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在IT审计方面思维的改变

一、以前我主要在事后,审计系统的效率,现在我主要在事前,审计系统是否接地气;

比如2018年,我司要引进一套2700万人民币的系统JJID,为旗下一个子公司,做生产成本还原。

当时卖系统的人,吹得天花乱坠,说三星、富士康、西门子都用的是这套系统,它可以实现投料、制胚、压膜、配件、上色、成型、包装、入库、冲销、盘损一条龙的数据汇总分析,你要算理论投产比、算人工时效率、算实际耗用、看哪个环节浪费最大,通通能搞定。

我听完营销代表的PPT介绍后,问她:“车间领料的依据是什么?”

销售员说:“工单。”

我又问:“产成品入库的依据是什么?”

销售员答:“也是工单。”

我再问:“那么我可以实时看到,每一个产成品的工单,对应耗用了多少领料工单吗?”

销售员一愣,半响说了句:“您这个问题......问得太专业了。”,然后就各种解释。

扯东扯西的解释,在审计监察员眼里,就是掩饰。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理论上来说,车间按工单领了多少料、生产了多少产品,这个账是不难算的。而实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与系统设计不匹配的场景,比如:

1、车间要去仓库领100吨料,结果仓库当天只有50吨料;

2、车间今天只要领200公斤布匹,去做原料。但是采购买的布匹是按卷买的,有的一卷180公斤,有的一卷300公斤,仓库发料发少了,车间不答应;要足额发货,仓库又没办把一卷300公斤的布匹,切下100公斤留着,剩下的200公斤送车间,这样一切,会导致整卷布匹都成为废料;

3、因为温度、湿度、机器老化程度、停电、维修、操作失误、投料时间差、废品返工等等原因,同样的机器、投入同样的原料,它每个工班的产成品数量,100%是不一样的,有时少产、有时多产。生产主任为了应付考核,无论多产、少产,他都不会如实上报。

因为什么时候向仓库交产成品,在这个时间点的把控上,生产车间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

我白天班出现少产了,我就向夜班借点产成品交上去。

我多产了的话,有时我会留着,等待少产时来凑数,或者支援其他兄弟,或者干脆偷盗出去变卖。

总之呢,一上生产还原系统,有人会觉得PMC很重要,因为他是做计划的;有人会觉得生产监督很重要,因为他在车间巡来巡去,可以防止生产主任数据造假;有人又觉得财务很重要,因为财务每个月要提交成本分析报告。

但是我是觉得:仓库发料这个环节,才最最重要。

干仓库的人,往往水平不高不低,而且天天要日理万机。他的主要职责只是:1、防止收货少收;2、防止发货少发;3、协管好库存周转,把库容率转起来;4、保证销售发货效率;5、协管下收货质量;6、每月做盘点。

他可不会管(实际上也没专业的能力管),每个工单、每个产成品的发料、投料、产成品、损耗这四个数据能否勾稽上。

可是他不管这事,后面的成本计算,就全乱掉了。

我看到太多的大公司、大工厂,包括菊厂、米厂、空调大佬、冰箱大佬、电饭锅大佬、山寨电脑大佬,他们的公司,是上了几千万的成本分析软件,但是每个月的成本分析是怎么做出来的?

用产成品除以bom表,倒扣出来的。基本上这种技术,我们审计监察人员也有,而且我们还能分析得比系统更深入、更多维。

比如我就曾经问过甲骨文的专家,我说你们开发的生产成本分析软件上,有生产每个产品需要的时间和人数,那么我可以通过这些时间和人数,直接分析出实产成本与理论成本的差异吗?因为理论上来说,一个产品它生产的时间超长了、人数超编了,也就说明它的投料增加了,不然的话,花那么多时间、花那么多人干什么?

甲骨文专家想了半天,说:“你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系统的功能不支持这块。”

所以我现在审查IT系统,无论是成本型的、流程性的、业务性的(销售、运输、人事等)、建模测量型的(如BIM、CAD)、感应型的(如智能家居、体检型马桶)......

我通通不看效率,先看是否接地气。而且我要卖家,组织我实地去参观成功案例,并且允许我在项目参观过程中,实操系统、查看系统近三个月的单据——参观费我来付,没问题的。

二、以前我审系统是否有后台数据造假权限、系统内部不相容职位的分工如何,现在我先看系统设置事务码的逻辑。

事务码逻辑是至于系统,相当于道路规划之于城市。

有水的地方你怎么搭桥、遇见斜坡了你是修路还是挖隧道、哪里设医院、哪里设学校、哪里放警察局、哪里做商业区.....这些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太重要了。

而我看事务码,主要看三个方面:

1、收入和支出这块,财务、销售、采购、预算、仓库、品检、领用部门的权限是如何设计的?

具体表现为账怎么报、表头包含哪些字段、业务流转时,谁来监督谁。

2、存货收发类这块,销售、 计划、运输、仓储又是如何分工的?

3、成本分析这块,财务怎么管控生产与非生产线的费用标准。

业务数据的流转,我认为不是问题,一个谷歌公用邮箱都能搞定。上系统,关键是理清权责、效率、数据沉淀与利用、部门职能线上化分工的问题。

三、以前我主要审计系统的成本及搭配成本,现在我主要看,落地系统需要什么人才。

系统刚落地时是一张白纸,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用它,业务就能转得顺。

一旦不专业的人,把系统弄偏后,你再去外面请高手来反乱拨正,往往库存、账龄、中台卡塞这些情况,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广东人喜欢说一句话,你花20块钱买了只白切鸡,为什么不多花5毛钱买碟酱油?

而我的经验是,公司既然花了几千万上一套系统,为什么不肯再花多六七十万,找一个团队,先把系统在一年内用顺了?

四、以前我审系统的价值,现在我审系统的成本。

除了直接成本,上系统还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简单来说,诺基亚十年前,选择给手机上苹果系统或者安卓系统,或者自己开发的诺基亚系统,对于它十年后的生命能否持续,是具有关键性影响的。

肯花钱为企业上系统的老板,他要的不仅仅是效率、价值,要的还是对未来市场的把控,以及对公司战略的落实。

所以,告诉老板,你为了上这个系统、落地这个系统,必须付出什么代价、将要付出什么代价、已经付出什么代价,至关重要。近十年来,至少有8家地产公司,以为上限了一两个采购系统,就能实现招标降本、成本管控优化,结果系统跑了两三年后一算账才知道,用还不如不用。这也是教训。

五、最后我会审系统的升级接口。

任何系统都会落伍,它落伍的时候,它的功能、数据、职能,怎么升级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