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76期活动纪要:从书里走进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6期

(总第76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南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青青

分享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录音整理:郑轩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是2021年文澜读书岛第六期活动,总第76期。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宋文化阅读。两周前,我们分享讨论了陈华胜老师的《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今天,我们来分享讨论姜青青老师的《遇见宋版书》。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来做一次具有世界读书日特点的特殊阅读分享,从书的印刷、出版、收藏里去看宋朝。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遇见宋版书》的作者姜青青老师来为我们作分享。

姜青青老师从事新闻工作37年,是杭州日报社的资深记者。近年来深耕于历史文化研究,现为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写出了很多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可读性的好书。《遇见宋版书》就是其中一本,曾经入围“中国好书”(月榜)、“浙版传媒好书”、浙版好书年度榜等。昨天刚刚发布的2020年度浙版好书榜单中,他一人就贡献了3本关于南宋文化的书籍。正如著名作家张抗抗所说,“这是一部有硬核、有品位的书,给人以历史文化的审美与启迪。”现在,有请姜青青老师为我们作分享!

姜青青:我的职业是媒体,但我出于爱好,在工作之余,参与了一些南宋史的研究。我的关注点有别于专家们的关注点。他们关注的比较宏观,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等等,我关注的比较冷门,就是宋版书。

做研究肯定要按照学术的规范去做,有严格的要求,比较严谨,这是必须的。而我是做传媒的,从职业角度出发,要考虑让大众也能看到并接受这些学术研究成果,那就不能太过于学术化,而应该相对通俗一点。

宋版书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我们每天在看着大量的文字——宋体字,它就来源于宋代。学术性的研究严谨规范,有关宋版书的研究适合大众阅读的极少。所以,我当时就想把宋版书里面的故事写出来。但是,我写的不是虚构小说,而是一篇篇真实的故事。我理解的故事,就是有起承转合,有起伏、情节、细节,但里面的核心内容都是真实的。

首先我们来看对宋代文明的评价。两位国学大师陈寅恪、邓广铭都说过,宋代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中是个顶峰,在当时的全世界也都是顶尖的。有很多历史事实都证实了这两位老先生对宋文化的定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接下来我们来看宋版书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我爱上宋版书的理由。

在我正式分享之前,跟大家先做个互动。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西湖出水(地下发现的文物叫“出土”,水里发现的文物叫“出水”),是南宋临安府(即杭州)的铜銙牌。南宋时因为经济发达,铜钱不够用,纸币又存在信用问题,所以在南宋晚期,用金属铜做了这样大面值的钱牌。“准貮伯文省”,大家看了有没有疑议?有什么数字上的问题?

我们知道,“贰”字上面是两横,但这里只有一横。这个字究竟是一还是二?《说文》里有解释,“弌”表示“一”,“弍”等同于“二”,“弎”即为“三”。当时,钱币专家学者有两派意见,一派以罗伯昭为代表,认为应该是二;另一派认为是一。双方谁也不服谁。最后还是宋版书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南宋时福建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上写着:《史记》的正文有“壹万貮仟貮佰貮拾壹字”,注释“伍仟柒佰陆拾字”。经过详细清点《史记》的字数,证明“貮佰”就是“二百”的意思。但仅有一个孤证还不好下结论。《新唐书》百衲本南宋绍兴刻本里面有句话“突厥部种多貮”,意为突厥部落多有二心。“貮”字也是“二”的意思。罗伯昭用这两个宋版书里的证据,证明这块铜銙牌上的字是“二”字,便用“狂喜”来形容他的心情。连一个小小的钱币上的字,都可以凭借宋版书来鉴定它是真是假,是对是错,让人感觉宋版书真的能起大作用。

一、喜欢宋版书的五大原因

喜欢宋版书的原因,我大致概括了一下,主要有五大原因。可能以后还会有第六个第七个原因,所以我说N个理由。

1、历史价值:宋版书太有用了!

