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苏州,“国字头”大学怎就被苏州抢去了?

22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户苏州吴中区。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苏州建大学了。

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202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5周年,提出要建成一所“国字头”中医院校,暂命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国字头”院校可不是说建就能建的,2020年8月31日教育部出台规定,规范全国高校命名,“中国”字样不可轻易使用在高校校名中。从公开报道来看,至少有山东、浙江等省市加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争夺之战。

苏州是怎么“抢”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呢?

从公布信息来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选址位于苏州吴中临湖,濒临太湖。太湖佳绝处,最美在吴中,苏州拥有四分之三的太湖水域,能在这样一个好环境里办大学,自然是好的。但仅仅环境好,远远不能成为最终决策的关键因素,更能打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大概是苏州的中医文化和资源——

苏州历来名医辈出,吴门医派久负盛名,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吴门医派凭借“多名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吴中名医录》记载,苏州历代医家有1200余人,著作500多部。1982年,卫生部启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在所列的592种书目中,吴医古籍就有58部,占近十分之一。

苏州中医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葛洪《神仙传》记载,周代吴人沈羲,学道于蜀中,炼丹制丸,给人治病常有奇效。到了元代,苏州中医已经初具规模,《马可·波罗游记》写到在苏州见闻时,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描述苏州的医药。明末清初,江南几度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用传统的伤寒治法收效甚微。吴县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提出了“戾气学说”,撰写成《温疫论》一书。清朝的苏州,涌现了叶天士、薛生白等一批医学大家。尤其是叶天士,或许称得上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苏州百姓称他为“天医星下凡”。《清史稿》记载叶天士“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当时,苏州“中药产业”也蓬勃发展,雷允上诵芬堂、沐泰山堂、宁远堂等中药店已颇具名声,其中以雷允上诵芬堂最负盛名。真正使“吴医”广传天下的,是清乾嘉年间苏州名医唐大烈,将苏州31位医家的医论汇编成《吴医汇讲》,“吴医”名盛于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吴门医派医家不分门户,收徒授业,创办学校,办刊著书。传承发展中医药,中医院和中医学校是重要载体。1953年,苏州成立了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苏州创办了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并在同年成立了苏州市中医医院。1991年,苏州市中医医院汪达成、昆山市中医医院郑绍先入选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1995年,苏州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苏州中医的意见》,并设立中医发展基金。2002年,苏州创办“苏州中医药博物馆”。2013年,苏州成立了吴门医派研究的专门机构——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2017年,苏州出台《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在昆山中医院一间诊室,经常挤满了患者,主治医师是年过古稀的郑天如先生,他是苏州郑氏妇科的第29代传人,从宋代开始,郑氏家族就以中医妇科闻名,一脉香火传到今天已经有八百多年了。

今天的苏州,正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期望成为具备影响力、竞争力的“中国药谷”。在《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中,现代中药和生物药等一起,被列入苏州生物医药的主攻方向。今天的苏州,共有中医医院9家,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5家,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乙等。苏州共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企业20家,年产值近百亿元,其中不乏雷允上、李良济等龙头企业。

但苏州中医药产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大、人才短缺是苏州中医发展面临的头号问题。苏州有大量的中医传统资源,仅苏州中医医院就收藏吴医古籍1万余册,其中沉淀了大量的经方验方和经典名方。但这些中医资源没能完全转化为现实价值,已经实现价值的资源怎么更好保护,靠苏州一家之力,有点小马拉大车。比如,雷允上的六神丸被日本“盗版”后研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远高于六神丸“本尊”。多说一句,中医在日本被称为“汉方”,日本拥有超过200家汉方厂,2000多种制剂。据研究,全球范围内,日本汉方占据了90%的中药市场。另据《世界专利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提供的10943个中药古方中,申请国际专利的仅有0.3%,而日本的汉方药垄断了70%以上的中药专利,并且,80%的日本汉方药材是从中国进口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地苏州,意义不只是苏州多了一所大学。未来,极有可能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这个载体,推动苏州丰富的传统中医资源创新融合、走向市场。

意义也不限于苏州,更在长三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表示,将把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成为中医药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苏州带来中医药行业内顶级的科研、学术平台及医疗教学资源,助力苏州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在签约仪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出席并致辞。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中医学本博连读“屠呦呦班”、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了中药学9年制专业“屠呦呦班”。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许健强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邵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