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八刀 —— 古玉的极简美学
闻名于世的“汉八刀”工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为代表这一玉雕风格的就是著名的“八刀蝉”和“八刀猪”等,然而还有一种玉饰,也承载着“汉八刀”的工艺名垂两千余载,这就是素有“护身大神”之称的“玉翁仲”。
汉·巧色白玉蝉
玉蝉,西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西汉 玉蝉 三峡博物馆藏
汉代 黄玉琀 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 白玉蝉
河北博物院藏
西汉 蝉形玉蝉
扬州博物馆藏
蝉,也叫知了。在演化变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等脱壳变成蝉后,飞到树上,饮露鸣唱,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高洁极为赞赏,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之一。
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汉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蝉 后楼山一号墓出土
汉人崇蝉,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洁,或喻再生。仔细想来,人生与苦蝉无异。生于北土,蜕于南枝,四处飘零,不能自持。生来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纵有万树繁花,到头来属于自己的只是一杯黄土。人生与蝉何相似,黄泉路上相怜迟。因恨口中含,盖悔醒悟迟。
玉蝉,西汉,长6.2,宽3.1,厚0.95厘米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出土
玉蝉,东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蝉蛹从土中爬出,蜕壳羽化,高栖树干,鸣唱一夏,流响声远的生命历程,很早便被古人关注和认知,并视为精灵神异,甚至挂钩联想到人的生死往复。于是,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便拿玉来制琢蝉的形象,佩戴身上,期待拥有蝉的灵气与禀赋。最早的玉蝉,出于良渚文化,形象朴拙,背面钻有牛鼻孔,缝缀在衣物上,可强化巫觋上天入地、事神求福的法力。降至商周时期,玉蝉仍时有所见,除了装饰佩戴,还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琀使用的玉蝉。
董园一号墓式玉猪
汪张村一号墓玉对猪
汉代 玉猪
故宫博物院
▲汉代 ,猪形玉握,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
西咸新区泾阳大堡子墓地考古发掘
图为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东汉白玉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东汉 白玉猪 河北博物院藏
《大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
东汉 玉翁仲
上海博物馆藏
据传翁仲本名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武艺高强、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受命镇守临洮,威震匈奴,使北狄不敢南觑中原。翁仲死后,秦始皇下旨用铜铸了他的立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成为镇守驱邪之神。
着衣歌俑 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高4.1、宽1.5、厚1厘米,仅有儿童掌心大小
出土于徐州陶楼蟠桃山刘颀墓
东汉玉翁仲高4.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戴冠木俑 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到了汉代,世人感念翁仲的英武神威,用玉石雕琢出他的神像作为随身佩戴的护身佩饰,以此驱邪避凶、护佑平安,并逐渐成为贵族士大夫的时尚,直到宋元以后流行于民间,成为爱玉人腰间的雅玩。
玉翁仲 汉代
高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唐代顺陵翁仲
玉雕翁仲始于汉代,因此“汉八刀”的工艺主导着翁仲的雕琢手法,几何图形的线条简约利落,处处流露出古朴浑厚的大汉风韵。玉翁仲的颈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颈部和腰下部出现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这样使头部更为明显,腰部有轮廓感,服装下摆呈鸡笼状,这是汉代翁仲的风格特征。后世仿品虽然尝试风格上的改良,但终不如“汉八刀玉翁仲”那样粗犷有力、刚劲挺拔。
玉翁仲 汉代
高3.1、宽0.8、厚0.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翁仲 西汉,高4.1、宽1.5、厚1厘米 徐州陶楼蟠桃山刘颀墓
玉翁仲 江苏扬州广陵王刘荆墓出土
1956年西安市东郊南郭上村M1出土
彩绘立俑 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古玉吧
在这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