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因过失杀人被判死刑,...
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因过失杀人被判死刑,他想派挥霍成性的小儿子带着大量钱财前去营救,却被善于持家的大儿子拦住,要替老小前去。陶朱公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不料却害死了二儿子!
消息传来后,陶朱公不哭反笑:“我早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他弟弟的!”
邻居们很奇怪,问他是如何知道结果的?
陶朱公解释说:“老小从出生就锦衣玉食,让他前去,必然不惜金钱,所以能救出他哥哥;但老大从出生起就跟着我艰辛创业,深知每一文钱来之不易,十分珍惜,自然不舍得大把花钱,所以会害死他弟弟。”
邻居就更奇怪了,既然知道老大会害死二儿子,为何不阻拦他呢?
陶朱公叹了口气,道:“二子杀人,为人偿命乃天经地义;我横加干涉,讲的是自己的人情,违背的却是世间的律法,破坏了公正。所以我才没有阻止老大去啊!”
邻居不以为然,认为生者比死者更重要,陶朱公这么做不仅无情,也是短视的表现。
陶朱公笑笑不语,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
不久,长子从楚国带着二弟的遗骸回来了,向陶朱公汇报了在楚国的经历。陶朱公不置可否,而是宣布要分家。
长子以为父亲责怪他没能救回二弟,痛哭流涕让他收回成命,陶朱公却说:“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我提出来要分家,是因为我看到了你自立门户的能力,而不是驱逐你。”
陶朱公有家财万贯,他把绝大部分家产都给了生性大方的小儿子,仅仅给长子留下一本账簿、一个量器和1000金。
大儿子有些不服气,陶朱公对他说:“你从小跟我受苦,养成谦卑庄重的品行,尽管有了万贯家财也从不挥霍,深知每一文钱之不易。所以,哪怕什么都不给你,你也能挣来万贯家财。”
小儿子则有些得意洋洋,陶朱公却说:“虽然万贯家财都给了你,但你自小锦衣玉食、挥霍成性,这些钱你终究是守不住的。为父希望你能拿这些钱财,多交朋友,广施善缘,如此方能保你一脉香火。”
作为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功臣,陶朱公(范蠡)深悉人心,更知“知人善用”有多么重要。
大儿子跟着他颠沛流离,白手起家,助他成为富甲天下的陶公,其人不仅能吃苦耐劳,也有赚钱的能力。如果让他从头再来,不过是重新走一遍以前的老路;而若是给他万贯家财,就会像救他弟弟一样,不舍得投入,一心只想守着钱财,反而会因财而生祸。
小儿子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想让他像长子一样勤恳创业,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陶朱公就依照他的“挥霍”性情,帮他量身打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前程。
因为陶朱公对两个儿子的秉性、能力和品行十分熟悉,所以才能知人善用。
后来,陶朱公的大儿子从山东迁移去了河南,果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而他的小儿子则广交朋友、左右逢源,成为鲁国的贵族,香火鼎盛。
这个故事出自相学奇书—《人物志》。
通过这个故事,古人告诉了我们一个受用千年的道理:最英明的帝王或领导者,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知人善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快速“知人”并“善用”呢?
《人物志》中说:文才本于辞藻丰富,辩才始于口齿伶俐,仁爱出于慈善怜恤,好施生于大方,谨慎生于畏惧,廉洁起自不拿别人的东西。从小就表现出上述品质的人,注定是聪慧而有成就的人。”
而对于成年人,要想看他一生有没有大成就,能不能做得了大事业,就要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具体下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可以向他含糊地提出某些问题,然后看他是否能迅速分清头绪,给出条例清晰的解释。
如果要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可以出其不意地连连追问他,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再复盘他的表现力。
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可以和他背地里策划某些机密,并以此询问他的朋友、家人,即可得到答案。
如果要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来直去地提问,看他的眼神是否闪烁、回答是否果断直接?
如果你想找一个廉洁的属下或朋友,可以让他单独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或者把钱财交给他,或者把有利可图的事情交给他,从他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洁。
而你若想找一个有勇气的下属或朋友,就突然告诉他危险就在其身边,这样就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勇气了?
以上是源自《人物志》等古书的智慧,为历来身居高位者必修的奇术。诸葛亮的观人术、曾国藩的相面说,其源头都来自于此。
如果你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对如何提升领导水平有需求,希望和不同的员工或部下打成一片,建议看看这部白话版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