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阳光里的初心
陈晓凤
时光匆匆,春日又来,窗户外树木绽开了许多花,教室的廊道里,孩子们踢着毽子,阳光流窜,欢快的气息在孩子们身上,像极了许多年前的我们。
记忆中那也是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六年级就要毕业了,我们围着老师,在乒乓球岸边说话,就是那样的闲聊着,老师多半是勉励我们踏实上学,可后来,三十多人的班级只有两个人坚持上学,人都散了,走进人海,茫茫然忙碌一生。
后来,我总想起那个午后,明明是阳光正好的样子,记忆却被风沙遮了眼,全部有了秋后原野的枯黄,那本应该是盛夏的季节,后来全部蒙上了一片悲凉的触感。
离开学校许多年,放假回家,路过学校总也要朝里面望一望,可是只有玉米的叶片在响。当年那些经由学生踏出来的路,原本光亮坚硬,而今消失不见,被一排排玉米覆盖。终究没有荒草丛生,我感念在这里种玉米的人。但里面无声无影,再也没有人在这里背古诗,也没有人在这里诵读,可是我的孩子们依旧在背,一如那些年的我们。
许多人的教育初心都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里,我学过,我也唱过,可是我的教育初心却只在那日的午后,那抹至今让我回想起来都哀叹无比的阳光里。
从此后,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位老师,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看一看他们奔跑在操场的身影,陪着他们学习,跟着他们追梦,希望他们日后能洞悉这世间的许多东西,不必迫于无奈生于世间只是在生存中挣扎,能够做自己欢心的事情,能够尽自己力量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知道人世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烦忧,还有另一个更好更美的世界。
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我突然觉得我的梦似乎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依旧记得第一次见到我的孩子们,茫然无措,我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们交流,如何将简单的知识掰开来让他们明白,常规习惯的包括应该有哪些,我还在发愁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协商,我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该如何做。
还记那日,孩子们离去,我坐在教室后面批阅作业,下班的铃声响起,我心里发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那是怎样一段磨人的时光啊,孩子们的琐碎总是那样多,数不清的诉状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我每天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说一整天的话,晚上回家后却陷入一片虚无之中,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去好好打理自己的思路,我开始质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可是一天又一天,日子就这样走着,走着走着路越来越宽了,孩子们似乎比我想象的更好,进了校园他们会问好,会给我讲故事,上课时回答问题总也能超出意料之外,他们活泼、可爱,我一天中最多的欢欣与微笑是他们给的,我开始感谢他们能够陪我成长,能够陪伴我走在这四季的风景中。
还记得岗前培训时,一位名叫徐赐成的老师讲过的他的经历:那年,穿着黄胶鞋,挑着学校做饭用的柴火,走在乡村的漫漫长路上。未来就像是村子里的流,望不到头。凄濛的雨夜,昏黄的煤油灯光下,孩子们穿着湿衣,写着作业,而周末劳作的苦累,在夜间,伴着雨声,一阵阵袭来,“我来为你们读首诗吧”走进教师,语文老师读了起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这样荡漾在教室里,恍若云端。
这个事情,徐老师惦念了许多年。在那个贫弱的年代里,活着就已经将人的所有精力消耗殆尽,人生的想望、未来的祈愿多奢侈啊!可就像一座灯塔,那首《再别康桥》成了他们茫茫大海的向导,让他们明白,人的世界是分层的,不只有现实的无奈坎坷,还有那真正决定我们心性的精神世界。世间也不只有苦,还有这样浪漫的诗人写着这样浪漫的诗。
从教后,孩子们课文背的熟稔时候,我也会依着课文内容,挑选一些古诗,让孩子们背一背,终于在讲完一篇课文后,想同孩子们再背一背我曾在小学背过的《明日歌》,意思简明,稍作讲解孩子们便能知晓,童声一片,阳光洒落一地。只是我在一遍遍重复后,生出了许多异样的情绪,一如我站在讲台前面读《匆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生年有限总也尽力做一些事情才好。
我喜欢和孩子们一块背诗,感受童音洒落耳畔的欢愉,为什么要让孩子们读诗、背诗?后来我私心想,应当是为永葆一颗“诗心”吧!它是人的一种审美心灵境界,是人对于自身与外物的体察与美好的向往与寄寓。诗心给予我们人世繁杂中的另一条路,让我们能够以另一个视角来面对生活,在所有的起伏中能够泰然自若,安享于来自世间的一切,心怀感念,淡然、恬静、自适。
我喜欢孩子们,他们总让我触摸到人类最原初的纯真,让我能感受到灵魂的跳跃,他们总让我想起黄土高原上初升的太阳,洒落在山头,明媚耀眼,他们带着我感受任世间最真挚的纯真,陪着他们成长,我幸福、满足。
初心在哪里?就在心里,最深的心坎里,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忘前行的路,即便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也能坚持向前,我深切地爱着我的孩子们,他们,装在我的心里,成为一条时间线联通着以前和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