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把多尔衮掘墓鞭尸,对多尔衮唯一的女儿,他又是如何处理的?

皇权是诱人的东西,围绕皇权而进行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数百年历史中,权力争斗亦是如此。

最惊心动魄的,当属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关于接班人的争斗。

大清的缔造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哥哥、皇十二皇子阿济格都有资格接班(阿济格正白旗旗主另外阿济格同母的弟弟多尔衮拥有十五牛录,最小的弟弟多铎还是镶白旗旗主。所以阿济格兄弟三人拥有二旗,母亲阿巴亥又是后金国母)。

但是皇太极更有心机,更会笼络人心。

在原来的太子、努尔哈赤嫡次子代善及其儿子们的拥立下,被拥举为大汗。

皇太极是个称职的接班人,不仅是个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即位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以后的入主中原奠定了雄厚基础。

可惜皇太极五十二岁猝死于盛京后宫,没有完成大业。

皇太极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大家谁都对皇位虎视眈眈。

按说,豪格最有资格当接班人。

论出身,他是皇太极的长子。

论年龄,他已经34岁。

论军事才能,他十五岁跟从其父皇太极征讨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等部,屡立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论战略眼光,当年皇太极因为先攻打明朝,还是先攻打朝鲜、察哈尔犹豫不决的时候。豪格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先攻打明朝,而且从山海关下手。

“从蒙古绕道进入,并且晓谕当地的各个明朝村落,我们进入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不肯和我们议和,他们就会怨恨崇祯帝。”

“然后再采用更番法,等到我们马肥的时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马出宁远,一支人马出蒙古旧道,夹攻明朝的山海关。”

他的建议被皇太极采纳,所以同年八月,八旗军开始攻打山海关。

可是,当时天下未定,皇太极的兄弟们也太优秀。

他们个个能征善战,又都统帅着一支军队,都有实力和野心问鼎皇帝宝座。

这时候心理最不平衡的,就是多尔衮。

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他就有资格接班,后来被哥哥皇太极给占了先。

这时候哥哥皇太极不在了,自己的胞兄阿济格也已经49岁,自己31岁年富力强,应该当老大了,不能再让给别人。

但是多尔衮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优势,两黄旗下汇集了皇太极的旧臣,实力不俗;正蓝旗也是豪格的经营多年的 势力范围。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兵戎相见。

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身不由己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难以独善其身。

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鳌拜等人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在皇位争夺战中,有一个人左右不能忽略,他就是代善。

代善虽然年过花甲,但是影响却不能低估,他的如果选择支持谁,谁就能胜出。

不过当时天下未定,南有南明朝廷,西南有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大西,满清正处于历史转折关头。

代善显然不想看到窝里反,希望各派力量保持平衡。

如果各派势力因为接班人问题而陷于分裂,大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

于是,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就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虽然表面上看来,多尔衮和豪格打了个平手。

因为摄政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

但是多尔衮的威望和才能完全碾压豪格,跟皇帝也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所以他才是接班人之争的最大赢家。

多尔衮对豪格毫不留情,在顺治四年,给40岁的豪格罗织罪名,将其削爵幽禁,害死于狱中。

时顺治五年二月,多尔衮故伎重演,将跟自己一起摄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罢免。

多尔衮这样做,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是予以支持的。

因为豪格是皇位的竞争者,跟福临同父异母,是福临(顺治)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孝庄皇太后更倚重多尔衮。

在孝庄皇后的授意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一决雌雄,开始问鼎中原。

此后多尔衮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指挥大清军队势如破竹,消灭了大顺军,将南明王朝赶到福州。

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已无像样军队,清军南下多为当地人自发抵抗。

到此,多尔衮声望如日中天。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被顺治封为摄政王,并同时下旨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

