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能当皇帝绝非偶然,看她背后的实力有多强,就瞬间明了
从《旧唐书》等诸多唐史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武周朝前后的人似乎都有些瞧不起武曌的家族。
例如,骆宾王就曾直指武氏“地实寒微”,不少大臣则说武媚娘“地位低下”,连外国突厥的酋长都不屑一顾地称武氏是“小姓”。
所以,武周前后时常有唐人将武曌的家世与王皇后、萧淑妃进行对比,认为武氏只是借助武曌崛起的外戚,根本没有家族底蕴可言。
根据这种说法,许多史官想当然地将武曌父亲的身份“设定”为农民。总而言之,在唐朝以后的史学界里,大多数人都觉得武则天的家世不值一提。
真正颠覆了这一切的,正是武氏一族的家谱!
武则天一支,起自汉初,其谱系大致如下:
“武自姬。汉有武臣,为赵王。梁邹孝侯臣,生德。德生东武亭侯最。最生敬襄侯婴。婴生中涓、济阴侯山附,后以酎 金国除。山附生陈留太守、内黄侯都。都生汝南太守宣,字文达。宣二子:尚、浮。浮字元海,司徒、左长史。生临漳令静,字伯济。静生烈,字文照。烈生光禄勋笃,字猗伯。笃生太常、中垒校尉悌,字周笃。悌生九江太守、临颍侯端。端生魏侍中、南昌侯周,周三子:陔、韶、茂。陔字元夏,晋左仆射、薛定侯。陔生太山太守、嗣薛侯越。越生威远将军、嗣薛侯铺。铺生太子洗马嘏。嘏生洛州长史、归义侯念。念生平比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洽,别封大陵县,赐四五十顷,因居之。生祭酒神龟。龟生本州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袭寿阳公克己。己生北齐镇远将军、袭寿阳 公居常。常生后周永昌王谘议参军俭......”
从武曌族谱中我们能看到,武氏的始祖正是文王姬昌之后代,武氏是周平王这一支。且不说武曌先祖的光辉事迹,举几个较近的例子来说说:
武曌的六世祖武神龟担任过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校长),五世祖武克己担任过司徒(正一品大员),二世祖武华是隋朝正一品东都丞。就连武曌的父亲,也不像是唐人猜测的那样,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工部尚书,并在武曌被封为皇后时加封魏王。
从这份家谱中我们就能看出唐人对武氏满满的敌意了,人家的祖宗是正儿八经的周朝奠基人,再向上追溯文王的祖先又是黄帝的玄孙。这样的家族,比起那些连祖宗都找不着的氏族,怎能称之为“小姓”呢?
若不是因为武曌是女流之辈,换个男族丁来篡唐,人家拿着这份族谱说自己是“正统之后”,谁能反驳?要知道,武曌之上二百年的先祖武念,是北魏朝的大军事家,况且人家还是武曌的直系祖先。若据此来算,仅从这短短二百年来说,武氏的旁支又诞生了多少人才呢?
所以,武氏绝不是什么“小家小姓”。江山几经易主,武氏族人屹立不倒,在每个朝代、各个领域都有其族人的身影,可见这一族的声望和底蕴。
然而,在《旧唐书》中,却对武氏的祖先只字未提,只说武曌的父亲累迁工部尚书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况且,即便只论武曌父亲这一辈,其工部尚书的职务也相当于国务卿,武氏的出身还不够高贵吗?
显然,古代的史官们在刻意掩盖,刻意编排,就是不想让世人看到某些东西。一些现代人偏偏信了这些掩耳盗铃的文字,称武氏远不及“五姓七望”云云。
近年来,笔者在网上不断地看到有人编出的唐史,称武则天之父不过是市井小民,曾做小生意卖豆腐,后来靠投机倒把贩木头赚了点钱,用这笔钱买了个闲官,结识了风头正劲的李渊,自此崛起。
这种“艺术创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武氏在隋朝曾贵为一品,不论如何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也没可能从农民阶层起步。
况且,武士彠兄弟四人皆是当朝显贵,武士彠怎可能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所谓卖豆腐、贩木头,真不知是从何处说起。
《旧唐书》中武则天本纪的部分,只说道武则天的母亲姓杨,却对其身世只字未提。鲜为人知的是,武则天的外公正是隋朝宰相杨达!
这样的显赫人物,怎会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一介农民呢?
又有人说,不论是武氏的族谱还是杨氏的族谱,都是武则天当了皇帝后自己改的。试想,一个女皇帝如果有左右历史的能力,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又怎会有机会将其“妖魔化”呢?
东周礼教纵横历史两千年,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极其森严。一个活在封建时期的女人,想当皇帝的难度无异于登天。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武则天为何能获得空前绝后的成功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门阀的力量。如果没有武氏的支持,这个女人根本没办法靠一己之力走这么远。正所谓“水有源,其流不穷”,从武则天的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武氏还是杨氏,都是有一定军事力量的大门阀。武则天的背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只不过,史官们可以掩藏了这一段历史,污蔑这个女人杀人称帝云云。连明朝末期的大思想家王夫之都对武则天有极大的偏见,更何况是受封建荼毒的古代史学家呢?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74 上·宰相世系年表》、《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