时间久远,使得宋版书纸润墨香,古色古香,让人为之神往。我们可以从很多宋版书的题跋、印章上,看到中国书籍史、藏书史、文字史、校勘学、鉴定学、印刷术、造纸术等学科的源流,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宋版书来解决。

这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上有很多题跋,盖了那么多印章。鱼玄机是唐朝的一位女诗人。这本书当时就在杭州出版。从南宋一直到民国,有很多人收藏过。袁世凯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是一个收藏大家。他以及他的妻妾都很喜欢这本书,他们在书上盖了40多个印章!鱼玄机留下来的诗总共51首,这里面收了49首,都是五言诗、七言诗,短短的,不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长。虽然只有薄薄的12页,但已经成为书中之宝。

比如说纸张,直到现在,宋版书的纸张还是相当好,整洁如新,甚至还有香味。中国的造纸技术,以及很多文化上面的传统,要追根溯源,都离不开宋版书。

2、版本价值:宋版书太重要了!

宋版书去古未远,尊重原书,校勘严谨,刻写认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原书的真实面貌,在古书中属最原真、最佳的版本。

当时的校对非常严谨。像宋建阳本《史记集解》、钱塘王氏刻本《后汉书》,都是私人出的书。临安荣氏刻本《抱朴子内篇》特别标明“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我们今天都没有一个出版社敢这样说,“的无一字差讹”。

那时的官府也有审查制度,重点审查文字的正误,审查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审查文章收的版本是否属实,都要加以干预。那个时候的文字是非常认真的,所以宋版书很少会有错字。

明末清初有名的学者钱谦益,看到《抱朴子内篇》卷尾荣六郎牌记的几行字时,眼泪哗地下来了:刻书的荣六郎是开封人,靖康之变后来到杭州。钱谦益原来在明朝为官,明朝灭亡后,他又在清朝担任官职。看到这几行字,引起了他的共鸣,太有感触了。

3、艺术价值:宋版书太漂亮了!

宋版书字体优美,版式简洁,装帧讲究。整部书大都端庄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是最美古籍。我喜欢或者说迷上宋版书,更多的情况下,是看他那些字。书上的字都是手写上去,然后再把它刻出来印刷,其实就是一件书法作品。

“无上神品”世綵堂本“韩柳”二先生集就是这样一部珍品。昌黎先生是韩愈,河东先生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中韩柳两人是并列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很有钱也很有文化,他有个专门给他刻书的门客叫廖莹中,这两套书就是廖莹中给贾似道刻的。这两套书美观又有品质,被人称之为“书中的无上神品”(《清明上河图》是“画中的无上神品”)。这本书用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字体来书写。印刷时不惜工本,整套书纸张没有一点破损。当时有记载,他造纸的时候掺入类似于麝香的药材,可以防蛀。所以,这本书从南宋流传到现在,700多年都好好的,打开书跟新的一样,除了颜色有点变之外,一点没问题。这是让人感到非常惊讶的。

我们再来看家刻本《攻媿先生文集》。攻媿先生楼钥是南宋时期宁波人,写了很多诗歌、散文、日记,保存下来的有100多卷,摞起来差不多著作等身了。里面的字体比较方正,有棱有角,便于雕刻,看到书你会惊叹这个宋版书真是登峰造极。这种风格是浙江地区刻出来的,福建、四川等地刻书的风格就不一样。它里面的字体已经可以让当代出版物直接拿来用了。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出版线装本《毛主席诗词》,出版社就直接从这本宋版书里面找字印出来。

4、文物价值:宋版书太稀少了!

