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川菜传奇(1860-2010)之三:关大侠引领川菜风
百年川菜演义,即是近现代川菜之传奇史。殊不知这近代川菜的形成与崛起,其推动者竟然是一位关东大侠,京都满汉全席名厨关正兴。
话说晚清王朝时期,随着各地移民和满清官宦眷属先后入川,一批馆厨和家厨也从京城和江南随之而至,尤其是八旗官宦府衙和富豪商贾宅邸,带来了不少名师高厨。官宦人家重饮食,尚滋味,官场交往,游乐饮宴,促使天府蜀地四方名厨荟萃、各地佳肴争艳、南北交流融合的局面。这些馆厨、家厨不仅带来家乡名菜 且还创制出有如宫保鸡丁、蒜泥白肉、凉拌兔丁等地道川菜。同时,大清宫廷、官府的筵宴之风以及满汉全席也在川内随之风行开来,盛极一时。无论是官府公宴还是民间私宴,无论是时令宴、节令宴,还是郊外野宴、游宴,皆是你攀他比,奢侈豪华。
如是,一批专业承办筵席的包席馆便应运而生。有(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为证:“三山馆本苏州式,不及新开四大园。请客何须自设馔,包来筵席省操烦。”词中所说之“三山馆”为嘉庆年间成都之有名苏杭式筵席馆。而“四大园”则指其时成都之玉芳园、玉顺园、正兴园、荐芳园四大著名包席馆。其后又有如四川警察总办和四川劝业道之周善培诗言:“成都百馆共宴客,正兴园为蓉之冠。”
各位看官,你看这包席馆中之“正兴园”好生了得,俨然已为成都之顶级席宴馆所,达官贵人为之口碑盛传,趋之若鹜,以能请正兴园操办包席为荣耀。要知这正兴园之来头,还得从这位入川之关东大侠关正兴说起。
清代时期,自乾隆皇帝始便是尚美食,好滋味,一应大小宫廷宴饮不仅具有很高的饮食规格和文化内涵,且留下诸多饮食趣闻轶事。故而宫廷官宦宴饮之风世代传承, 一直延续到末代皇帝。如是,无论是宫廷官府、文人商贾、市肆酒楼,皆是食盛饮旺。从而形成宫厨、官厨、家厨、馆厨之四大流派。宫厨则皇家御厨,厨艺非凡,技艺精湛,用料贵、烹饪精、肴馔新、风味奇;官厨则高官显贵之专用厨师,厨艺精道,用料广博,烹制奇巧,风味多样;家厨便是达官商贾、文人学士之私家厨子;馆厨则是市肆饭馆酒楼之大厨。
百年前的包席馆
此时,随八旗官员入川的官厨中,有位在北京时就因三次操办满汉全席而名噪官场的满族名厨关正兴,又名关志平。他审时度势,思量着北方大抵是回不去的了,眼见得四川社会安定、成都日渐繁荣,餐饮兴盛,便打定主意在此地发展。时年三十五岁,身强体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身怀高超厨艺的他,早就不甘一辈子沦为官厨、私厨,他看好成都宴饮包席之风,决心在此一展身手,追求梦想。于是毅然辞掉官府大厨之职,下海闯荡一番。
在成都几年,关正兴对饮食市场已是了如指掌,加之常在官场上交往,颇有声誉,也结识了不少南北名厨和本地名厨。尽管当时在城南之状元街,已有一家资格老、名气大,以席点、尤其是大肉包子而享誉蓉城的著名包席馆长盛园,但关正兴仍觉其档次较低,仅适合一般官宦人家和普通市民。于是他看好成都棉花街(即今锦江区政府附近 )一处公馆,该园子原为华阳名士、清朝一品大臣,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的卓秉恬之老宅。庭院虽不大,却是楼台亭榭,优雅静谧,很有气度,对官府豪宅见多识广的关正兴很是满意,准备开设一家南北兼容、古风新派、独具特色、品位高雅之包席馆。
旧时成都的老公馆
次年(1861年),关正兴以名开馆,“正兴园”粉墨登场。那黑漆金字的招牌,“正兴园”三字书法精湛、苍劲昂扬,十分引人注目。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关正兴凭借自己的声望和满族大厨戚乐斋、贵宝书(关正兴之子)及川厨周志成、游丙全等厨界名师联袂。要说这戚宝斋与贵宝书也非同凡响,自小随从关正兴学艺,此时正当年华,厨艺精湛,红白两案无所不通,亦在京城辅助关正兴操办满汉全席,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堪称关正兴之左膀右臂。再说周志成、游丙全也是当时餐饮江湖上叫得响的川菜大厨。起初,正兴园以承办各类筵席宴饮为主,包席品种较少,不过是肉八碗、九大碗、参肚席之类,但由于关正兴在官场中颇有人缘,其业务也得到诸多官员的照顾,加之关氏锐意进取,因此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很快在成都食肆和官场上声名崛起。
