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石刻及其他
(四)石刻及其他(共11处)
本篇目录:
*****************************************
1251.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陕西省西安市
126 2. 爨宝子碑
东晋 云南省曲靖市
127 3. 爨龙颜碑
南朝 云南省陆良县
128 4.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陕西省铜川市
129 5.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大理(公元937-1094年) 云南省曲靖市
130 6.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
西夏(公元1032-1227年) 甘肃省武威县
131 7. 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
南宋 江苏省苏州市
132 8. 溪州铜柱
五代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
133 9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宋至明 四川省峨眉县
134 10 沧州铁狮子
后周 河北省沧县
135 11 保圣寺罗汉塑像
北宋 江苏省吴县
**************************************************
1. 西安碑林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二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碑林大门(东门),原为孔庙东边的义路门。礼门、义路两门的名称来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个大门进出。 孔庙正南代替正门的影壁,又叫塞门,原为孔庙的万仞宫墙照壁,上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孔庙”,是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 太和元气坊位于塞门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四柱三檐,通体彩绘,精雕细刻,富丽典雅。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绘是古建筑彩画的最高等级。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原立于华山西岳庙前,1953年移至碑林。 碑林“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在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棂星门位于泮池前,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清代改为三扇门。每个门的门额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棂星门内道路的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华表”,明清所建。华表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柱头上设有承露盘,上边蹲着的动物叫獬牴,性忠直,起着仪卫和端详的作用。华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传说古代帝王为能听到百姓的意见,曾在宫外悬挂“谏鼓”,大道上设立“谤木”,允许臣民书写自己的意见,这些“谤木”就是华表,早期的华表是木制的,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石质的。 孔庙的第三道门叫戟门,又称仪门、至圣门。这座门建于明代,屋顶为十字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边对称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在过去,门的两侧陈列兵器,武官须将兵器放下才能进入孔庙祭拜孔子。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二庑原内置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以供祭祀,现改为展室。二庑院中有两件国宝级文物,一是大夏石马,一是唐代景云钟。前者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汉代时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后者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道两侧建筑有六座碑亭,东西各三。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御笔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例,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列西安碑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 爨宝子碑 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笔结体与《中岳嵩高灵庙碑》极相似,在隶楷之间,康有为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现碑石在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学写《张迁碑》一路的汉隶,参入《爨宝子碑》的用笔及结字,顿使字形具灵动逸纵之趣,可防结构流于僵木。----《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爨[cuàn]宝子碑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它是东晋碑版书法中一颗灿若星辰的明珠。自1778年出土于云南南宁(今曲靖市)后,即为世所重。其为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首领受汉文化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正文楷书计13行,每行30字,后列官职题名13行,每行4字。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爨宝子碑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 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为清阮元任云贵总督时访得。与爨宝子碑世称“二爨”。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927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碑元李京《云南志略》中已著录。清道光七年(1827),金石学家、云贵总督阮元在贞元堡荒丘之上发现此碑,即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此碑用笔以方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结体雄强茂美,大气磅礴,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 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古今中外楷书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爨龙颜碑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