宋版书是最珍贵的古籍,当时刻印的数量太少,留存至今更是寥寥无几。那个时候,每次刻印一般在60部至300部之间。经过岁月沧桑,许多成了世上孤本。

这本南宋唐仲友台州本《荀子》在中国久已不存,是日本人根据宋版原版进行仿刻,晚清时从日本买回来的。中缝里有很小的字:蒋辉。蒋辉是刻工,在这里留个名字是做记号,以统计字数结算工钱用的。看着很美观的一本书,也说明刻工的技术高超。但是蒋辉,一个小小的刻工,最后导致朱熹把乌纱帽都丢掉了。这本书很有故事,我在《遇见宋版书》里也写到,这里面还涉及到伪造纸币一案,这个故事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5、经济价值:宋版书太昂贵了! 

有句话说,金书银书不如宋版书珍贵。宋版书本来就印得少,那时卖书又比较贵,所以现在宋版书很少见。拍卖市场有个说法,一页宋版一两黄金。最近的一次宋版书拍卖:曹锟藏《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嘉德拍卖过亿元,过云楼藏宋版《锦绣万花谷》拍出两亿元的高价。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年,2020年永乐拍卖南宋龙舒郡(安徽舒城)公文纸本《王文公文集》卷17、卷18、卷20和《宋人佚简》,成交价:2.6335亿元。

如今中国大陆保存的宋版书基本上都在图书馆,私人手上已经很少了。对宋版书喜爱的原因,我归纳了以上这五个方面。

二、杭州版宋版书

前面跟大家介绍了宋版书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杭州的宋版书。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杭州是一个非常让人骄傲的地方,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

叶梦得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一个政府官员,苏州人,他在《石林燕语》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刻板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为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这就是说,北宋时,杭州印的书质量最好,四川印的书居第二,福建第三。为什么呢?京师(指北宋京城开封)这两年刻的板不比杭州差,但它的纸张不如杭州好。四川跟福建都以柔木为纸,也不行。从雕版印刷工艺上来说,木材越硬,雕刻就越难。这里有个矛盾,硬的难刻,但刻了以后可以印得多;软的好刻,但印不了几版。还有就是木头。雕板是木板,印刷时要用水幕,也会受天气湿度、温度影响,板容易变形,甚至开裂。所以,雕板所用的木材很有讲究。那时杭州都用硬木做雕板,所以它刻印出来字迹都非常清晰。

近代学者、上虞人罗振玉说:宋代刊板,蜀最盛,杭最精。最精,这跟我们杭州的人文气质比较吻合,做事很认真。杭州的人文精神在精致和谐,早在吴越时期,良渚文化的玉器就很精美,所以说文化上有一种基因的传承。

杭州出版的宋版书的类别:

1、殿本。最高等级的宫廷出版物,品质顶尖。宋代的皇帝非常注重文化,从宋太宗开始就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

殿本:德寿宫“御前应奉沈亨刊”《隶韵》。这本书是赵构在德寿宫做太上皇时沈亨为他刻的。御前应奉,就是给皇帝办事的官。《隶韵》全用隶书刻成,是当年的一本书法字典。这本书很可惜,早先宁波天一阁曾经收藏过,现在一半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一半在上海图书馆,一分为二了。这缘于民国时期天一阁被盗。小偷躲在房梁上,夜深人静时把书偷出去,拿到上海卖掉。上海出现天一阁藏书,天一阁才发现被盗,查找时还找到房梁上有小偷吃了丢在那儿的红枣核。

殿本:南宋淳熙内府写本《洪范政鉴》。这部宋版书完全是手写的。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这是宋仁宗写的一本书,主要阐述治理国家之道。作为秘笈,所以不外传,不印刷,只派人把这本书抄写一遍,作为宫廷收藏,几为孤本。靖康之变时散轶,到宋高宗时总算找回来,重新抄了一遍。这样这本书传了下来,原来那本就不知下落了。

傅增湘当时收藏了两本比较有名的宋版书,《资治通鉴》和《洪范政鉴》,所以他把他的藏书楼命名为“双鉴楼”。仔细看这些图章,里面也有一些有趣的内容:“缉熙殿书籍印”,缉熙殿是宋理宗的书房;“双鉴楼”是傅增湘的藏书楼;中间这颗图章,完颜,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满族人,他收藏过此书,傅增湘想从他手上接手,两个人就斗智斗勇。想要收藏一套书却收藏不到,对藏家来说是挺纠结的。价格问题、人员问题等等,最后竭尽全力终于收藏到了,那种心情真是百感交集。这些印章里,都是故事。

