之间有什么同,除了它们占有不同的位置。
国旗上的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可以说是一样的,因为形状颜色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因为大小不同。一样可以有种种的标准。数学在研究“一样”这个概念时,舍弃了所有的标准,注意力集中于它的结构特性。什么是“一样”呢?在数学看来,“一样”是一种关系,它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这个关系应当满足三个条件:(3)如果甲和乙一样,乙和丙一样,那么甲就和丙一样。满足这三条的关系,叫等价关系。在几何学中,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全等关系、相似关系、等积关系,都是等价关系。所谓一样,就是提供了一个把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同一类的事物认为是一样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各种分类方法。莱布尼兹说“没有两件事物完全一样”。这里,“完全一样”意味着:对事物进行分类时,每一类只有一件事物,当然不可能有两件事物完全一样了。
13
这和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是一致的。它是说,事物发展到了一定限度,将会向反面转化。那么,什么叫“极”呢?“极”就是到了头,到了顶点。什么叫到了顶点呢?就是只能回头了,就是要“反”了。“极”与“反”有逻辑上的联系。如果没有反,就是还不到极”的时候。这么一分析,一句极富启发意义的警句成了同义反复,使人颇为扫兴。
其实,逻辑上的同义反复并不一定没有意义,关键是涉及的概有没有生命力。“极”这个概念,来自客观世界的沧海桑田、风云幻,来自人们对新陈代谢现象的认识,它是有生命力的概念。 有人认为数学没给人以新的东西,因为所有的结论都包含在概念的定义之中了。这是不错的。本质上,数学命题是同义反复,甚至结论比前提还要贫乏。但是,如果不给出数学的证明,谁又知道这是同义反复呢?直角三角形画在黑板上,看来简单明白,一览无遗,不经过逻辑推理,谁能想到斜边的平方恰巧是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呢?象棋与围棋的千变万化,都是简简单单的几条规则的逻辑推论,没有给出任何新的东西。游戏尚且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更何况概念源于气象万千的现实世界的数学了。
注:文章张景中院士《数学与哲学》一书中的《数学与哲学随想》,本人研读之后,精选个人觉得比较精彩的部分,仅供同行学习教流。
1
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课堂教学一直思考的两个问题。数学概念,尤其是战略性的数学概念,往往是人类千百年思维抽象的结晶,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追根溯源,建立学生大数学观。教的不同,是因为对“教什么”理解的不同,至于搞定了教什么?怎么教就是设计的问题了,结合学生当下的起点,思考要把学生带到什么重点,最后再实践的过程中一直追问:目标有多远?到了吗?最后,分享我的“胡说数学三板斧”与“胡说数学三算课”,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开设相关课程!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一道题目做错了,总结其原因,没有读懂题目,算是最高频率的理由;还有,没有思考,不会做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单单就这两条足以让老师头疼,家长无奈,所以胡老师的这三板斧,只要坚持的好了,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数学解题技巧虽然很多,但是孩子们又能学多少呢?画图,列表,设字母可以说是孩子们最应该坚持的去训练的方法与思维。当然,这三板斧具体是什么?可以私下和我沟通!
胡老师的数学理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数学教学,教授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数学文化,结合画图、列表、设字母等方法,坚持不懈的传播第三世界(孩子自己的世界)的数学,为数学阅读推广而奋斗!
其实,我们的数学教材存在这“三种运算”--口算、笔算、估算。这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估算属于不精准的计算,更侧重于生活场景的运用,很有现实意义,所以老师们教学份量在小学数学里体现很多。笔算,那就不用说了,老师更为重视这种形式,能得分,准确,虽然速度慢,需要孩子根据一定的运算法则去计算。口算,也是小学要求的一块,算法多样化一直都是提倡的,但是也只是提倡,因为我们平时总是教育孩子们“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口算容易出错,孩子笔算好”、“平时多用演草纸,不要口算”等。
口算与笔算的形式不同,用笔在纸上列出竖式,并写出计算过程进行计算,叫做笔算。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说出或者写出运算结果,叫作口算。列竖式从低位算起,写出每一步计算过程,列竖式是笔算的标记。
运算方向不同,笔算(加减乘)是由低位到高位,而口算一般从高位到低位。如127+386先算100+200,再算20+80,最后算7+6.
思考方法不同,笔算严格按照运算法则进行,借位,进位等,先算个位再算十位。而口算则可依据数据的性质和特点,应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进行。比如:25×48=20×40+20×8+5×40+5×8;25×48=25×4×12等。
口算的前提是会算法,懂算理,这是运算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算理是计算的道理,是探索和解释运算法的依据,客观存在的规律;算法是计算的方法,是计算的操作程序,是人为规定的,基于算理!所以,口算好的学生一定基于算理,运算法则,如果有运算策略以及思想更好!
最终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可以,孩子们平时做数学题不用它,光靠上口算课是没用的,所以平时也要要求孩子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不要偏颇任何一个能力!
借助工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能力在进步,这依然是人借助于外,属于递弱代偿的道理,就是人类对外在的依赖越多,也就意味着人类自身能力越弱,但人类为了显示自己更强,是宇宙的主宰,所以会发明更强大的工具,这是我们经常在工作中所提倡的,借助外在,让自己工作更顺畅,哪怕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但是只要会运用好工具(人,事物)也是一个牛人!
但是,对于纯粹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一定是做减法的!回归于自然!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物,都会因为本质,自然为好!所以,数学的学习也是这样,越是感觉低级的,启蒙的,越是本质的!
口算这一块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我也经常给孩子们讲口算的算理与法则,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理解算理,运用好运算法则,掌握解题策略,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原来孩子不敢想的事情可以通过努力完成!
小计算,大道理,小小计算蕴含人生哲理,甚至处事的学问,胡老师之前总结过,胡说数学计算九句话,每一句话都是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