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作者,刘绪源。

作家、学者,主要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理论及中国思想史。2014年获首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这些都不足以吸引我——读完后发现,是自己的浅薄——包括这书名。如果是在以往,我都会自动选择屏蔽这本书,或者说半途而废。

这次我读完了,并且是分成两个时间板块就读完了。有没有读懂,我不确定,但是收获真是很多。

首先是书的编排,很适合我这种没有理论功底的人阅读。在正文的前面,专门有一个“提要”。这个“提要”相对于“提要”来说,已经算是很详细了。以至于我看着看着都以为是在看正文,还觉得有些枯燥了。当我把后面部分看完,再回过来读“提要”,明白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对整本书很详细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这个理论架构。

接下来,作者介绍了这种母题分类原则的探索思考。“研究者面对同一研究对象,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里边,研究者的眼光和视角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书所指的“母题”概念,是一种笼统的概念,“它不再拘泥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作品展开的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等具体事物,而是指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气氛、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

这样听起来,会觉得有些抽象,转换一下话语就是:

爱的母题

成人对儿童的眼光

母爱型的气氛是亲切温馨

渴望母爱,追寻家庭温暖,体现人类的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

《小意达的花》《坚定的锡兵》《去年的树》……

父爱型指那些比较具备教育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

“直面人生”,对于危机的解决或者不解决就是按照人生本来的发展规律

《礼物》《夏洛的网》《女巫》……

顽童的母题

儿童自己的眼光

充塞着一种童稚所有的奇异幻想与放纵感

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这体现人类未来的指向,是对于未来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呼唤。

《汤姆索亚历险记》《小飞人》《小王子》《长袜子皮皮》《彼得·潘》……

自然的母题

人类共同的目光

这目光对于成人来说已渐趋麻木,儿童却能大量地拥有它们。

审美的超脱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新起源的惊异感、类人的自然物与人类的亲近感。

黎达、西顿、椋鸠十

有了这样一个表格,感觉就清晰一些了。接下来,作者就举例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进行剖析。让人醍醐灌顶,瞬间感觉自己以前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比儿童都不如。既没有儿童的视角了,也没有看到作品背后审美价值。

带班过程中,我们会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为什么要增加阅读量呢?因为这是未来的考试范围。我们把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归结到了考试上去,文学作品在我们眼中,不是作品,不是一个审美对象,而是一道道试题。这是一种异化,非常可怕的异化。

“文学的一切功能都是审美功能。”文学作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创造欲的满足、形式嗜好的满足、激情的宣泄、心灵的补偿、审视自我、体验环境、回味与叹息、憧憬与渴望、从静观到超脱、撄人心而入世”,这就展现了一个审美过程:审美注意、审美愉悦、审美结果。

审美愉悦部分又呈现三种审美情感,高涨、深化、升华。成人越到后越强,儿童恰恰更多的是审美情感的高涨。也就是,成人更强调被感动,儿童则更愿意被吸引。

读到了这些,我明白那些推荐书目背后的学理,也能够区分一些推荐书目适切性。如果现在再让我来阐述多阅读的作用,肯定就不是提分那么肤浅。阅读,确实是影响一生的活动。而且,它的显现总是在不经意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