2、官刻本。官府刻的书也非常好,略逊于殿本。一般情况下,整个开本非常大,字也非常大,“字大如钱”,像铜钱一样大,而且字都非常漂亮。如果要给宋版书分类,或者说要拍卖,官刻本跟一般的普通刻本价格就大不一样了。

3、寺院刻本。当时寺庙也刻书,也不局限于经书。南宋前期的杭州净戒院《***》,这个不是佛经,它是相当于治理国家的门道。净戒院在今天杭州的环城西路。这本书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原来是他手下一个大臣手里收藏的,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要他们把这些好书都贡献出来,承诺修完后归还。四库全书修完了,书就归乾隆皇帝了,没法跟他较真。这个书上面还有乾隆的题诗。

4、坊刻本。一般而言,坊间出来的东西较之官方的会打点折扣,会次一等,但是在南宋的杭州,恰恰坊刻的是非常优秀的。最著名的是睦亲坊棚北大街陈起刻书,称“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是南宋刻书中的佼佼者,现在已经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很珍贵。书的目录上或正文背后还留下一些小广告、版权标志。棚桥和睦亲坊均在今杭州众安桥一带。后人把临安坊间刻本统称作“棚本”。除了陈起刻的书之外,其他的凡是坊刻本都可以叫书棚本,简称棚本。陈起在当时刻的书,字很俊秀,并有一个特点,10行18字,统一标准。他的书上没有留下任何刻工的名字。不需要留名,直接结算费用包掉,说明当时陈起刻书的环境。他的资金来源充足,所以书刻得非常精美。刻书时发现稿本或原本某个字残损,也原样保留。有个术语叫墨等,就是等在那里,以后研究确认残损的字,还可以再补上去。明代人出书喜欢修改原著中的文句,甚至更换标题;而宋代则非常严谨,不会凭猜测来添补,很尊重原著。

官刻本和寺庙刻本都没有仿刻本,唯有棚本也就是陈起的刻本,后来出现大量的仿刻本。这也证明他的书受欢迎的程度。收藏家叶德辉就说,连这些墨等都照原样给他仿制。徐乃昌仿的时候也是这样。说明他们对这个书也极其喜欢。这两人的仿刻都是晚清时期。

汲古阁影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明代末年,今常州那边有个汲古阁,藏书家是个刻书家,叫毛晋。影宋钞,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影印书。《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全部是人工抄写出来的,抄得精致、工整、仿真。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他已经是文人,写了100首跟宫廷有关的七言诗。宋版陈起刻本称之为“宫词”,毛晋仿刻了岳珂《棠湖诗稿》,收入六十家小集中。民国初年的收藏家邓邦述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惊呆了,明明知道它是仿抄的,居然那么逼真。所以邓邦述称之为“罕得一见的尤物”。

5、家刻本:廖莹中世綵堂 “韩柳”二集(无上神品)

前面讲到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给他刻的“无上神品”,用唐代书法家的书法来出版唐代文学家的文集,想想都觉得高大上。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工部局总办潘宗周从绍兴一村民手上买下一部南宋廖莹中世綵堂刻本《河东先生集》,但缺了韩愈的《昌黎先生集》。当时已有影印技术,罗振玉的弟弟罗振常是做出版生意的,便花巨资把它影印出来。潘宗周获知廖莹中世綵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在山东杨敬夫的海源阁藏书楼,求购于杨,遭拒绝。后因家境艰难,杨敬夫将《昌黎先生集》卖给上海中国银行陈清华。潘、陈二人经协商,一致认为,“韩柳”二集不应分离,谁出得起2万现大洋,即拥有对方那部藏书。最终潘宗周将《河东先生集》让与了陈清华。原本同出于杭州的“韩柳”二集,在分离200多年后终于珠联璧合。

