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播声音的人,也不容易!

为快乐而发声 

——序浙江广播人的随笔集《声如夏花》

黄亚洲

这本随笔集有关声音,有关声音的故事,有关声音故事里的快乐、温暖与情怀。

这本随笔集,每一篇都很好听,都是浙江好声音。
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中写道,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我听见爱情;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一声一声。
确实,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动听的声音都应该被听见。起码,走在这本集子里的广播人都持有这种信念。他们相信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必能欣喜地领略花开有声,必能充分地品味这个世界风卷云舒的节律,必能在声音的世界里警醒或者陶醉。
尽管,做到这一点,相当的不容易。
因此,作为广播人,必须挑战自我。
这本随笔集,几乎每一篇,都是在叙述如何挑战自我。主编王水明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编辑起来,是有他的用意的,他知道这里面的意义以及这里面的难处。
记录广播人本身的足音,也是一种好声音。
我们知道,在传统媒体阶段,广播人一般都是坐在话筒前或者站在话筒前向世界传递观点,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人不得不跟随时代的脚步,从直播台走向大舞台。这对于习惯面对话筒的广播人而言,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技术迭代升级,广播人也得相应地升级换代,这里面要做的文章那就太多了,要探索,要实践,要吃螃蟹,要屡败屡战。
这本集子所记录的一批与声音相关的人,就是这样勇敢地接受了时代的挑战与声音的挑战,他们以自己的创造力,用各种创新的方式,出色地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传递了他们的声音。
荀子说“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意思是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声音是无所不在的,关键是,什么样的声音才能打动人们。
那就看看这篇集子里的广播人吧,看看他们的探索和他们的努力吧,看看他们是如何们无所畏惧,一次次地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场一场地历练和总结,从最初的胆怯稚嫩走向必然的沉稳成熟;看看他们是如何地不断“变身”,从原本的记者、编辑和主持人,摇身一变而为广播剧制作人、音乐人、网络主播甚至是走上舞台的“女团”,从单一的广播人成长为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舞台监制、视频拍摄乃至朗读者、演员;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辛勤探索一次次地印证自己的意志,赋予声音以更多的可能性。
要感谢主编王水明汇集了这些浙江好声音。我这里倒是要多说几句水明。水明是我多年好友,他在浙江卫视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一直带领新闻团队在第一线探索与尝试,搞得风生水起,电视新闻的表达语态、新闻报道样式都大有创新,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之后,又大踏步跨界,先是转战“浙江之声”电台,然后又去了浙江日报。但不管怎么说,从电视、广播到纸媒,水明是跨界不跨行。都说媒体人奔跑在路上,他就是如此气急吁吁的一个。当然我说气急吁吁是一种形容,水明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沉稳、踏实、谦逊、随和的,他一直是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记得2002年的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水明带领浙江卫视新闻团队火速上京采访,以最快的速度克服困难,把一家宾馆房间临时改造成访谈室,背景布置也很到位,马上把我拉去作嘉宾访谈,而后又接二连三的拉各位浙江代表团的代表,硬是把一个宾馆客房搞成了小电视台,任务完成得又紧凑又饱满;也记得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作为第二团的团长,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重访长征路”,从遵义一直走到四川的巴郎雪山,还在途中吟成了《行吟长征路》,此诗集后来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而那年,水明也同时发起浙江卫视大型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采访新时代走出去的浙江人,报道他们如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如何融入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采访中挖掘出一大批生动的差点被湮没的故事,影响非常大。我们互相祝贺获成功,也彼此交流过走在长征途中的心迹。我们一起感谢生活,感谢生活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以及我们如何把这些营养再提炼,再传输,努力与他人共享。说到水明去电台工作,其实时间不长,才两年多一点,他就提出了“不止是广播”的理念,精心打造“声动中国”的声音产品,特别是创办了大型朗读节目“星空朗读”,做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全国品牌。2019年浙江广电集团举办“声动中国——浙江广电事业70年主题晚会”,他也来拉我作一首朗诵诗:《告诉我,什么是浙江广电人的幸福与骄傲》,我因为知道他的苦辛,也知道广电人的苦辛,所以也欣然应邀作诗。
所以,这本集子的编辑与面世,也是他的一份苦辛与苦心。
我明白,一路向善,同声向美,制作美好的声音故事,在听众心中种下美好种子,是一代又一代广播人的共同心愿。
我要说,生活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你们为快乐而发声,你们是有意义的。
再次祝福主编王水明,祝福这本集子里的广播人和所有的浙江广播人,乃至全国的广播人,你们的声音永远与生活同在,与生活里的我们同在。
我们通过声音,认识了你们,也记住了你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