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否,它们都是你能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去年推送荐书文章的时候,以为最多不过几个月,大家又可以再次踏上旅程。殊不知接下来的一年,变化发生的如此翻天覆地,从前的日常都成为奢望,恢复跨国旅行更是遥遥无期。在这些蛰伏的日子里,阅读成了逃离烦闷与担忧的最佳途径,让心灵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自由的远行——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继续在书中的旅行,在不能出行的日子里积攒知识、智慧和能量,期待重新出发的那一天,焕然一新,轻装上路。
01
从黎明到衰落
02
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每次出书都有自贬的意味,《退步集》,《荒废集》,这次是“无知”。如果你喜欢陈丹青的文字,一定要看看这本游记,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眼光和见功力的文字表达,记录了从2009年到2011年先后游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的经历,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03
罗马人的故事
盐野七生虽然生在日本,但内心却住着一个意大利人。这套历时15年完成的纵深1000多年的罗马史,一出版就引起学界、政界和商界的震动。这是一套大部头的作品集,值得你的收藏和细细品味——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盐野七生笔调通俗,善于讲故事,娓娓道来恢弘复杂的历史,而东方人特有的文化和视角也揭开了罗马帝国历史另一种层面的解读和洞见。
04
文学履途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文学履途”专栏集结,收录了38篇与伟大作家有关的旅行地的游记。风格各异的专栏作者,用文字带领读者探寻文学家在自然与城市中留下的“遗产”,和他们创造出的那些不朽作品的源头。这条横跨欧洲、美洲、亚洲的文学朝圣路线,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为旅行地本身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05
维米尔的帽子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17世纪的经济、文化互动,读来生动有趣。荷兰公司、西班牙殖民者、福建商人、葡萄牙传教士、非洲奴隶……交错的图景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以自己的故乡为抵押,换取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那是17世纪人心中的火焰。」
06
皇帝圆舞曲
本书多角度地展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画卷,追忆了一战前老欧洲最后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对伏尔泰、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威廉二世、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弗洛伊德、普鲁斯特等人物性格、命运、事业的细致梳理和精到分析,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历史进行了极富新意的解读,一个个被湮没的历史细节被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就仿佛经历了一次异常充实的古典之旅,体会当今社会早已消逝的理想与文明。
07
威尼斯日记
阿城先生经典随笔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全书说浮雕和歌剧,说咖啡和饮茶,也说唐朝和胡人,说《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阿城的文字有种波澜不惊的精美,虽然他在威尼斯的许多日子被朋友聚会围绕,下笔却是心如止水的平静。这本书最适合宁静的午后时光。
08
建筑的故事
“建筑的美并不依赖于精致的圆柱、拱门或是雕像,而是在于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如果人们能让建筑物保持对称,运用数学让局部和整体间达到平衡,那么简单的建筑物也会很美。”
Source: hearinglin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