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拔罐之法自古有之,远古用兽角拔罐,所以称之为角法,后来改用竹筒拔罐。
唐代的医学典籍《外台秘要·卷十三·骨蒸方一十七首》中记载:
以壮丈夫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病应弹处起作头,多可三十余头,即以墨点上记之。
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
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日明身轻也。
可见《外台秘要》中所记载的拔罐之法与现在的有所不同:第一次拔罐之后,还要用刀刺破皮肤,然后再次拔罐,以此法治骨蒸之病。在《外台秘要》中,所谓的骨蒸是指“每至日晚,即恶寒壮热,颊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渐羸瘦”之病。
那么拔罐的原理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拔罐是利用负压治病的。
拔罐的医理又是什么呢?拔罐之后病人体表有出血,这表明负压导致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而出血。所以可以推论,拔罐的医理与刮痧的医理恰恰相反。刮痧的医理是抑制体表毛细血管扩张,痧病的病理是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而有血瘀,是夏季中暑之病,不谦真人已经在前一篇文章《刮痧》中有解析,读者可以查阅。
因此可以反推拔罐所治病理为表虚里实,体表供血不足者可以拔罐治之,以拔罐促进体表供血,故拔罐后出血颜色发红者是治法正确,反之,拔罐后出血颜色发黑者是治法错误。
若里虚者,不可拔罐。若表里俱虚者,不可拔罐。若天热者,不可拔罐。若躯体肥胖者,不可拔罐。
若口干者,不可拔罐。若无汗者,不可拔罐。若下利者,不可拔罐。若尿频者,不可拔罐。若恶寒者,不可拔罐。
凡是阳明病,皆可拔罐。故天凉而身热汗多者,可以拔罐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