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自唐迄今号称名胜。这里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自有其天然奇境。 山上尤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向往的医史、石刻艺术博物馆和朝山圣地。 1961年,国务院批准药王山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北宋《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大理国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同时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及宋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章法布局艺术的实物证据。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碑”、“石城盟誓碑”、“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会盟碑”。现保存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内。 此次会盟史籍中并没有记载,是研究大理国和云南当时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大理国职官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此碑在明代时已有著录,后湮没土中,清康熙年间出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移至城内保存。 1961年,国务院批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 清嘉庆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先生,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寺内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先生不相信这些谣言鬼骗,三番五次来到寺中,说服僧人,并强行让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这件稀世珍宝——西夏碑。西夏文是一种被人们遗忘了的语言文字,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张澍先生见碑阳文末尾有“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建”落款,“天祐民安”为西夏年号,遂判定此碑为西夏碑文,因此,人们以后称之为西夏碑。此碑后移置文庙,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保存。 1961年,国务院批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 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 中国南宋天文、地理图等碑石。在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文庙内。文庙始建于北宋景元年(1034),现存建筑除大殿为明正德元年(1506)重建外,大部系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戟门内保存着宋代线刻的平江图碑、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和帝王绍运图碑,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因碑刻年代久远,有模糊不清处,1917年曾加以深刻。碑高2.84米,宽1.4米。碑首雕交龙图案,正中刻“平江图”3字。碑身刻南宋平江城(今苏州)平面图。四边分刻东、西、南、北4字,图内建筑采用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方法绘制,未按比例,只是大体位置近似。城墙外环绕护城河。城内纵向河道6条,横向14条。城内街道多与河道平行,主要干道南北向5条,东西向4条,还有很多支道,相互交错连接成若干大小不等的街坊城正中是平江府、平江军城内的教坊、官衙、宅第、寺庙、园林、行市、书院、仓库、古迹以及桥梁等建筑,亦都按其位置描绘。另外还将城外的一些名胜古迹用示意的方法绘制出来。是中国最早最详细的城市地图。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 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位于湖南省永顺县。铜柱原立于湖南省永顺县野鸡坨下的酉水河岸,1971年因为修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对铜柱加以保护。溪州铜柱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原柱内用马氏统治时期所铸的铁钱填实。柱上刻有“复溪州钢柱记”,共2000多宇,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相当于是南楚王马希范与土司彭仕愁罢兵盟誓的条约。铜柱立于边陲,规定各自所辖地域,互不进犯,南楚王不得在土司所属诸州内任意征收捐税、拉夫派差、强买土特产等。 从此,在中原大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等九个朝代变更的社会剧烈动荡时,封闭自守的彭氏统治却始终偏安一隅,连续承袭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终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彭氏政权方告结束。 铜柱原位于永顺县太坪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1969年因修建凤滩水库迁至王村。1971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著名的溪州铜柱如今就保存在芙蓉镇的溪州铜柱馆内。为湘西千古名胜。 1961年溪州铜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铸于宋代。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意振兴佛教,诏峨眉山白水寺僧茂真和尚入朝,赐金三千两,命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并派内侍张仁赞协助铸造。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半山万年寺内。寺创建于东晋, 名普贤寺,唐易名白水寺,宋更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朱翊钧赐名圣寿万年寺。1947年秋,除明代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重,系1953年重建。万年寺的铜铁佛像,以砖殿内宋代普贤铜像最为著名,殿内其他小佛像共331尊,皆玲珑精丽。此外,巍峨殿、大雄殿的铜铁铸像,亦属珍贵。 圣寿万年寺(即峨眉山万年寺无粱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穹窿顶方形无梁殿,东向。殿内有铜铁佛像共306件。其中普贤骑象巨型铜像1件,“圆觉”铁像24件,小铁佛像280件,小铜佛像1件。均集中存放于殿内。1961年,国务院批准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又称“镇海吼”,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距沧州市区16公里。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沧州铁狮子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2011年3月28日,沧州新铸“沧州铁狮子”,作为“沧州象征”安放在沧州市区狮城公园,体量约120吨,体积是原沧州铁狮子的1.32倍,设计“寿命”2000年。世界纪录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沧州铁狮子重铸揭幕仪式上宣布:新铸造的沧州铁狮子成功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为世界上一次性整体浇铸最大的铁狮子。 1961年,国务院批准沧州铁狮子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处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甪直(拼音:LùZhí)保圣寺博物馆。据《吴郡甫里志》载,保圣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苏州府志》则称:“唐大中年间(847~860)建,(宋)熙宁六年(1073)重修。”元、明、清三代,屡次修葺,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寺创建之初,规模很大。到宋代,范围还覆盖半个甪直镇。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题“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的联语,确切的表达了该寺的历史、规模和塑像的艺术价值。但自此后寺院逐渐衰废,规模也缩小了。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及两侧照墙、天王殿、经幢、古物馆等。保圣寺于1975年成立“保圣寺文物保管所”后,正式对外开放。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建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二年(503年)。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而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重新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新兴盛。
1961年,国务院批准保圣寺罗汉塑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石刻及其他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