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防汛生涯|原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 :防汛抗旱印象与体会

我的防汛生涯

纪 冰

纪冰,安徽天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安徽省人大研究会成员。在担任两届水利厅长期间,同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省水利职工建设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在过去已做大量工作基础上,初步建成防洪抗灾工程体系、水资源配置与保护体系、水工程管理体系、水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水法规及其执法体系。

防汛抗旱经历

1981年12月我从合肥工业大学水利系毕业分配到安徽省水利厅直属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工作,第二年即1982年汛期就接触到滁河上游流桥坝泄洪和滁河输水干渠防汛工作,不过,那时只是感性认识。自1988年7月调到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暨防汛抗旱办公室,正式成为防汛抗旱专业人员起,在防汛抗旱办公室任科长5年、正副主任10年,任水利厅副厅长分管防汛抗旱3年,任厅长全面负责防汛抗旱业务工作10年。就这样,从事水利工作35年,其中与防汛抗旱紧密相关的有28年,在处级及以上领导岗位负责防汛抗旱相关工作23年,抚今追昔,感慨良多。防汛抗旱耗去了我的青春,也锻炼了我、成长了我,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难以体会。

防汛抗旱印象

近30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经历的人很多,经历的事更多,剪不断,理还乱,这里选取有关的几个片段。

(1)防汛抗旱的基础是工程。2003年防抗淮河大洪水取得胜利后,时任省长王金山同志总结时说:“都说省委、省政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得好,调度什么,调度工程,工程起作用,还要建工程”。事实如此,防汛的基础是防洪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江、淮河及其支流工程状况差,防御能力低,印象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参加汛前、汛后检查时,长江无为大堤、同马大堤,淮河涡西涡东干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4~5级堤防,无为大堤土堤、土路、迎水侧加1.0米高子堤,堤顶土路晴通雨阻,防汛车双向会车很困难。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查看无为大堤后,生气地说:“安徽如不抓紧将无为大堤加固达标,我以后就不再到安徽来!”限于当时财力,省里很难筹出资金全面加固堤防。长江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投入200多亿元,全面加高、加固了长江干堤,使之达标。淮河1991年大洪水后,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加快治淮治太的决定,批准实施治淮18项工程;2003年大水后,又进一步加快了治淮步伐,新建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加固淮北大堤,调整建设行蓄洪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面加固了大中小型水库,现在,防洪重要工程基本都加固达标,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这是防汛抗洪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2)防汛抗旱的基本功在非汛期。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汛期都忙于防汛抗旱具体工作,人少事多,苦于应付,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汛前,善后工作在汛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防汛抗旱部门在汛前要抓汛前检查、应急度汛工程和开口子工程建设,编制修订各类防汛抗旱预案、调度方案,绘制洪水风险图以及山洪灾害普查及其防御工程建设工作。进入21世纪后,在防洪、防台风地区,下大力气指导乡村编制防洪防台风山洪预警撤退方案,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开展防洪撤退演练、机动抢险队抗洪抢险演练,对市(县)防汛指挥长、省(市、县)防汛部门新进人员进行培训,做到组织、人员、预案、物资、思想“五到位”。汛后,组织开展洪水调查,编制水毁修复方案,指导督促水毁修复工作,开展汛后反思。自1991年以来,省防汛抗旱部门每年整编防汛抗旱资料,既回顾总结,又为以后防汛抗洪提供资料。正是汛前汛后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才能保障汛期调度运用自如,工作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3)主汛期防汛就是打仗。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3个流域,加之其中易发洪水的巢湖、滁河、水阳江、史淠河等,可谓“大水三六九,中小水年年有”。每年汛期任何一个流域发生洪水,省防汛抗旱部门就进入全天候紧张防汛模式,按照国家、流域机构的总体部署开展具体的防汛抗洪调度,应付防汛日常工作。水利厅各业务处室人员组成防汛工作组、专家组深入防汛一线,有的还要陪同国家、省领导检查指导防汛工作。省分管领导坐镇指挥,挂图作战,突出的有3张图,即险工险段分布图、防汛力量布置图、防汛物资配置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或到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视察指导、或赴一线检查指导防汛,水利厅负责同志陪同。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各个成员单位协作调度,往来络绎不绝。防汛中的事都是急事、特事、难事,要求防汛抗旱办公室人人加入“冲锋队”,个个都是“快枪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比如,省主要领导到防汛一线检查防汛,回程途中,省领导提出回合肥后即开防汛会,紧急部署有关防汛工作,就在1~2小时内,省防汛抗旱部门就要做好各项会议准备,包括汇报材料、省领导讲话提纲、演示的多媒体等。这就要求防汛抗洪的有关材料、演示多媒体滚动充实修改,滚动制作,全天候、三班倒、不间断,其中工作量可想而知。省水利厅原厅长郭旭升曾指教我们,搞好防汛,首先要搞清“三情”,即雨情、水情、工情,雨情、水情就是“敌情”,工情就是我方地形与防御工事。“三情”掌握了,知己知彼,方可取胜;“三情”不了解,盲人瞎马,势必要吃败仗。因此,多年来,防汛部门把掌握“三情”作为一项基本功,受益良多。淮河水系是一条复杂的水系,“七十二水归正阳”。1991年大洪水后,在淮委和河海大学指导帮助下,逐步建立起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编制淮河安徽段洪水预报模型,经历史大洪水和实时洪水调试检验,预报精度不断提高,2007年淮河大洪水该系统临近(12小时)预报值与实际水位值相差0.05米以下,为夺取淮河抗洪抢险赢得主动权。防汛如打仗,取胜的机遇稍纵即逝。如2008年防御第8号台风“凤凰”,7月30日,中央和省气象台都宣布台风已过安徽境,防台风警报可解除,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下午会商时发现有一团水汽很强的残留云系在滁河流域上空,判断将有一场强降水,当即决定:首先发紧急通知给滁州、合肥市;其次立刻派防汛工作组赶到滁河重镇全椒县城。工作组赶到时,正在会商的市(县)领导诧异,想不到刚降暴雨,省工作组已赶到,有关市(县)连夜投入防汛,随后,滁河干流陆续全线超保证水位并出现多处重大险情,省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调动抢险部队、防汛物资。滁河防大汛抢大险取得成功后,滁州市领导总结时谈到,防汛中我们所想的省里提前为我们想到,我们所要的省里提前为我们送到。防汛中,许多大仗、恶仗、漂亮仗,都是靠未雨绸缪、精心部署、上下齐心协力而夺取的。当然也有雨水情掌握不准,蒙受损失的教训。2009年,防抗第8号台风“莫拉克”,水阳江上游中津河洪水猛涨,峰高量大,沿河房倒屋塌,损失重,远远超出气象部门和水文部门的预报值。洪水过后,组织防汛部门与水文部门开展洪水调查,结果发现在中津河上游山区局地暴雨强度比气象部门预报值和水文部门在其周边实测值高出一倍以上,深山区水文雨量站布置较稀,气象、水文的“大网眼”没有捕捉到“尖长型”的鱼,此后,安排省水文局对高山暴雨区加密自动测报站点,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4)水毁修复实施提升性修复工程。水毁修复即是打扫战场,加固工事,准备下一场战斗。多年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强调创造条件,实施提高性、达标式的修复,不搞修修补补、重复劳动,劳民伤财。过去行蓄洪区炸口行蓄洪,洪水后绕过缺口筑堤防,又要填充坑塘,以固堤基,还要清理砂压农田,还田于民,工作强度相当大。在淮河干流和其他多发洪水的河道堤防上,堵口一般先实施“小断面”堵口,以防秋汛,入冬后再实施全断面堵口复堤,使其达到设计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对洪水损毁的中小水库修复,均按除险加固的经费标准给予补助,要求市(县)按除险加固标准修复达标。对闸涵修复也是如此,修复与加固同步,集中有限资金,加固一座成一座。

