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埠镇黎家村:悦济浮桥为江衍捐资建造
走进游埠镇黎家村:悦济浮桥为江衍捐资建造
黎家村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6600米处,村民委员会驻黎家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0.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1亩,旱地233亩。下辖黎家、江家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3户,552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黎家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黎姓,明洪武年间由广东东莞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4个,80户,215人,耕地28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江家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西300米。世居江姓,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5个,123户,337人,耕地446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游埠江家江氏,据《元潭江氏宗谱》:先祖江革,东汉时家居山东济阳临淄县;唐代时,江仁癸(江中轩之子)时宦衢州,遂安家于龙游湖镇;江景房(江仁癸次子),五代时为吴越侍御史,兼镇海东西两镇节度使,后子嗣分为八派,衍分常山、开化诸族;北宋初,江景谐(江仁癸长子)之孙江镒生九子,族称大九枝;宋仁宗时,江镒第三子江延厚建造龙游湖镇白革湖舍利塔院 ,清献公赵拤为之撰写碑记;江延厚亦生九子,族称小九枝,其子孙则分居龙游、汤溪、兰溪等地,世称九枝江;江澄(江延厚次子),北宋仁宗时由龙游湖镇迁徙汤溪元潭(今兰溪游埠江家村)定居;江衍(江澄之孙),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捐资建造兰江悦济浮桥,香溪范锷为之撰写桥记;此后,江澄后代江南英(江衍长子)长子江天绍由元潭分迁至十六都厚仁下江村、江南英次子江天吕由元潭迁兰溪廿七都焕文潭。其后裔又有分迁塘下江村、水亭上江村、柳塘村、水阁里村等。
游埠江家江氏的宗谱名称为《元潭江氏宗谱》,宗族堂名为本源堂。编纂为江泳寿、江唐楫等。版本为民国三年(1914年)本源堂重修木活字本,本谱传说始修于汉永元八年(96年),此为第十六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辉。共四卷,计五册,线装本。
卷目内容:卷一:敕命、江氏受姓历代源流序(并家传纂要)、唐景福二年序、宋绍定癸巳谱序、宋宣和辛丑序、元至正十一年序、明洪武十二年序、明成化十五年序、明嘉靖庚子统会宗谱序、嘉靖庚子统会宗谱序、康熙甲子重修会谱序、康熙甲子兰溪江村九枝谱序、康熙庚子牙塘江谱序、乾隆己巳重修九枝谱序、乾隆己巳焕文潭江小叙、嘉庆壬戌续修谱序、道光辛丑重修谱序、胜会引、统会谱说引、作修(尊祖)、睦族(广会)、节略;卷二:景房公沉籍记、开化小山墓志、康熙四年小山墓地文案、开化桂严序、龙游白革湖舍利塔院记、悦济桥浮桥记、元潭石山公寿序、元潭普德公赞;卷三:始祖元仲公一下各像并赞、各派景诗、先贤诗、罗云八景、登科录、袭庆图、凡例、迁徙、支分皂白;卷四:元潭派行、阳基图、焕文潭派行第并阳基图、阴基图、万善派行第、下角头阳基图、阴基图。
其排行字为:实庆定瑺景状仁义礼智信善标炳墩钊泳桂焕增钟洪松恽垣锦凑栢煽塘铢游
珍贵史料有:明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洪武十三年谱序》、《悦济浮桥记》、《景公房沉籍记》、《溪西江氏桥庵图》。
悦济浮桥,横跨于金华兰溪市区兰江之上,是连接古城到中洲公园的水上要道,再由中洲公园通往溪西的辅济浮桥可以过江,这可是古时候兰江两岸往来的重要通道。
悦济浮桥始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由江运使江衍倡建,初时为50节,后增至66节。元、明两代,由于战乱和洪灾的影响,曾几度兴废。至明正德四年(1509)又重新建造,设木船80艘,用铁链连系,上铺木板。此后屡废屡修,至1964年将浮桥的木船改为钢丝水泥船,桥面铺钢丝水泥薄板。1975年兰江大桥建成,遂将浮桥拆除。
后来的浮桥于1995年复建,设水泥船40艘,桥面铺水泥预制板,用工字钢连接,桥长200余米,桥面宽4.3米,设铁索护栏,并配有照明设施。浮桥中间设有通航的船闸。“松钭万树落花天,孹岸瀑风晓飒然。直到兰溪看明月,浮桥不锁待吟船。”有“江南水上第一桥”之称的悦济浮桥的复建,使清代诗人朱彝尊撰写的浮桥诗意又得到了再现。2017年因通航,悦济浮桥又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