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成功其实很简单
对于日本,我没有什么好感,除了那些女演员,我最喜爱的,只有两个老头了。一个是宫崎骏,如果说他是东方动画的一个奇迹、一个高度、一个活着的传奇,应该很少有人反对吧。
不过今天的主角却是另外一个老头——稻盛和夫。
他是日本人口中的“经营之圣”,无论是实业还是商业管理,他的名字都会让人如雷贯耳,季羡林先生曾评价他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
相比于这些评价,他的成就却会让人觉得,这些评价配不上他的成就。
27岁创办第一家公司,最终进入世界500强;52岁创办第二家公司,最终进入世界500强;78岁临危受命,在日航即将破产,规模缩小到之前的三分之一的情况下,通过他的带领,第二年由亏损约1800亿日元变为盈利1884亿日元,然后飘然离去,只担任顾问一职。
可以这么说,稻盛和夫在商业中用“传奇”来形容,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来超越“传奇”。
很多人好奇稻盛和夫如何做出如此成就,对此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出版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演讲,帮助了很多在困境中的人。对于自己的经营之道,经过这几十年的身体力行,他将其指向了“内心”。
耄耄之年的稻盛和夫,复盘了一生的所失所得之后,凝结出了一本收官之作——《心经》。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在这本书中,他将其有关于“心之力”的所思、所想、所悟,一点一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说它是传世佳作为时过早,但对于有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指引方向的“路标”。
书中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回顾迄今为止八十多载的人生,追忆超过半世纪的经营生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想要留在世上的,基本只有一件事——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纯粹”之人才能更轻易成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会面对诸多的磨难与困苦,也可能会遇到那些难以言说的人或事,无论我们吃亏或者沾光,其实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种磨砺。
有些人不知道感恩,面对艰难与苛责,他们抱怨为什么会使自己遭受到如此多的不公,用消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这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抱怨、不满、消极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身边,为那些磨难“加码”;
而有些人知道感恩,无论面对艰难还是苛责,都会以一种感恩之心对待,用人生之难当成磨砺自己心灵的工具,然后积极的面对,遇到美好,是早晚的事。
这种“感谢、感恩”在佛教中称之为“消业”,简单来讲就是消去自己之前做过的“恶”,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未来。
对于不爱感谢困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由头:为什么要感谢受伤?因为没有更大的伤害降临啊,所以要感谢,因为没有更大的困难降临,所以要感谢。
之前很反感这种无脑的“感恩、感谢”,甚至对“凭什么我要感谢伤害过我的人”这类的话持相同意见。
现在我才明白,感恩、感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针对某件事、某个人,我做的是积极的自我,而不单单是原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将“感恩之心”内化,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才是成功的捷径。
《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书中这样说:有一种倾向,不管眼前的目标还是人生的志向,心灵纯洁的人,更容易达到,心灵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能够获得成功。
虽然这句话有点绝对,成功也绝对不是单靠心灵纯洁,但是相对于那些技巧、经验来说,“心灵纯粹”的重要性要多很多。
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
只有赤裸裸的热爱,才会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激发出来,只有在行业中源源不断的接收到成就感、幸福感,才能源源不断持续的将自己的力量迸发出来。
我们经常听说的“棋痴”“武痴”“书痴”等各种“痴”,就是类似于这种,只有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进去,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得前进的力量,才能更容易的接近成功。这也是稻盛和夫所说的——心之力。
想成功,动机必须从良善出发
稻盛和夫讲过一个小故事,有关于“纸袋商行”。
受困于当时的大环境,他的家境并不好,就算有个经营印刷的作坊,生活还是很坎坷,但是哪怕如此,在高中之前他依然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高中之后,看到他还是如此地玩耍,母亲向他说出了家境,并期望他能做的更好。
由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家中的纸袋沿街售卖,之后又将市内分为七个区,以周为单位,按顺序走。
他还将袋子放在批发店里,卖掉多少,就收多少钱,还有其他的很多点子。
就这样,“纸袋商行”越发的成功,只靠父亲他们几个人,有点忙不过来了。
很久之后,他才明白成功的原因是:做其他事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或者名望,只有这一件事是为了家人,为了帮助。
这就是“善意的动机”,想要成功,动机必须是善意的,事情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倘若动机是恶意的,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电视剧都是这种套路,良善的人开店,哪怕开始生意不好,最后也一定会红红火火,心思恶毒的人开店,哪怕刚开始生意很红火,最后也一定会关门。
其实原理很简单——你对别人的好,别人最终都会看到,你对别人的恶,别人也一定会察觉。
对于经营一家公司,稻盛和夫开始的时候与旁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利益,商人逐利嘛。
但是工人的“逼宫”,要求涨薪等,让他重新思考公司的目的。
为了个人利益?个人抱负?还是其他的什么?
最终稻盛和夫想明白了,公司的使命应该是为员工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也是从这次“事故”,稻盛和夫开始了“利己”向“利他”的转变。
之后稻盛和夫回忆,从自己明确公司使命开始,公司稳步而又急速的成长,所以他总是说:公司的成功,是建立在“追求全体员工”幸福的基础上。
从现实来讲,员工的不幸福就是公司的失职,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感到幸福,拥有成就,才能源源不断的激发起员工的积极心。
得与失是每个人都会在意的东西,我们不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如同我们所想的那样,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员工向这方面引导。
当公司所有的员工都一条心一个目标的时候,成功也就是必然的了。
知行合一才是最难的一步
在接手日航之后,稻盛和夫最先做的事是召集了经营干部一起学习他的“哲学”,是的,不是经营方法或者管理方法,而是“哲学”,它包括“拼命投入工作”“不忘感恩之心”“保持谦虚之心”等。
对于“经营之圣”的做法,很多人不满,毕竟讲的这些知识是很多小孩都懂得道理。
其实这正是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他们只是将这些东西当做知识掌握了,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去做,也就是说,没有知行合一。
在稻盛和夫的反复讲解、强调中,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理解,逐渐地将这些知识,掺杂进自己的行为中,开始谦虚、开始认真,而学习者也从经营干部扩大到了一般员工。
当这种“哲学”渗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之后,日航的“开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面临破产,亏损1800亿日元,到盈利超过1800亿日元,这个过程在稻盛和夫接手之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就是一个奇迹。
很多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些只是知识而已,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知识是脱节的,他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所以知识再多,也不能帮到他们一丝一毫。只有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掺杂进自己的行为中,才能成为一个“利他”又积极的人,才有了成功的坚实基础。
对于经营公司来说,让所有的员工都能明白这一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倘若员工也能做到知行合一的话,那公司“开挂”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知行合一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自己所理解的好的事,知行合一也很难,否则就不会成功者那么少了。
看完《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很多事物的终点都是“哲学”,都是“心”。就这本书而言,与其说它讲的是商业与经营,不如说这本书讲的是“哲学”,是道理,相信读过这本书并且能够用心思考,用心做的人,一定能终身受益。
在我们的一生之中,会有很多悲伤,也会有很多幸福,有人说想开了,随处都是幸福,这种“想开了”,其实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可能有人怀疑这种智慧是否能学会,我想说的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刻有两种,一种是十年前,一种是现在。所以,无论是否信任自己能否学会,先看了书再说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