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通判

宋代段子:《夷坚志》有类故事强调官员、士子、男女百姓的善言善行得到善果,这是有教化意义的;现实生活中,善行终得善报当然是存在的。说好话、做好人、做好事会有好报,这应该成为生活的信条。

【原文】

淳熙元年,嘉兴蔡摅承议赴蕲州黄梅知县,泛舟大江,过蕲口宿。
是夜大风拔木,舟碎于巨浪,惟底板存。蔡适在其上,抱持浮漾,意以为家人尽溺死矣。迨旦,风小定,视之,则皆跧聚板上,不失一人。囊箧仆从悉没,一小箧贮出身敕告,独得全。
旋唤渔人,载来南岸。居人见其至,争来慰劳,云:“昨夜风雷黑暗中,闻神人言:‘且救取蔡通判一家。’官人岂非蔡公乎?”蔡为人质重廉恪,乡里称其贤,故遭罹大难,而蒙神力以免。
其后秩满,果调泰州通判。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李五郎||天台士子||续酆都使||义夫节妇||阳大明||吴仲权郎中||布张家||程朝散捕盗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嘉兴人承议郎蔡摅shū(同“抒”)去蕲州黄梅做知县,他一家坐船走在长江,过蕲口镇的时候泊船歇宿。
当夜起了狂风,岸边的树木都被拔起,船被巨浪拍碎!只剩下了船底板。蔡摅正好在船板上,他紧抱船板漂浮在江水上,心想这回家人肯定都得淹死了。等天亮了,大风终于有些缓和了,仔细查看,只见全家人都蜷缩着聚集在一块船板上,一个人都没丢,但是行囊包括全没了,仆人随从等都淹死了,唯独装着出身敕告(官员身份证明)的一只小竹箧完整保存,没沉入江水。
蔡摅马上招呼渔民,把他和全家人载到南岸来。附近居民看见他来了,都纷纷来慰劳,人们说:“昨夜风雷大作之时,我们听到黑暗中有神人这样说:‘要把蔡通判一家救下来。’官人您就是蔡公吧?”
蔡摅为人诚朴敦厚,廉洁自律,乡里都称他是贤人,所以遭此大难,能够蒙神力救助,全家得生。他在黄梅知县任期秩满,果然调升为泰州(现江苏同名地)通判。
【祥宏点评】:故事强调了主人公蔡摅为人诚朴敦厚,廉洁自律,所以全家在大难中被全护生命,连敕告都没落水;几个地名统一说一下:嘉兴县,宋代属秀州,即现在浙江嘉兴市。蕲州,《夷坚志》经常讲到,治所在现湖北蕲春县。黄梅县,在湖北,现名同,佛教界人士熟知的四祖寺、五祖寺都在这里。蕲口镇,宋代长江边重要的码头,即现在湖北蕲春县西南长江北岸的蕲州镇;故事也强调了定数,人们在黑暗中听神人说要救助蔡通判一家,说明蔡摅的官职可达到通判,而此时他只是要去黄梅做知县;通判,州级的副职;承议郎,从七品寄禄官。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人的“行”-现场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