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作业】评《窦娥冤》的矛盾冲突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这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第一个矛盾冲突,是她与张驴儿的冲突。当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逼她嫁给自己。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回绝了婆婆的求告,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好女不嫁二男的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面对张驴儿“要官休还是私休”的威胁,窦娥毫不屈服地回答“情愿和你见官去”。在这个冲突中,因为有礼教这一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共同规范在她背后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所以窦娥能够以自己的正气和正义抵抗张驴儿的邪恶和侵凌,把希望寄托在“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官大人身上。这个冲突的本质是地痞流氓欲霸占弱小无依靠的寡妇,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接着来的就是第二个矛盾冲突,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岂不知,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期待只能是一种幻想。断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着统治者,本来应该为“捍卫他们所提倡的社会规范——礼教”的人主持公道,并严厉地惩罚破坏公共规范的恶势力。但他恰恰是昏官的代表,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而且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桃杌一上场,念了四句定场诗“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因此窦娥非但没有得到清白,反而被判以死罪。这就形象的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无权势无钱财的普通百姓,根本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只能任由官府颠倒黑白,屈打成招。

第三个矛盾是表现在,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窦娥在蔡婆婆家中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婆婆。在大堂上,在酷刑下,宁死不招,当她在婆婆受酷刑和自己蒙冤而死之间作出选择时,毅然选择了死。窦娥说:“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原来,窦娥是想以屈招的方式保护婆婆,使她免于受刑,免于被凶残的官府屈打至死。窦娥的屈招恰恰是在用死躬行着礼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孝”。在赴刑场途中,虽然死亡即在眼前,可窦娥心里想的仍然是如何不使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而当她见婆婆哭泣时候,仍劝慰婆婆不要哭泣,只怪自己“没时没运,”婆媳诀别这一场面写尽窦娥的善良和孝顺。

虽然窦娥是为了礼教而抗争,但是,窦娥抗争的对象异常丰富,有软弱地向恶势力低头而不守妇道的妇女,有社会的黑恶势力,有腐败昏庸的官府。综观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其内核是窦娥恪守捍卫礼教和各种黑暗势力破坏礼教之间的冲突,这是《窦娥冤》的主线,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些矛盾冲突的一步步出现,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