从这些藏书背后的故事,可以看出这些藏书家难得的境界。现在,“韩柳”二集终成国家图书馆“镇库之宝”。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这本书的一些想法。现存宋版书绝大多数珍藏在图书馆,只有图书馆专业人员和极少数学者专家才有机会看到。再者,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宋版书的介绍多数都太学术了。那些藏书家的境界,他们的思想、情感,很少涉及到。当时,我看到这些故事时,是非常感动的,我希望把这些故事传播出去。这样,一共就写了20个故事,其中又有大故事套小故事。这本书如果以后有机会再版的话,还可以充实进去更多的精彩有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书出版之后,有一些评价。张抗抗的评价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奇遇”。在文化上,宋版书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不太能看到,所以从这本书里,“欣赏并感知宋代精致精美的古籍形态”,“有硬核、有品位”。

这本书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去年获了一些奖,对我而言是一种荣誉。其中有位评委说了一段话:评选为出版社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借鉴、取长补短的渠道,榜单上的书专业性普及性都很好,比如《遇见宋版书》,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如何在专业书上下功夫从而打开市场,我觉得是可以学习的。

能够获奖对我来说也是鼓励,可能我今后还会往这个方向再去努力,希望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谢谢大家!

劳月:非常感谢姜青青老师精彩的分享!读完《遇见宋版书》,我也有一些感想,主要有二。

一是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必然,其中少不了偶然和巧合。书里讲述的宋版书收藏和流转的故事既有错过和遗憾,更有兜兜转转终归正途的幸运。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命运。20个收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历史潮流的巨大力量下,个人无疑是渺小衰微的。尽管中国历史上不缺有志于文化传承的文人志士,但是家族延续不易、战乱频仍,导致宋版书流失散轶。只有国家才是保护历史文化的最可靠力量。

二是收藏是文与商两者的集合。收藏必与流通结合,流通则必以盈利为前提。历史上的收藏大家既是保存历史文化的学者,又是懂得文化产业规律的商人。他们身上的两重性不可忽略。袁世凯儿子袁克文和贾似道门客廖莹中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既要认识他们的短处,也要肯定他们对收藏、保存宋版书做出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有请现场书友发言。

书友:听了老师一席谈,我对宋版书心向往之。可我们一般读不到这种书吧,有没有机会一睹真容?现在有没有宋版书的影印书呢?

姜青青:这个应该有,但是价格比较昂贵。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仿真印刷出来。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宋版书都叫善本。这些书大众无法随时借阅。从200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一个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把国内保存的大部分宋版书给仿制出来,就连它的大小尺寸都是一样的。整合中国大陆重要图书馆珍藏的善本,共700多种,专门做了一个善本数据库。中华再造善本做出来以后,对相应的机构及单位开放。浙江图书馆就有,但是存放在孤山古籍部。我有好几次做课题,跑到孤山去查阅过。

书友:我们看到这些藏书上有这么多的图章,我想请问老师,盖这个图章有什么讲究?

姜青青: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癖好。这个图章就叫收藏印。比如我们浙江图书馆的图书都盖着图章,就来自藏书家的这个形式。收藏者敲个章,有些学者还喜欢写一点相关的文字比如读后感、这本书的来源,甚至有些小故事。比如刚才讲到潘宗周的书哪一年收藏的他都有记载。我写这些故事主要就是靠这些题跋中的细节,来获取当时的这些故事。这些题跋有利于研究者了解书的流传过程,判断它的真伪等等。

书友:刚刚老师谈到寺庙刻本有部涉及政治的《***》,是治理国家方面的论著;还有一部《莲花经》,属于佛经类的。那寺庙刻本为什么不都是佛经?这说明了当时一个什么政治格局或者状态?