随着业务日趋繁荣,实力日渐增强,关正兴博采众长,锐意创新,不断推出新颖菜式,逐步丰富和提升包席的档次规格,并根据宴请对象、宴席种类、设宴时间与季节、筵席规模及喜好,安排不同的筵宴规格,使得宴席气氛十分宽松,加之借鉴宫廷官府之服务形式,茶水茶点有专人预备和伺服,颇显官家气场,故而深受客人称道。
老成都冷酒馆
正兴园十分注重独具特色,与一般包席馆的环境和经营风格大相径庭。关正兴素好收藏古器,所收藏的餐饮器具像古色斑斓的瓷盘碗盏,精致的象牙和乌木包银筷子等,皆陈列于包席馆内,构成一道独特的景致,令当时成都不少上流社会食客们心醉神迷。再者,正兴园菜式菜品多以精致大气著称,尤为是海味类菜肴,从燕窝、海参、到鱼翅、鱼肚,其成菜方式和品种随季节不同而富于变化;山珍野味类菜肴,也有独到的的烹制方法和风味特色;即便是普通原料做成的菜肴,其刀工也很细腻精致,如通常的“福”字肉、“万”字肉、“寿”字肉、棋盘肉、虎皮肉等,无论刀法还是装盘造型,都风格特异、别具一格;更为精到的是正兴园的汤菜,制汤格外讲究,集色、香、味、器、养于一体,在食客中享有很高的口碑。由于关正兴和正兴园曾三度承办满汉全席而声震川西,其名气与厨艺已是无人能与之媲美,故而独揽了成都官场、商界、文人名流等高级宴席。
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正兴园之声名影响、席宴承接,皆成为蓉城之顶级大户。清宣统元年(1909年),傅崇榘所编撰的《成都通览》亦记有:“席面之讲究者,只正兴园一处,因其主人素来收藏古器甚多,故官场上席均照顾之。其瓷盘、瓷碗,古色斑驳,菜亦讲究,汤味甚佳,所谓排场好而派头高也”。
精致九大碗
此时之关正兴正所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眼见得正兴园之名气与生意如日中天。然而,这位极善应酬又精明豪爽的关东大厨,非但没有洋洋自得,反是不断开拓进取。他一方面广集名师大厨,更培养出蓝光鉴、谢海泉、周映南、张海清、李春亭等一代名厨。同时关正兴亦十分看重推陈出新,学习借鉴名家名店之所长,甚而对定制包席的达官贵人派来之私厨、家厨也很敬重,对其所带来的名菜点,都嘱咐手下厨师细心揣摩学习;对市面上大众饭馆、炒菜馆,只要有借鉴和开发价值的菜点,他都要亲自带厨师去品尝,加以改进,反复试制,以适合席宴之口味。
当时成都官场有两位很有名的美食大家。一个是清末进士,近代名人周善培(号孝怀),祖籍浙江诸暨县,其父宦游来川,遂定居成都。周生于成都,1899年,24岁的周善培东渡日本考察学校、警校、实业等,1901年奉命带2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回川后又赴泸州任川南经纬学堂学监,其后任四川警察局总办。1908年改任四川省劝业道总办,拿今之话讲便是省商业厅厅长。他通令各地普设劝业局,大力资助名族工商业发展。周任警局总办期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改革警制、强化社会风气、力禁嫖赌。但生活中,周善培亦是尚好吃喝,尤爱题字补壁,杜甫草堂内现存的青花瓷拼之“草堂” 二字就是周所题写。
1901年周善培建劝业场,今之商业场