在政治待遇上,多尔衮首屈一指,甩诸王几条街。

无论是多尔衮围猎,还是出师,王公贵族要集合在一起跪送跪接,跪着聆听他的最高指示。

如果多尔衮要是回王府的话,他们还要将其送到府门跟前。

要是遇到重大节日,文武大臣在朝拜过顺治帝后,必须马上去朝贺多尔衮。

总而言之,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皇帝的待遇而也就差那么一点点。

到了后来,多尔衮见顺治跟曹操见汉献帝一样,见了皇帝连跪拜都免了。

顺治五年(1948年)十一月,多尔衮再升一级,由皇叔父变成皇父摄政王。

顺治赦诏曰:

“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上也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顺治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多尔衮大权在握,跟皇帝一样。

所不同的是,多尔衮发出指示前,要走过场,加盖皇帝玉玺。

到了后来朝廷大小事务,多尔衮连过场都不走了,不但不再请示,盖皇帝玉玺也嫌麻烦了。

早在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就以调兵每次需要向皇帝请示太麻烦,害怕贻误战机为理由,将皇宫中的玺印干脆搬到了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自己的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灵位搬到太庙享受供奉,这就皇帝母亲才能享受的待遇了。

也就是说,这时候多尔衮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就在这时候,多尔衮出事了。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到古北口外打猎时坠落马下,头部受伤。

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九岁。

这时候,顺治对皇父摄政王是毕恭毕敬的。

听到噩耗后,顺治表现得悲痛欲绝,亲自率诸王和大臣到东直门外,迎多尔衮灵柩,并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不仅如此,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义皇后,也有了祔享太庙的资格。

因为多尔衮无子,顺治还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

詹岱、苏克萨哈也因为是多尔衮的亲信而被提拔为议政大臣。

但是,随着顺治权力的巩固,对多尔衮的清算在所难免。

在顺治的支持和默许下,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罗织多尔衮的罪名:

“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僭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

“构陷威逼,使肃亲王(豪格)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最后顺治顺理成章的历数多尔衮多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多尔博归宗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皇上,为多尔衮鸣不平,建议为他平反昭雪“请复爵号,下王大臣议”。

但是顺治不但没有理会,反而将他们革职查办,流放宁古塔充军。

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弘历登上帝位(乾隆皇帝),这才下诏为多尔衮恢复名誉。称其“追歼流寇,抚定疆陲、扫荡贼氛,肃清宫禁,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手握重兵,要造反的话,早就反了。这起冤案,都是小人制造的。

乾隆总算为多尔衮说了句公道话,将铁案翻了过来。还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其实顺治也并非不知道多尔衮没有二心,只是多尔衮在朝中遍布党羽,顺治要想亲政必须消除他的影响,走出他的阴影。

直接清洗代价太高,采取毁墓掘尸的办法抹黑多尔衮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多尔衮让福临称其为皇父,跟当年吕不韦让嬴政(秦始皇)称其为“尚父”一样都是一种耻辱。

多尔衮跟顺治母亲孝庄皇太后有没有私情无法确定,但闲言碎语肯定会有,顺治不会没有听说。

因此顺治如此处置多尔衮,也是一石两鸟,既泄愤雪耻,也肃清多尔衮流毒。

前面我们说过,多尔衮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东莪格格。

多尔衮死后,顺治下旨将其子女东莪、多尔博(多尔衮无子,过继豫亲王多铎之子)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限制了人身自由,为王府的侍女,再也无法过有尊严的生活。

后来东莪格格不堪忍受虐待和歧视,跟一个名叫郑龙的汉族艺人私奔,隐居山林。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

若要说清东莪的下落,还是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找答案。

不过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东莪是女流之辈,无法对政权构成威胁,所以顺治并没有将其斩草除根。

二是乾隆给多尔衮平反的时候,她的后人早已销声匿迹了;不然的话,乾隆一定会下旨安置他们的。

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年仅39岁。所以有历史学家为他惋惜,说他英年早逝,改变了历史。

但是多尔衮如果没有死,将来的结局,很可能跟鳌拜一样。

从这个角度讲,多尔衮早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