姜青青:很难说。我们现在出版书,都有个前言,序言,引言,来说明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但寺院在刻这本《***》时,没有标注任何理由。《***》是唐代赵蕤写的,后人整理出版他的作品。就像陈起整理了很多唐代诗人的诗歌出版,流传。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大量的唐诗,陈起在这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尽管作者不是宋代的,但是宋代出版并让它们流传下来。

《***》不是佛经,而是讲治理国家韬略的一部论著。我收藏了一本仿真本,连里面的水渍都仿造出来。这里面还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如何珍爱这本书,它有乾隆皇帝留下来的诗歌、笔记等等。

书友:姜老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讲座以后,我觉得宋版书的书香也是你喜欢它的一个理由。如果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话,可能大家都能够喜欢宋版书。那么书籍本身的材质优良,又蕴含自然书香这样的优秀传统、优良配方,为什么没有在现代书籍的制作工艺上传承下来呢?还有,您作为一个藏家来说,喜欢宋版书,那么现代的书是不是就感觉有点像白开水一样,拿在手上没有收藏它的欲望?

姜青青:没有,我对书还是很有感情的。对线装的传统古籍,我当然非常喜欢。对现代的书也很喜欢。中国扫盲基本上已完成,对书的需求量也大了,这就必须要用机器来生产印刷。早年我们制作的宣纸很有拉力,纸寿千年,可以保持悠久的年代。现在有些纸张印出来很白,这是用了大量的化学品。现在我们买的有些书,或者生产的有些宣纸,时间长了以后会变色。宋版书它就是变色也是整张纸平均的,说明纸质的稳定性。而现在有些书时间一长,纸张上就斑斑点点。为此我咨询过一位纸张生产中化工产品添加剂的专业人员,他说那是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剂量。一个是现代工业的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影响,还有成本问题,所以纸张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现在的线装书是非常小众的,虽然也有一些印刷厂在做线装书,但已经是机器做的了。不是说传统的纸张百分之百好。我研究宋版书的时候,有一年做了一个课题,有4幅南宋地图把它复原。为什么要去复原?就是因为它原来的纸张变色了,墨色也变色,导致我们今天已经没法看了,这样它也就失去一些重要的文化价值,有必要把它复原。而复原的过程就是跟纸张的变色作斗争,这是很累的一件事情。

劳月:你刚才提的问题挺有意义,我就谈点我的看法。

第一个,不可能所有传统的东西都能传承下去,肯定有一些东西会丢失,也肯定有一些东西会传承下来。我们平时读的书肯定是大众化普通材质的书,刚才就讲到成本的问题,我们大工业时代,需要有大流量产出的印刷品、工业产品。当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这种特殊的纸张、特殊的书,比如有香味的书,现在还是有的。但它已经不是为了阅读而产生的。其实不光是出版物,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一般化的产品都不具有这种特殊属性——只应对着这种贵族需要的小众的东西。

第二个,我们在认识传统文化的时候,文化在传承过程当中,肯定要发展,肯定要扬弃,有些东西的消失,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东西它只能进博物馆了。

书友:同样作为宋版书,南宋的宋版书和北宋的宋版书,在内容、版本、技术上有各自的特点,有传承,也有区别。那我想问,南宋和北宋的宋版书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姜青青:首先我们今天能看到宋版书大部分是南宋的,属于北宋的宋版书很少。北宋有战乱的缘故,到南宋初年,产生了书荒的现象。李清照原先的家里是收藏大家,南渡时她从山东带了大量的书以及金石文玩等,最后还是散失掉了,可见损失之大。到了南宋初年,宋金讲和,不打仗了,赵构就做了件大事情——刻石经,而且基本上是用楷体来写,不是写草书,他要留下标准的版本。为太学里的学生树立一个版本的标准。南宋的很多书,包括刚才讲到的《旧唐书》,它就是官府机构刻的书。当时官方也好,私人也好,都大量地在刻书。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书大部分都是南宋的。北宋的有,但是很少。