可见,此先生确是经历不凡,不仅常年厮混官场,见多食广,品味甚高,加之喜好烹调、颇有见识,故而对席宴烹调及美食美器要求较苛。他对正兴园一帮大厨和关正兴十分推崇。在成都任职和从事实业期间,大凡公私应酬都到正兴园包席宴请。周善培经常让正兴园的厨师根据他或他带去的家厨的想法改良、创新菜式。他尤为推崇江浙名菜,要求菜品要“简洁有新意、别出心裁”,尽量利用本地蔬菜、物料、调辅料,设计出新菜式上席。他是政府高官,又是大客户,正兴园当然是不敢得罪,非常小心恭敬地按照周善培的要求去做,把很多江浙菜结合川菜的手法,用本地的食材做了不少改良,取得了很好的席面与味觉效果。如此正兴园便先后创制出了一批经典南北风味川菜,如芋头丸子、酿大青椒、茄皮鳝鱼、鳝黄银杏、八宝锅蒸等,深得周氏赞许。其中之“芋头丸子”,则取成都北门城隍庙肥田生长的优质芋头用以烧丸子,那是芋头细腻滑爽,肉丸鲜香味美,家常风味浓郁;而“酿大青椒”,采用双流牧马山的大灯笼海椒,挖空内瓤,填入掺绍兴黄酒的鲜虾肉馅,使其江浙鲜甜口味中略带辣味;另外有“茄皮鳝鱼”、芫荽蒸肉、芋头蒸肉、生烧鸭子、鸡油金钩烧菜头等,无一不是就地取材,北味川做,吃口一新,且是物美价廉,于是这批菜式被业内称誉为“周派川菜”。
土豆烧甲鱼
另一个人物是贺伦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京城奉调出任四川警察局总监。此人于吃也是十分讲究,主张“美食美器”,特别喜欢到正兴园吃饭,人送雅号“贺油大”。但贺氏偏爱“京菜”,到正兴园吃饭时也经常介绍讲解他所欣赏的北方名菜。甚至有时还带上家厨,教给正兴园厨师如何烹制、改进、变化。据传有一次他吃了大师傅戚乐斋做的一道“五柳鱼”,嫌菜式做得土俗,不气派,竟十分生气,当场责打戚乐斋手心二十大板,边打还一边说“我今天就要打掉你的旁门左道。”他认为,川菜虽有其特点,但与北方菜相比,缺乏大气,因此因该从北方名菜中借鉴其所长,来丰富和提升川菜的档次与品位。贺的这一思想及其后来正兴园所创新出来的一批菜式,也被行业赞誉为“贺派川菜”。
就此,“周派”与“贺派”便开启了川菜南北交融之新风,且以正兴园为先导,扛起了近代川菜崛起的大旗,为正宗川菜定下了格调。一如其后蓝光鉴大师坦然言之:“所谓川菜正宗,是集南北地方烹调高手作的地方名菜,融于四川味,以川人喜吃的味道出之。”,这便是近代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之菜系特色的兴起。
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引领近代川菜新风的正兴园,因大清王朝倒台,八旗官宦解散,生意日渐衰败,加上1911年10月18日的一场大火,正兴园被烧得残壁断垣,历经50年辉煌的正兴园从此彻底关门歇业。然而,从正兴园出师的李春亭、张海清等已独立开馆,名春和园、陶醉村;稍后,戚乐斋和蓝光鉴兄弟又合开了荣乐园。在民国初年,他们的烹调技术和经营模式,依然带有原正兴园的传统风格特色,继续着由关正兴和正兴园所开启的近代川菜之传奇演绎。
正兴园虽成历史,其对川菜的影响至今尤在
后人如此评价曰:“没有正兴园,川菜难有这麽多丰富多彩的菜式,也难于造就当今的一大批声名卓著、技艺精湛的川菜大师名厨”;正兴园亦被同业誉为近代川菜名厨成长的摇篮。“正兴园对川菜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出了像蓝光鉴这样,在近现代川菜发展过程起到先锋和领军作用的大师。近代川菜亦随之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而由蓝光剑和荣乐园所培养出来的又一批名师大厨们,代有传承,使川菜与外地菜肴的融合的精神演绎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也因此而促使川菜一跃而居四大菜系之首。正如李劼人先生所言:“正兴园带来了四川厨事革命”,因此而被业界和学界称为川菜之“正兴园时代”。从1861年到1911年,正兴园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五十年中,由一位关东名厨拉开了近代川菜传奇演绎的大幕,为近代川菜之崛起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地贡献。
明国时期的冷包席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老顽家·教授堂”顾问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1.30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