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老师带你读教材(必修二目录)

小泉老师带你读教材(必修二目录)

必修二讲述目前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人类经济文明的一系列行为、政策的演变。主要讲述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的转型。

第一单元讲述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政策。植根于人类生存竞争中最原始的饥饿感,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从采集、狩猎、游牧到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在中国境内这片土地的智人,才从“刀耕火种”过渡到“铁犁牛耕”。这个变迁基本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这是纵向理解。横向理解(即空间理解)会发现,经济重心南移是农耕经济的扩散,可见,在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生产关系下,如果条件允许,这种农耕经济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不是400mm等雨量线的限制,农耕经济将会突破长城一线继续北移。

最近学者提出,每次中原政权面临北部游牧民族南下,都伴随着小冰期。可见,地理条件也是限制农耕经济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与中国政治加上中国儒家思想,都相对稳定,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稳定结构,中国政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中国经济历史走出历史循环,则是近180年的事。

第二单元,追溯西方崛起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都讲一个问题:现代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在西方形成与向全球扩展。这个潮流,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当然清楚西方扩张的野蛮性,带给世界其他地方的灾难性后果,甚至到现在都有深刻影响,比如,黑奴贸易近400年,使非洲丧失1亿多精壮劳动力。非洲到目前仍然是世界最贫困的大洲。当然,在地理上,也跟非洲大陆地形像覆碗一样的结构有关,致使其虽然距离欧洲相对较近,但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中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非洲一直被边缘化。直到现在,仍然有其后遗症。

如果 我们追溯西方崛起的内核,可能要追溯到西方的地理形态。从根源上来说,西方文明的特点,是商业文明,是海洋文明。这与其他文明古国,与其他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条件。

商业文明的特点是一切皆可用价格衡量,皆可买卖。商业的基本法则是平等、自愿。这样一来,用亚当·斯密《国富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来讲,基于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商业社会中,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每个人加入生产的分工,每个人在生产环节中都尽最大努力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从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财富也随之增多。所以,商业本身不生产价值,但通过商业,可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从而增进价值与财富。于是,这一整套与商业社会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就得以建立。当然,亚当·斯密对之前的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诸国的重商主义发展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其促进了区域贸易到全球贸易的变化,并促进了西欧诸国制造业的极大发展。

为什么古希腊的这种商业文明,要经过1000多年,才再次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这里涉及的问题较多,尝试回答如下:一是,商业文明要讲规则,而先后崛起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的征服,使这一进程有所中断。二是基督教禁欲苦行思想的禁锢,导致商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三是,西欧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方崛起是一种“受到阻滞的领先”,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西方本来地处欧亚大陆边缘,在漫长的岁月(500-1500年)里都是滞后的,西欧人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了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297)

而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教信仰。自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文明,这种态度使中国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全球通史》同上)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其实用180年的时间,逐渐完成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这个转型非常艰难。因为我们农耕文明的经济、政治、思想包袱太重。我们经常讲经济的工业化、商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自由、平等化,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理念。其实,这个转型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的现代化。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那些思想及行动先驱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艰辛探索。而从先驱到普通民众观念的转化,又是一波接一波的革命浪潮席卷的结果。

直到今天,我们在几次大的转型的政治事件后,再看今天的经济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技术,到学管理经验,到学经济思想的转变,最终我们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手段上找到一种较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这个方向一旦确定下来,便使中国社会整体从相对静态到动态发生变化,顺应了工业与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经济已经把西方几次工业革命成果的积累消化掉了,而且终于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比肩,站在工业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门口,同场竞技。(因为历史不讲最近的事情。我就点到为止。)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民众相关方面的变迁。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政治事件为切入点,说明这些变迁的进程。看起来是线性的,实则,变化的过程是生动而曲折的。

第六、七两个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人类在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异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来源与创新实践,从而更加坚定走这条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道路。

(0)

相关推荐

  • 古代农耕民族为什么比游牧民族富有?两者经济结构有何差距

                     古代,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时期都处于一个对立状态.在汉朝,中原就和匈奴展开了百年战争,最后结果以匈奴投降,汉朝取胜结束.虽然汉朝赢了,但自身也消耗了不 ...

  • 小泉老师带你读教材

    小泉老师带你读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 有两种书值得精读,一是教科书,一是人物传记 教科书提供的是目前学界及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当前本领域的科学理解.可以做到系统.专业地理 ...

  • 小泉老师读教材

    小泉老师读教材(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所涉及的是古今中外思想发展历程与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文化发展历程. 思想史的部分,中国的线索很完整,包括一.五.六整整三个单元,西方用了一个单 ...

  • 小泉老师读教材(西方思想发展史略述)

    小泉老师读教材(必修三目录 西方思想发展史略述) 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主要涉及古希腊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近代西欧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兴起的宗教改革,英国开启,法国发展 ...

  • 宝利老师带你读《论语》

    首先说两件事.一是我开讲语音小课开始主要是为今年教的高一学生方便背诵,但是上次课之后,得知听众里竟然有很多大方之家,这使我如坐针毡,出了一身白毛汗,生怕贻笑大方落个笑柄.只好再次恳请大家多包涵,多指正 ...

  • 宝利老师带你读《论语》——“学而”第七则

    论语第三讲:1.7子夏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而"篇第七则. 这一则翻译起来向来有争议.主要是第一句,"贤贤易色",一般翻译成:用尊贵的优秀品德之心来改变爱好美 ...

  • 宝利老师带你读《论语》——“学而”篇第七则

    论语第三讲:1.7子夏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而"篇第七则. 这一则翻译起来向来有争议.主要是第一句,"贤贤易色",一般翻译成:用尊贵的优秀品德之心来改变爱好美 ...

  • 宝利老师带你读《论语》第四讲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则,一起读: 直译:君子,吃食物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说是好学了. 孔子不重视物质享受,他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 ...

  • 宝利老师带你读《论语》第五讲

    论语第五讲--子贡 各位朋友大家好,时间最是无情,他绝对不会因为谁没有完成什么事就为之停留片刻.一转眼,我们的论语已经是第五次课了,大家还在坚持学习吗?一定要持之以恒哦!如果想在每次更新后马上就听到, ...

  • 卡卡老师带你读《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

    到底爱情的力量有多么伟大? 这本书描述了国王爱德华八世 (温莎公爵)和沃利斯`辛普森夫人(温莎公爵夫人)  的一段特别的爱情故事. 国王虽然永远不会是独自一人但他总是感到孤独,每时每刻总会有人注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