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趣事
放牛趣事
小时候,早起放牛,是我在家里的主要分工,每次都是父母叫了好几遍才起来,伸伸懒腰,打个赤脚,短裤,背心,到牛栏里牵黄牛,经常要绕开头天晚上牛屙的牛屎,有时也不小心踩到了。
路上,遇到三五个伙伴一起去放牛,一路上有说有笑,牵着牛绳,打着牛背,一路向下坂港走去,小牛仔也跟了上来,“妈,妈,......”声音此起彼伏,太阳开始露出个头来,跟着我们一起微笑。其他小朋友的黄牛可以骑的,我家不可以。试过几次,都被甩下来了,后来只有羡慕别人骑牛的份。偶尔也能央求别人让我骑一骑。享受一下策“牛”扬鞭的快乐。后来读书的时候,学到“牧童遥指杏花村”,就会想到我们骑牛,唱歌的情景。路上大概要走二十分钟,到了港边上,就把牛一放,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讲故事,说说话,说说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然后说一些有的没的,另外约好上午,下午,晚上一起做些什么事。
那时,放牛时长至少是一个多小时,多的时候经常两小时。下午也要放牛。放牛时,我们也没有闲着。记得有一次,在港边钓鱼,钓到钓了不少鲫鱼,小河鱼,分工合作,从家里带的钢筋锅,油、盐、酱、辣椒等调料准备好,在港边的沙地上挖个坑,那些没带调料的小伙伴负责找枯枝、枯叶,用火柴打起火来,用港里的水,把鱼给煮了。还没有等鱼煮好,便打开来,抢着吃掉了,虽然鱼腥味很重,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大叫吃得过瘾,又去钓鱼,来回好几锅,吃到快吐出来了。吃饱喝足了,然后一个个钻到河水里,游泳,捉虾,摸螺蛳,蚌壳等等,有时也会遇到水蛇,泥蛇。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大多时候是在水里捉迷藏,一个人开始抓,快要抓到的时候,另一人往下一钻,人就在几米之外浮出头来,玩一会去看看牛有没有走远,直到天快黑了,手也漂蔫了。一群放牛娃,光着膀子,搭着衣服,赶着牛,在夕阳的金光下,回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有时,我们会遇到有人在“闹港”,就是有人用“鱼藤”(一种鱼吃了会翻白的药),我们就乘便捡到一两斤小鱼,有时也能捡到大草鱼,回家里打打牙祭。老妈总能地帮我们做出美味、新鲜的鱼来,一家人边吃,边聊,边笑。其乐融融。
放牛的时光很漫长,也很悠闲。当然,也有几次玩过了,找不到牛,回家找家长一起找,有时找到晚上十一、二点,总能找回来。
有时候放牛,没有看住,牛把人家半亩田的禾给吃掉了。于是,田主到我家找我家长告状,结果就是我挑着一担秧苗,给人家补起来,并且从家里的灶里面装上一箩灰给人家撒上才算是弥补了这个错误,以后,就很少放牛不负责任了。一般都牵着牛绳在一些草长得比较好的田塍上吃草,没几下功夫,就能把牛给撑饱。然后,就可以早点回家。有时遇到暴雨,牛也很配合,一路跑着回家,就怕出来没多久,牛还没吃饱,就被大雨赶回来。只能让牛吃一些稻草,或者拿牛盆装些糠给它吃。
(这棵古樟,生命力很强,“死”过几回,总能“回春”)
把牛牵回家,一般就系在有几百年历史的樟树下面,稀疏的树叶透着一些光影,黄牛身上也显得斑驳起来,它躺下来,闭起眼睛,扇着耳朵,打着尾巴,不时摇摇头颈,驱赶苍蝇、蚊子,嘴里不停地嚼着,有时有白沫从嘴角流出,(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反刍)。看着它那幸福的样子,有时,我就想,要是我能跟它一样就好了。可是,当我看到它拉犁耕田那种辛苦的样子,又觉得它太可怜了。老爸就说我:“做牛就要耕田,有什么可怜。”
后来,老爸让我学犁田,我说,我不学。老爸说你不学以后怎么养家糊口?我说,我死都不学,我不要种田。“那你就好好读书,以后扔掉锄头棍子吧。”我说,“那是肯定的。即便不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农门,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走出农村的”。
嘴上是这么说的。但是,做起来,却不一样。小时候不大愿意读书,或者说对读书没有什么兴趣。主要是,小脑袋里想不明白,读书为什么就可以扔掉锄头棍,就可以不种田。即使想得通,也是很久以后的事。
我就一直放着牛,陪着我家的牛到过下坂,望仕港,圩堤,渡槽、赤塘、毛公山,王子地,许家,最远到过于家。我家牛一开始是与别人共一条,后来,生活条件好一点,就一家一条,在我的印象当中,老爸从来没有买过水牛,都买的老黄牛。
牛老了,做不动事了,老爸就会把它卖掉,重新买过一条。直到现在,我们家还种着田,也还养着牛。每年一条牛崽,也能卖个好价钱,也解决了我们不少的读书负担。
我放牛的历史很长,从记事起直到上大学,甚至参加工作后。那些长辈,有事没事就跟我开玩笑:“大学生还回来放牛啊。”我就说:“大学生也是农民啊”。与我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们有一些还在家里务农,大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到外面工作或者做生意的,成了城里的人。
(注:那时的小伙伴的名字是贵里,海里,小海、文里、小牙、发发、全太、发泉、老木,志刚,小刚,飞里,小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