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摇针灸地位的谜题
针灸治病是确有疗效还是像巫术一样的精神安慰剂?针灸疗效与取穴相关呢还是扎哪儿都行?针灸能够治病,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有规律可循,还是随心所欲,胡扎乱扎?穴位又是什么呢?
——一个动摇针灸地位的谜题
很多从事针灸多年的大夫,都没有问过自己,手底下扎的到底是什么么?就拿一个穴位来说服自己么?那很多明明不在穴位的就都是阿是穴么?这样经不起考究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真理去传播这么多年呢?中医不能自说自话,谁信你?国际的、科学的通用的方法才能让外国的、其他学科的人信服,我们不要忌讳有人说中医不好,尤其是相左的观点,研究这些观点说不定就是一个质的飞越,而不是今天喷我,明天再喷一个,长期以往呢?到现在还有多少老百姓生病后第一选择中医,第一选择针灸?看下各大中西医院的门口就很清楚了,没多少了吧,人民都不信中医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穴位”是什么?
“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以舒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教材增加了一个经穴(百会穴),使经穴数目达362个。
有老师说“穴位”的本质决定了针灸的存亡,是一个动摇针灸地位的谜题,只有研究穴位本质才能证明针灸治病是确有疗效还是像巫术一样的精神安慰剂?针灸疗效与取穴相关呢还是扎哪儿都行?即使针灸能够治病,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有规律可循,还是随心所欲,胡扎乱扎?这个问题在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结论各不相同。
那么“穴位”到底是什么呢?依我看,究其根本“穴位”就是个坑,穴者即孔隙,孔洞之义,言经气所居之处,中医有句话说“坑坑洼洼都是穴”。名称很多,比如:节、会、脑穴、骨空、结会、气府、经穴、腧穴、气穴、隧穴、孔穴、空穴、会穴、穴道等等,又或者叫奇穴、天应穴、阿是穴、扪当穴、别穴、改正穴、新空穴等等,甚至八会穴、合穴、五腧穴、背俞穴等各种分类,但不管是叫什么,都改变不了“穴位”是个坑的本质。
穴位的深浅?大小?动态?静止?等一系列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本质是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对此本质的正确理解, 直接关系着对经络腧穴的正确运用, 如果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明, 则会从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错误认识, 必须加以重视。尤对初学者, 一个基本概念的阐明有其至关重要之意义。
后学晚辈之言, 或有不当, 权作抛砖引玉, 以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