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下秧播种时/柴胡
文/柴胡
谷雨了,布谷鸟担心人们沉醉于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之仙境,不停地叫喊,提醒人们“布谷!布谷”……又到下秧播种时,如今,却很少有人下秧播种。旱直播流行了,有的种田大户直接到育秧公司购买无土育秧,多省事!改革开放初期,菜花容颜不在、蚕豆结角、小麦扬花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忙着捂种,忙着下秧播种。农民都知道,抓住了季节,水稻丰收才有保障。我家5口人,生产队分得12亩责任田,1.2亩秧池。妻子早把秧池田整好了,挖沟、耙田、上猪粪等等,“轿子”搭好了,就差稻种这个“新娘”上轿了。捂种三天,我抓一把黄灿灿的稻种看了看,雪白如絮的根须,似涸辙之鲋,啼饥号寒。嫩绿的芽尖呼之欲出,欲出还羞。早饭后,我挑着化肥,妻子挑着稻种,母亲拿着工具,母子仨出院门,过小桥,向秧池田走去。婆媳俩一路与正吃早饭的叔伯弟兄、婶婶阿姨们打招呼,有时还停下来,让人家看看我们家的稻种。我到秧池一看,一个个秧池板子东西走向,宽约1.4米,长约20米,20几个呢!就象卧倒的士兵,整齐划一地接受着我的检阅。我脱了鞋袜,撸起袖子与裤脚,移步秧池板沟里,满眼看不到鸡蛋大的垈头,垈头最大的也不过鸽蛋大。我心想,难为妻的前期辛勤劳作,今年的秧好下了。那些年都兴半旱秧,前期很少灌水,后期每天早灌薄水,晚放“不夜水”,俗称“走马”水。白天,让阳光温暖畏寒的秧苗。夜晚,让甘露滋润饥渴的秧苗。我们到秧池田后,生产队机工也来开泵上水了。趁灌水功夫,母亲拌化磷肥,我负责撒施,妻在后面耘趟。待灌足“爬沟水”(正好下秧的水位),妻打起了上水坝,和我一起推板趟平秧池,给稻种营造一个平整、柔软、湿润的温床。推板趟秧池是个繁重的活。我与妻分站秧池板两侧水沟里,猫着腰,手抓木板,将木板前面翘起一点往前跑,一口气跑到尽头,稍微休息一下又趟回去。秧池只要前期整得精细,一个来回就水平如镜了。撒稻种是技术活,以前都是母亲包揽,如今她老人家70多岁了,该我传承的时候了。我试撒了几次,都是一小撮一小撮的稻种仰天躺在秧池上,根须朝上,象调皮的孩童仰卧蹬腿,像示威,又像是在嘲笑我的笨拙。母亲教我,右手抓一把稻种,不要整把整把地撒,要启动中指、食指、无名指的功能,分几次弹出去。还教我,不要怕,大胆撒,跑一步撒一次。又教我,少少地撒,稀了再补。我心里想,撒吧!撒吧!不就稻种嘛!又不是金豆!在母亲指导下,我“少少地撒,稀了再补”。哎!母亲的话比教课书还灵!我撒了两三个秧池板子后就“挥洒自如”了。婆媳俩分别在两面沟里拿着大腻皮面对面踏种,跟着我后面追。我也不急,我有我们原则:当时邻里相处和谐,劳作时都能互帮互助。那天,经叔叔、姐姐们驰援,我们午时十二点半完成了任务。秧池管理本来是妻子的专利。不曾想,“屋漏偏遇连阴雨”,刚刚置身于温床的稻种,正在享受灿烂阳光的普照,和煦春风的抚慰,新鲜甘露的哺育。才一昼夜功夫,无情的上帝也不曾知会一声,比小孩翻脸来得还要快,陡降阵雨。雨水无情地撕掉种宝宝的薄薄面纱,把个嗷嗷待哺的种宝宝一个个从温床上揪了出来,许多,还被冲刷到水沟里。妻急的直跺脚,一口气跑到我单位,揪住我衣服就往秧池田撵:“鬼天!出着太阳下暴雨,机工也没来得及上水,稻种全冲翻了!”我在沟里用耥耙绞拌泥浆和被雨水冲下的稻种,妻一瓢一瓢地往秧池板上泼浇,让稻种、泥浆回到该呆的地方。妻猫着腰久了腰疼,我与其调换工种。干了一会儿,我也腰酸腿痛,要求歇歇再浇。妻接过水瓢说:谷雨谷雨,落谷防雨。谷雨后天气反复无常,雷暴雨说下就下。为了防止再遭雷暴雨,我买了塑料薄膜,把二十几个秧池板子全部覆盖了起来,心想,看你老天爷还会作什么怪!村里农技员说,用塑料薄膜覆盖好!不仅能防雷阵雨,还能防野鸟侵食、保温,促进稻种生根出苗。
果不其然,秧池覆盖了塑料薄膜后,几次雷暴雨的袭击也没能奈何我家的秧池。不扎稻草人、插彩旗,蚕食的白鹭、麻雀等野鸟也望而却步。七天后,我们揭掉塑料薄膜一看,哇塞!绿油油的一片了!再看看人家的秧池,才星星点点的绿色。村里农技员在我们生产队召开的育秧现场会上强调说,捂好稻种是育好半旱秧的关键。我家捂种全是母亲的功劳。那年,水稻品种都是“南圩”,有的自留种,也有的到农科站买种。自留种成本低产量不高,买的稻种由于年年育种,年年优化,虽然价格要比原粮贵点,但是传染病少,产量要高出一百多斤。那些年,一亩大田要10斤稻种。我花225元买了150斤良种”南圩一号”。多买了30斤,防小年“闹秧荒”。母亲是自留种的急先锋,得知我花这么多钱买稻种,气的中饭都没吃,骂我是“败家子”。难怪母亲生气,当时水稻征购价七八毛一斤,议价才五毛多点。一级良种要比原粮贵一倍。多100块钱啦!母亲怎么不心疼呢!当时的猪肉每斤0.73元,夏季才0.48元。我二级工的工资17.83元,加工龄、物贴和各项补助还不足50元。生气归生气,季节不等人。母亲下午把两个大澡桶放到背风朝阳的地方,又是拎水,又是放药,把经过上午暴晒过的稻种浸到水里。稻种浸泡了三天,呶嘴(出稻芽)了,母亲将其装到两个箩筐里,放到锅灶旁,里面捂了一层旧棉衣,外面用稻草堆起来保温。“捂种要用箩筐,不要用化学袋(塑料袋),否则不透气还会烂种。”母亲驾鹤后,妻子拿过了育种的接力棒。此后,我们家每年都能与别人家同步,按季培育出茁壮的秧苗。如今,下秧播种这个远去的农活,只有在类似本文的回忆录里去领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