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拐
羊 拐
文/韩永丽
同学聚会,品味羊肉。菜过五味,酒至三巡,谈古论今,友情荡漾。忆往昔岁月,青春意气风发、中年束手束脚,感慨岁月磨炼人性。
一盘羊筋拐上桌,女同学们再也不顾形象,双手左右开弓,口齿并用,唇角留汁。因为大家深知,羊筋拐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并且不含胆固醇,具有强筋壮骨的功效,可以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食疗作用……
羊蹄、猪蹄是我的最爱,我吃得毫无章法,啃得满口生津。突然,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从手中少肉的骨头里发现了一个羊髀石(口语叫”羊拐子”或是”搬子儿”),我把它取出、吮净,两个手指捏着它开始炫耀。同学们都是70后,大多认识它。她们也开始从手中正啃着的羊筋拐中寻找奇迹。我招呼她们找到统统给我,我要圆我的童年梦。
是啊,在七、八十年代,人们生活还不富裕,物质匮乏,像样的玩具很少。我印象中常玩的游戏有抓石子、丢沙包、跳绳、抓羊拐(搬子儿)。其中抓羊拐最为高档时尚。因为羊拐是骨质的,且大小均匀,造型奇特。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要是有谁拥有一副羊拐,那是有多么了不起。一到课间,所有的小伙伴围着她或他,羡慕地看她(他)从兜里掏出一副羊拐,等待她(他)挑兵选将。有幸被挑住的才有机会玩。童年,我梦寐以求想拥有一副羊拐,但一直没能如愿。没曾想,快50岁了,我竟然在饭桌上觅得,机会怎能错过。一会儿光景,我跟前已收集了5、6个拐子,热心的禾起身问坐在另一桌的男同学们收集,竟然端回一盘。于是,我侃侃而谈,和同学们讲起了羊拐的出处和玩法。
羊拐都是长在羊的后腿上,是羊的膝盖骨。每只羊都有两个羊拐子,地域不同叫法不同,在东北叫羊嘎啦哈,在新疆叫阿斯克,古希腊最早用来占卜出海是否吉利。羊拐是流行于七、八十年代左右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尤其是小女孩们心仪的玩具。一般一副羊拐玩具有四个抓子和一个抛子来构成。每个羊拐有四个面。凹进去的一面叫心(坑)儿,凸出来的叫背儿,平滑的一面叫小耳朵,有凹层的这一面叫大耳朵。
抛子可以是弹力球,也可以是羊拐,还可以是乒乓球或者沙包。玩羊拐可以锻炼手眼协调、敏捷的能力。
童年时代,是记忆最好的时候。我记得有一种玩法叫做步步高升:先将四个羊拐抛到地面上,再把抛子高高扔起,先抓一个羊拐,同时接到抛子。再将抓到的羊拐放到地上,抛起抛子,抓起两个羊拐并接住扔出的抛子。再将这两个羊拐放到地上,抓三个羊拐,再将这三个羊拐放到地上,再抓四个,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抛子没有落地,一鼓作气完成,即为获胜。还有一种玩法叫妙手翻花:通过翻的方法将它们变成四个一样的面,有时一次成功不了,可以多翻几次,最后抓起来。为了翻得时候醒目,也可以给羊拐上色,四个羊拐相同的面上同一颜色,一个羊拐就有四种颜色。玩的时候,抛子选作乒乓球,借助乒乓球弹跳的空间,食指和拇指捏住一个羊拐让它站立,变成“大耳朵”,再翻成“小耳朵”,用掌心压成“心”,再用手掌搓翻成“背”。最后抓起。每每这时,伙伴们嘴唇紧抿,全神贯注,灵巧的手指翻动,灵活的眼珠随着抛子上下起落。一气呵成后,相视而笑,甚至有点小骄傲。一个羊拐也可染成同一种颜色,通常以红色为主。染过的羊拐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我眼馋得很,缠着父亲要了好久。父亲问邻里跟寻,只觅得两个,终究没能凑齐。我在遗憾中长大,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成人后,每次宴会,但凡有猪蹄、羊骨,我就啃得特别细心,留意骨头中有没有那个小小物件。因为我有羊拐情结。
今天,我如愿以偿。宴会结束,我把同学们为我收集的羊拐打包带回家中。我要给它们仔细剔净,按童年记忆着色,让它们变废为宝,并把它们永久保存。等我有了孙子,也许我会拿出教孙子玩,并给他讲羊拐的故事。
文字编辑:张萍花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