劳月:还有,我补充一个情况。北宋时期因为政治斗争,盛行一个后来中国很少有的毁版现象。读书岛今年第一期《苏东坡传》的分享说到,元祐党禁之后,朝廷严厉禁止元祐党人的书籍,甚至不惜毁版。结果不要说书没了,连印版都全部铲毁。后来皇帝要从金国去找苏东坡的诗集回来。因为,经过烧书和毁版,苏东坡的书北宋已经没有了。北宋时政治斗争真的是很厉害。

姜青青:当初开封被金人攻陷的时候,最后拖回去的其中有很大部分就是图书,皇家藏书。南宋也有党禁,庆元党禁,但是它很短,对朱熹理学的一些书本也作了封禁。党禁造成图书的损失,那是北宋更大。

书友:我们现在有出版社,有各种售书的渠道和广告,那宋代时出版的话,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发行的?社会上的人怎么知道最近又出了什么书,有官宣吗?通过什么途径来宣布?

姜青青:那就是刚才讲的,很多书后面印有他的版权页、地址,像睦亲坊在众安桥南,地址都标注上去。你在人家家里看到这本书,也想买一本,按它上面的地址按图索骥就行了,这就是当年的官宣。陈起的每一本书都在后面注明,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时候,广告其实是蛮多的,传单广告,幌子广告等等。

书友:两位老师好,我有个问题,姜青青老师您在社会科学院这次是做了宋版书的专题,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杭州社会科学院都有些什么项目?社科院有哪些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或者将要进行?

姜青青:首先,社科院我是自找上去的。因为我不是大学老师,也不是专门机构的研究人员,我是媒体的,以前做记者,后来当编辑,这些研究都是我业余爱好自己做的。做完之后,杭州市正兴起南宋文化热,在社科院成立了一个南宋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个很小的机构,没几个人,但它是一个大平台。通过这个机构,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志于研究南宋史的学者专家来加入。

当时我写了一个南宋跟北宋之间的人物,叫马扩。马扩经历了辽国的灭亡和金国的兴起,北宋与南宋的交替,他是一个中级武将,又是一个外交官。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北宋灭亡跟南宋兴起这段历史时期的浓缩。通过这个个案来研究当时的历史,我觉得是蛮生动的。我就把选题拿出来跟中心商量。他们觉得非常好,从这样一个人物的视角来反映一个大时代的巨变。把这个课题做下来,他们都比较认可。

我做的课题也正是我自己想做的。刚才讲到南宋的京城四图,这个地图有700多年了,纸张变色,文字模糊,图也看不清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宋这些地图是清代翻刻的,比我们早200年看到,但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好的灯光和精密的放大镜,没有计算机,所以也看不清楚,翻刻时出现大量的错误,一张地图有百来处出错,你说这张图怎么用?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就找来宋版原地图,通过计算机手段来研究,最后把它复原翻印出来,这就是《<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复原研究》,很多对南宋时期杭州情况的学术研究也采用了这个结果。

最近我在写秦桧。德寿宫的前身是秦桧的家,宰相府,我就写秦桧的收藏。上个月月底,《杭州日报》出了上篇。还有下篇。

书友:宋版书中有一本《友林乙稿》很漂亮,能否给我们讲讲这本书?

姜青青:这本书就是睦亲坊陈起刻的,属于坊刻本。明代末年毛晋也有仿钞的。宋版的跟仿照的这两本书现在都有保留。我这里宋版书可能会引到个别章节,但没有作为一个主要故事来写。《友林乙稿》这本书确实非常好,也很美观,是经过袁克文的收藏保留下来的。

书友:坊刻本像陈起他刻印得这么好,能不能从经济角度谈谈,陈起他是怎么样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然后怎么样把他这个产业能够做得这么大,做得这么好?

