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历任首长——张云逸副军长(12)
1939年5月4日,张云逸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大会上讲话。
7月上中旬间,张云逸同叶挺到金寨县,进一步对桂系驻安徽当局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会谈中,廖磊虽然比较冷淡,但从结果看,双方还有团结的愿望。7月15日,张云逸同叶挺返回江北驻地,指挥新四军江北部队作战。新组建的第五支队,分三批开往津浦路东,以半塔集为中心,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10月,胜利地伏击了来犯的日军,并占领了来安县城,初步打开了路东抗战局面,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第四支队于7月整编后,在司令员罗炳辉等新的支队领导成员率领下,在淮南路东开辟了以定远的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击根据地。江北指挥部也于七八月间从东汤池迁到藕塘大桥三王家。到1939年12月,新四军江北部队发展到7000人。至此,张云逸领导新四军江北部队初步完成了向皖中、皖东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叶挺拍摄的张云逸和罗炳辉在江北指挥部合影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到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定远县大桥镇。1940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张云逸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刘少奇到大桥镇后,相继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次第传达了中共中央于1939年11月、12月和1940年1月发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整个江北新四军广泛猛烈地向东向北发展,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在今后一年内中原局至少发展到10万人枪,发展10倍于正规军的有组织有训练的抗日自卫军;同时必须以坚决和逐步的计划,极力争取豫东、皖东、皖北、苏北等地的大部分政权归入中国共产党与进步人士的手中。张云逸同徐海东、罗炳辉、邓子恢、赖传珠等江北指挥部和支队领导人,在1940年1月前后根据中共中央精神以及刘少奇的其他具体指示,对各项工作做了全面布置,将第四、第五支队分区展开于路东和路西,抽调干部和战地服务团组成大批民运工作队(组)深入农村、城镇,放手发动群众,组建各种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猛烈扩大部队,组建民兵游击队。12月,当日伪向滁县、沙河集、全椒等县“扫荡”时,张云逸同徐海东、罗炳辉一道商量研究,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敌退我进,敌守我攻”的战术,在徐海东指挥下,于21日取得了周家岗战斗的胜利,共毙伤俘日伪军160余人,乘胜收复了周家岗、复兴集、大马厂、古河等地,取得在皖东首次反“扫荡”的重大胜利。新四军在津浦路西的游击根据地也扩大到定远、凤阳、嘉山、寿县、滁县、全椒、和县、含山等县;第四、第五支队由原来的70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
1939年,张云逸和赖传珠在江北指挥部合影
1940年1月,国民党皖东专员李本一给张云逸来函,说奉命要将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并指斥新四军向民间勒派粮款,不尊重地方行政系统,组织扩大游击队妨碍征兵等。对此,张云逸于2月23日复函李本一,坚决拒绝要新四军南调的无理要求,并一一驳斥了李本一对新四军的种种诬蔑。他在复函中还揭露了皖东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反共行径,要求其明令制止。之后,接替廖磊的李品仙和李本一在皖东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企图将新四军江北部队完全消灭。3月4日,李本一指挥所部第十游击纵队2000余人,配合国民党皖北行署主任兼第十二纵队司令颜仁毅率2000人及定远县常备队五六百人,分3路向大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四支队司令部及后方机关进攻。同时,苏北顽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也调集兵力,准备向津浦路东的第五支队进攻。刘少奇、张云逸召集会议研究对策。他们在干部会上说,现在顽军向我们进攻了,这次“磨擦”仗非打不可。要打就一定要打好、打赢,坚决打退顽军的进攻,消灭顽军的有生力量。3月5日接中央电:“在目前阶段内,两党斗争问题即反磨擦问题上的战术,就是攻势防御,而决不可采取单纯防御。”张云逸同刘少奇、邓子恢、郑位三等研究了中共中央来电后,夜以继日地商讨制定作战方案,决定首先集中第四、第五支队主力于津浦路西反击对新四军威胁最大而战斗力较弱的地方武装,以求巩固路西阵地,而后再挥戈向东,击破韩顽的进攻。3月7日,第七团在界牌集附近击溃了由南向北进攻江北指挥部的顽军李本一部,将其逐回古河。第五支队主力及苏皖支队密切配合攻克滁县的施岛集,打掉了滁县的保安队;第十四团在北面攻入定远县城,接着又和第九团合兵击溃了来援的定远县常备队五六百人,还消灭了增援定远的颜仁毅部主力于高塘阜,生俘其支队副司令以下数百人。至此,路西顽军主力大部被歼。在第十四团占领定远县城以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建立了华中的第一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张云逸以江北指挥部名义委派魏文伯担任定远县县长。几天之后,部队打下了滁县、凤阳等一些地区,肃清了这些地区的土顽反共势力,相继成立了凤阳、滁县抗日民主政权,随后又成立了定(远)凤(阳)滁(县)办事处,魏文伯兼任办事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