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即一药,熟练掌握穴位的“药性”
人体有365个穴位,一个穴位就相当于一味中药,因此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宝库!然而,由于多数人对穴位的认知非常有限,以致于一有毛病就急吼吼地服药、打针、输液,完全把百“药”俱全的人体给忽视了。其实呀,只要我们熟练掌握穴位的“药性”,并合理利用之,身上的很多毛病都能解决!
药穴同源,一穴即一药
夫所谓穴义者,即各穴具有之主要特性也,知其性之所在,而后明其功用之特长。故研究针灸术者,不知穴之性质,亦犹讲求方剂,而不识其药性,药性既不之识,乌得谓为讲求方剂者哉?愿吾侪同志,凡研究经穴时,必首重乎性质,而推求其功用可也。
——《罗兆琚针灸三书》
这段话告诉我们:如同药物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异那样,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应的治疗侧重点。只有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才有依据。
在中医眼中,365个穴位就好比365味中药:有的偏于补虚,有的偏于祛邪,有的则有双向调节作用或特殊治疗作用。在治疗效果上,它们与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只要对证选取适当的穴位,就能辅助甚至替代药物治疗。举例说明——
足三里穴: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好比白术;
阳陵泉穴:疏肝理气,好比柴胡;
关元穴:温中补虚、回阳救逆,好比附子;
列缺穴:宣肺止咳,好比桔梗、杏仁;
风池穴:疏散外风、平熄内风,好比防风、钩藤。
同时,如同对中药进行炮制加工后药性会改变一样,对一些穴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亦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比如,针刺三阴交穴能滋阴清热,与生地黄的功效类似,而艾灸三阴交穴则偏重于补益气血,类似于熟地黄。
穴位治疗的独特优势?
1、避免药物副作用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人体,必须经由肝脏代谢、肾脏排出,因此长期服药者易伤肝伤肾。而药穴同源,如若能灵活掌握穴性并合理利用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类中药的作用,进而减少药物的摄入或取代一定的药物。
所以,像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我们特别建议他们转换治疗方法——从“用药”往“用穴”转折,比如采用艾灸疗法,它无需口服、无需肠胃吸收、无需肝肾代谢,并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人人可用。
在穴位治疗上,艾灸有着极为鲜明的优势:艾灸所产生的能量,是一种短红外波,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因此,艾灸病灶部位的穴位时,可以直接穿透脂肪、肌肉层,作用于病灶;艾灸远端穴位时,可强力冲开堵塞的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调和气血。
2、功能多样、双向调节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为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最大化,一味方剂往往涉及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西药就更不用说了,临床常见医生为了抵消药物A的副作用,让病人加服药物B,这样就于无形之中增大了药物的使用量。这些药物治疗的弊端,在穴位治疗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减穴位。
穴位具有功能多样、双向调节的特点。比如,关元穴补气的作用类似人参,但又能行气活血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与人参相比还有泻的作用,可以避免大补上火。
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灸友发现,有时明明只是想治疗毛病A,但艾灸一段时间后,连毛病B都解决了。这种“一举多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实就是穴位功能多样、双向调节的特点的体现。
临证如临阵,用穴如用兵
如果说,一个穴位就相当于一味药,那么,一组穴位就相当于一副药。穴位治疗好比上阵打仗,战役成败贵在排兵布阵,同理,治疗效果全赖组方用穴!也就是说,穴位治疗讲究穴位配伍,配伍得法是基础。
按照穴位配伍原则,有经验的老中医总结出许多与中成药功效相当的“穴位方”,比如:
“补中益气汤”——百会穴(功似升麻、柴胡),关元穴(功似人参),气海穴(功似黄芪),足三里穴(功似白术);
“六味地黄丸”——太溪穴(功似熟地黄),太冲穴(功似山茱萸),太白穴(功似山药),然谷穴(功似泽泻),行间穴(功似丹皮),大都穴(功似茯苓);
“四君子汤”——气海穴(功似人参),足三里穴(功似白术),阴陵泉穴(功似茯苓),开四关(即双手的合谷穴和双脚的太冲穴,功似甘草);
如果人体出现上述不适,需要服用相关方剂,不妨艾灸一试。
暑湿感冒,用好身体的“藿香正气丸”
从上文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只要懂得用穴,就能随时随地给自己开“药方”。接下来,小编就举例分析:我们该如何利用身体自带的“药房”,给自己开“药方”?
适逢夏季,天气闷热,湿度大,人一旦贪凉,过度吹空调,就会给风寒之邪以可乘之机,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瘀滞在肌肤表面,引起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的典型症状是头晕、恶心。一般出现暑湿感冒,很多人会选择服用藿香正气丸,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其实,针对暑湿感冒,非常适合采用艾灸疗法。
暑湿感冒的症状特点是“内外结合”。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侵袭人体后,多表现为明显的阳热症状,如高热、烦渴等,但暑中夹湿后,热透不爽,表现为发热不扬,且湿性重浊,因此会感觉头身困重,就像在头上缠上一层层又湿又不透气的纱布一样——因为外感之邪多侵袭人体阳位,头为上,上为阳,所以常常形容为“头重如裹”。
同时,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出现胸闷脘痞的症状,脘指胃脘,痞指因气滞而形成的时而聚、时而散的气块,胃居中焦,气机不畅,中上焦不通,则胸闷不舒。因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尤其易损伤脾阳,脾阳受困,运化不健,水湿不布,则会出现脾胃不和、食欲缺乏、大便稀溏等消化功能问题。
因为症状内外皆有,所以治疗的时候就要表里结合,推荐两个穴位——外关和内关。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可行气利水,解暑祛湿,以治外;内关是治疗呕吐非常灵验的一个穴位,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以治内。
两穴同为络穴,位置又内外相应,同时艾灸可以交通内外,表里同治。如果热重,则可以参照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配合大椎刮痧等。
我们常说,“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药房”,小编建议大家尽量使用人体的“医药宝库”,既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又能保证治疗效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