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千载清明千载雨

杜牧绝句《清明》

耿嘉 文/图

诗文云南

今年的这个清明,又时断时续飘起细雨,正应了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避雨小亭中,找首诗来闲读,看到了清代张鹏翮的绝句《清明雨》:

清明雨应时,

大地报春知。

陌头杨柳绿,

却待晓风吹。

小雨不止,继续翻读下去,就有了一个不大靠得住的感觉:虽然不好断定是否自汉代造太初历定二十四节气时起,清明这个与久远的寒食节相融相连的节日兼节气,都会飘起细雨,但诗词中的寒食清明,有不少是为蒙蒙细雨所浸润的。

唐代,杜牧那首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七绝《清明》,营造了千古传承的清明意境。其他诗人的清明寒食诗中,也常见应节的雨丝雨点。王昌龄五律《寒食即事》中,开头四句就是: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李山甫七律《寒食》 前四句也说: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晚唐韦庄的《长安清明》,起首就写: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唐朝五代日趋兴盛的曲子词中,也吟唱起清明之雨: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竞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

清明时节花满坡

而后宋元明清,尽管没有去查找气象资料来佐证,这段时间清明寒食的雨,是不是多过汉魏隋唐,但这四朝诗词中的清明,是常见烟雨蒙蒙的。杨万里写有《清明雨寒八首》,其三、其四写道:

今年寒食与清明,各自阴晴作么生。

细雨千丝不成点,如何也解滴檐声。

桃李一空春已归,不须更待絮飞时。

闭门独琢春寒句,只有轻风细雨知。

有井水处就有柳词的柳永,所写《木兰花慢》上片就唱: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赏,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苏东坡也以《南歌子》吟哦: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到了元朝,邵亨贞在《齐天乐 甲戌清明雨中感春》中写:“宿酒昏灯,重门夜雨,寒食清明依旧……”张翥因为清明雨收,写下约人出游的《东西马塍春行柬平湜伯容》:

清明时节每多阴,杨柳人家花满林。

侵晓乍收连日雨,赏春常负百年心。

凫翁一一蒲塘暖,雉子斑斑麦陇深。

为报能诗平处士,剩携芳酒共幽寻。

进入明代,谢迁的《和雪湖清明雨中见怀》,从题目就知这清明的雨,颇易引人诗思:

白鹭群飞下泬寥,顶丝披雨乱飘萧。

草生夜入池塘梦,麦秀朝闻里巷谣。

吊古永怀寒食候,采芳欲上远山椒。

湖头荇带牵新翠,分付舟人缓著篙。

明清之交,反清复明的斗士屈大均,面对清明时节阴晴不定的风雨,写下一首深沉的《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晚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状元刘绎,论诗主张“作诗不必规规唐宋,惟其真而已”,但他所写《路上》还是有明显的所本:

见杨柳色已伤春,听杜鹃声更怆神。

正是清明时节雨,又来路上作行人。

如说到云南,虽然山川节候、土风民俗与中原内陆有很大差异,西汉被目为西南夷之中的滇王,在与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初会时,曾自豪地问:“汉孰与我大?”但经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元跨革囊、明施屯田、清改土流的历朝开发治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日益与中原内陆融合并进。清代嘉庆十二年(1832年)的昆明戊辰科举人,著有《彩虹山房诗钞》《彩虹山房诗余》的谢琼,所写的一首清明词《绮罗香》,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云南的清明,也常有斜风细雨,而且可感到蕴含其中绵绵不绝的文化影响力、穿透力:

晓日红酣,新烟绿醉,画得清明如许。做作春阴,却又斜风细雨。且停骑,杨柳阴中,频问酒、杏花深处。趁今朝、拜扫纷纷,消魂最是踏青路。

山头斜日将没,遥望绮罗成队,乱穿芳树。月送人归,照遍千门万户。争高下、花里秋千,斗嬉笑、灯前儿女。拚明日,再费金钱,买将春色去。

看来,这清明时节的丝风细雨,是从杜牧的诗中,就地不分南北,时不论古今,一直飘落过来,且会一直飘洒下去。

千载清明千载雨,寒风吹彻古来心。

杏花村酒依然在,放牧童儿渺难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