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国风·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 岁聿yù其莫mù
今我不乐lè 日月其除
无已大tài康 职思其居
好hào乐无荒 良士瞿jù瞿
蟋蟀在堂 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 日月其迈
无已大tài康 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 良士蹶guì蹶
蟋蟀在堂 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 日月其慆tāo
无已大tài康 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 良士休休
当蟋蟀进屋躲进床下的时候,周历中也正好是一年的年未,诗人也感慨时光的流逝,从而提出"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日月其迈、日月其慆),时光已经步入一年的年未,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光阴易逝,周民早就有感,而因着时光的一去不返,要懂得及时行乐,不负年华
诗共分三章,每章节前两句,都是提醒人们一年忙碌完,辛苦一年,应该懂得行乐的重要。而诗的后两句,则是进一步提出诗的主旨,反复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做到的是”好乐无荒“,告诫人们不要过分享受,享受要有度“无已大tài康”,应该有忧患意识,享乐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内在要做的事,或者把握住自己无法预料的其它事,乐而不忘忧。《蟋蟀》所告诉我们的是,即使生在几千年的人们,他们在纵情欢乐庆祝一年结束,行役的人和役车都已休息的时候,依旧应该乐而不忘忧,乐而随时不忘自己的职责,因为人之性情莫不好乐,如果因为追求快乐而荒废事业,必将有忧患之事。
据《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当时的音乐理论家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在鲁国欣赏周乐,当他听到演唱《蟋蟀》时,便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蟋蟀》一诗所表达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向来为人们所称许,并以之为教诫。《左传·鲁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晋国大臣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大夫们赋诗,其中印段赋了《蟋蟀》一诗。赵文子听后赞叹道:“真是好啊。印段可谓保家之主啊。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希望。”赵文子通过印段赋《蟋蟀》,断定印段家族将来会兴盛很久。
古代皇帝常常欲乐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风俗往往坏堕。这时,《蟋蟀》便可成为温婉的谏言。据《旧唐书》记载:唐中宗多次举办宫廷宴乐聚会,一次他令参加的近臣和修文的学士们模仿乐伎,以为笑乐。当时,官为工部尚书的张锡模仿谈容娘舞,官为将作大匠的宗晋卿模仿浑脱舞,官为左卫将军的张洽模仿黄麞舞,官为给事中的李行言模仿歌伎演唱《驾车西河曲》,还有的近臣学和尚诵经、学道士祝祷,等等。众人都很愉悦欢快。(我们现在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有“模仿秀”,唐中宗当时的娱乐方法,就有一点像“模仿秀”。)这场“模仿秀”再往下进行就轮到了郭山恽那里,郭山恽当时是国子司业,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学的管事。他说:我不会什么技艺,就赋两首诗吧,于是赋了《诗经》中的《鹿鸣》和《蟋蟀》。《鹿鸣》是讲君臣燕饮的,虽然也是其乐融融,但其中自有礼仪风度。而《蟋蟀》一诗却是劝诫“好乐无荒”的。所以,他的诗还没有赋完,官为中书令的李峤就出面制止说:得,得。这也太煞风景了。圣上要大家娱乐一下,你却出来教训我们,你是有意忤旨吧?这下弄得大家不好收场了。唐中宗也觉得没面子。所以第二天便下诏大大表彰郭山恽,说他“业优经史,识贮古今,八索九丘,由来遍览。前言往行,实所该详。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彦既乘欢洽,咸使咏歌,遂能志在匡时,潜申规讽,謇謇之诚弥切,谔谔之操逾明,宜示褒扬,美兹鲠直,赐时服一幅”。就这样,唐中宗通过表彰郭山恽,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直到清代,康熙皇帝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也还引《蟋蟀》一诗作为对儿孙的训诫。其“训曰:尝谓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至哉,斯言乎!”乾隆皇帝在《题九阳消寒图》中也写了一首诗,发扬《蟋蟀》之意说:“《唐风》读罢岁云休,好乐无荒共酢酬。腊鼓喧鸣春草发,分阴谁惜白驹流?”(《御制诗集·初集》卷二十三)足见《蟋蟀》一诗影响之大。
古今中外,因为逸乐无节而毁灭的君王太多了,这样的教训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如商纣王、唐明皇、隋炀帝等都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我们讲一个公元前三千年西亚地区的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君王,这位君王的名字叫萨丹纳帕路斯,早年英武有为,后来却骄奢淫逸。他感慨生命苦短,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替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我曾为王,只要在我还能见到阳光之时,我就得吃喝玩乐。须知人生短暂,变幻莫测。须知别人将在我身后留下的位置上获得益处,所以我一天都不能放弃寻欢作乐。”最终,他为自己的荒乐无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民众杀死,国家也灭亡了。
所以,《诗经·蟋蟀》是以诗的语言讲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