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我是认真的。当爸爸,我也是认真的
1
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是一种叫“爸爸”的人。
“爸爸”们,似乎总是很忙。忙得让年幼的孩子们认为,爸爸,似乎是那个躲在门背后的人。一不留神,就出门去了。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的读者群中,“妈妈”们以绝对优势盖过了“爸爸”们。
在比较稀缺的“爸爸”读者中,有这样一个爸爸,他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孩子。
2
他是绍兴第一家打击乐培训中心的创始人——金刚。
他是一个爱打鼓、爱老婆、爱女儿的好男人。
他说:“打鼓,我是认真的。当爸爸,我也是认真的。”
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3
认识金刚,是因为他的爱妻。
在《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中的第26封信——《稀罕自己的“臭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的改变,是到报社工作后。试用期,带我的师傅是报社公认的时尚达人。她瞅着我说:“你首先要改变着装和发型,形象很重要。”于是,工作之余,我就跟着师傅逛逛逛、买买买……
我的师傅,就是金刚的爱妻。
4
第一次见到金刚,是在一次架子鼓公益表演活动现场。
那天,金刚带着他的培训中心的孩子们,在繁华的商业中心,酣畅淋漓地打鼓。
从头到尾,他都一直站在旁边,专注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倾听他们的每一次敲打,是否打到了“点”上。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位对音乐有极高追求、对孩子极其负责的好老师。
5
因为我对音乐很外行,所以,这么多年来,虽和金刚认识,但并未深聊。直到我出版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印象中,他是第一位第一时间看完这本书并多次和我交流这本书的教育理念的爸爸。
我第一次发现,这位比我小两岁的年轻爸爸,这位玩转绍兴打击乐的艺术家,其实很懂教育,很懂孩子。
他告诉我:“因为《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封面上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很赞同你的想法。”
然后,他将读书感悟陆陆续续发在了朋友圈。
他说:“这本书的优点,并不是长篇大论地谈教育,而是通过沟通的方式,告诉孩子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
他说:“作为80后的我们,虽已为人父母,却多多少少存在独生子女的一些问题。《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能成为我们培养与教育孩子时的一种借鉴或引申。”
他说:“现在是一个但凡有问题就可以问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想要解决一个疑问或得到一个答案,变得越来越容易。那么,什么是珍贵的?我觉得是经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的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和自己的两个孩子进行沟通,逐渐使其明白,当下与未来该做哪些准备,才能让更优秀的自己去感受整个世界。”
6
和金刚聊得多了,渐渐发现,无论打鼓,还是码字,还是教育,道理都是相通的。
比如,我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当你成长了,其实就是成功了。所谓的成为,不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比如,金刚说:“文字是一种语言,节奏也是一种语言,它们都是用于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学打击乐,会一二首曲子并不是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1个节奏到2个节奏,再到后来的15个节奏,然后以这15个节奏为基础,形成情感的自我表达。”
注重情感表达胜过所谓的技巧的金刚,这么多年来,一直用音乐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这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金刚说,他创办金刚打击乐培训中心,一直在做的和今后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通过节奏律动去欣赏音乐。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有趣的西方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异域文化,学会正确的音乐语言。简单地说,就是教会孩子“听”音乐。
我很心动,如果有一天,我不想那么勤快地码字了,我会跟着金刚学打击乐。至少,可以学会“听”音乐。
7
金刚的微信签名是:爱自己=爱家人。
金刚对家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柔软。虽然平时非常忙碌,但凡一空下来,他总是把时间留给家人。
他会去女儿幼儿园讲课,会蹲下身和女儿聊天,会耐心地给女儿扎小辫……从不会以忙碌为借口而错过女儿成长中的每个阶段。
8
某个深夜,朋友圈中有闺蜜发了一条微信:“点了麻辣香锅,一人一份。结果锅底点错了,特别多花椒和辣子,吃得我超级不爽。对面,卷爸倒不着急吃,耐心地一粒粒挑出花椒和辣子。大概5分钟后,卷爸把挑干净的那份推到我面前说:'你吃这个!’好吧,大半夜的又被这家伙感动到了。”
这个闺蜜,就是我当年的师傅、金刚的爱妻。
好吧,我承认,我也被感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