姜青青:要把书刻出来,印出来,还要营销,这个产业链是比较长的,资金回笼是很大问题。我个人的理解,陈起作为一个生意人是很精明的。他之所以会做大,与他的选题有关。他没有去印像史记120卷、汉书100多卷这种大部头的书,这些书生产周期长;也没有去做李白、杜甫的诗集,这些书市场上已经很多了。他就另辟蹊径,做的都是很小的书,比如刚才讲到鱼玄机的诗仅12页。他有经济眼光,印岳珂的书,也就100首诗,随便印,不需要垫太高的成本,周转也快。他的书都做得精美,印刷质量很好,薄薄的,价格也就下来了,营销上也容易推开。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经营之道。

书友:姜老师,我想问一下,中国古代的书,包括宋版书,都没有句读,古人是怎么阅读的?

姜青青:首先,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文化普及,大多数人都没接受过教育,古代读书人占的比例较小。比方说,南宋时杭州城的新闻中心在哪里?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在鼓楼。为什么?鼓楼墙上是可以张贴告示的。皇帝出了一个文告贴在墙上,你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看不懂,旁边的读书人就会念给大家听。从小识字开始,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古代文人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读书的方式。句读是从《永乐大典》开始的,开始是点一点,没有什么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等,就是一个点。所以古人已经习惯了,已经理解了。古时识字的人都能把握这一点,一般不会读破句。

劳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两周以后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将迎来红五月。这个红五月,文澜读书岛照例把阅读主题确定为“劳动”。去年的五一,受疫情影响,我们只能通过视频直播进行分享讨论。今年五一,我们将践行去年的诺言,到石油化工基地镇海,联合宁波市镇海区图书馆,邀请工人作家邹元辉阅读分享《平凡的世界》。然后,在5月15日下午,我们将联合杭州市总工会,在杭州职工文化中心一起观看纪录片《我的诗篇》,分享讨论在新时期工人以及工人文学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欢迎大家参加!

(本文摄影:乔静仙、周大彬、郑轩)

(0)

相关推荐

  • 中国珍贵古籍善本精美书影赏析(一)

    ·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 ...

  • 明代杭州地区的坊刻出版研究

    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为 明代杭州地区的商业性出版. 所谓商业出版,指基于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书籍出版活动.在传统时代,刻书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官刻.家刻.坊刻.官刻书籍主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发布权威文本,以纠俗儒之 ...

  • 读书岛第77期活动纪要:劳动节里的阅读分享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7期 (总第77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工人作家 邹元辉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镇海培菊图书馆 镇海图书馆云直播 录 ...

  • 读书岛第75期活动纪要:如果我们生活在宋朝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5期 (总第75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历史文化作家 陈华胜 分享时间:2021年4月1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南宋书房.文澜读书岛 ...

  • 读书岛第78期活动纪要:重新认识工人和诗歌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8期 (总第78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阅读推广人 劳月 工人诗人 刘景洋 分享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 分享地点:杭州市职工文化中 ...

  • 读书岛第74期活动纪要:自然就在你的脚下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4期 (总第7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 杨小峰 分享时间:2021年3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 ...

  • 读书岛第73期活动纪要:植物学是一门令人愉悦的学问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3期 (总第7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 林捷  圆蜗牛艺花园创始人 圆蜗牛 分享时间:2021年3月6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 ...

  • 读书岛第83期活动纪要:在新昌认识梁柏台

    迎建党百年 <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 走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3期 (总第83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党史专家 陈煜忠 分享时间:2021年7 ...

  • 读书岛第84期活动纪要:追忆先生之风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4期 (总第8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嘉宾:汤洵.唯敏.徐涛.张海龙   分享时间:2021年7月10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录音整理: ...

  • 读书岛第72期活动纪要:敦煌和它的守护人们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2期 (总第7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张涌泉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刘进宝 分享时间:2021年1月 ...

  • 读书岛第71期活动纪要:认识一个永远充满好奇心的艺术家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期 (总第71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 陈谊 时间:2021年1月2日(周六)下午13:30 地点:杭州北山路25号大佛寺遗址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