防汛抗旱体会

(1)防汛抗旱实践更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汛抗旱是综合的、立体的社会重大活动,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巡逻查险的民工由地方政府调动,随调随到,抗洪抢险由省内武警和两个集团军支援保障,抗洪及水毁修复,中央与省财政每次投入达几亿元投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淮河大汛时,山东、江苏支援防汛物资;当长江防大洪水时,浙江、上海支持防汛物资,冲锋舟、编织袋、麻袋、救生衣源源不断送到。淮河2003年、2007年防汛抗洪以人民为中心,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尽可能降低损失,政府安置好受灾群众吃、住、行,与西方发达国家某市受飓风影响,海水泡城一周无人救援惨景形成强烈对比,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

(2)防汛抗旱防重于抢,避重于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防汛工作方针为“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安徽省在防汛抗洪中,实行“防(防御)、抢(抢险)、避(人员转移)、救(救人、救灾)结合,防重于抢,避重于救”。在避和救方面,安徽省实施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包人,“宁听受灾群众骂声,不听受灾群众哭声”。每年在人员转移避险上投入很大精力,其效果也是明显的。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防汛抗洪没有发生过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3)防汛抗洪关键时刻水利人冲锋在前。防汛抗洪尽管汛前有预案、有方案,但每一条河流不可能重复同样的第二次洪水,实际情况千变万化,这就要求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灵活调度,随机应变。水利业务干部既要当好技术参谋,又要深入一线现场指导、技术示范。别人下暴雨时往家跑,水利人下暴雨时往外跑;夜深人静,别人隔窗听雨进入梦乡,防汛办公室灯火通宵达旦,防汛人经常彻夜无眠。担任正、副厅长13年期间,汛期只要有降雨,我必定吃住在办公室,睡在值班室比在家心里更踏实。特别是在防汛抢险的关键时刻、危险之境,水利人不顾个人安危,查险堵漏,身教示范。1996年长江池州江堤杨墩站汇水箱处冒水冒砂,江堤连同涵箱整体塌陷3.5米,涵闸启闭机台严重倾斜,洪水汹涌灌入圩区田园,抢险堵口两次失败,关键时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工程师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随时倾倒的启闭台,调试关闭闸门,内灌洪水顿时减少,为第3次成功堵口创造了条件。2008年,抗御滁河大洪水,滁河大堤龚庄段出现大面积滑坡,堤身尚留三分之一,外河渗水不断流出,堤后严重沼泽化,急需在堤后做反压平台,在场的民工和部队战士都不敢下去,关键时刻,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派出的工作组组长第一个跳下去,开沟导渗,砂石反滤,在他带头示范下,逐步拉开抢险筑反压平台的施工场面。

(4)法律、规章和纪律是夺取防汛抗旱胜利的根本保障。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全国首创)《安徽省防汛抗旱纪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制度、纪律。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先后实行汛前检查责任卡制度、民工巡堤查险交接牌制度、堤防防守责任段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2015年大别山区防洪,六安某镇通知和组织群众撤退出现疏漏,以致山洪冲走在河边防震棚内睡觉的个别居民,事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派出调查组,查明事实后,分别给予镇和行政村负责人纪律处分,并在全省通报。

(5)防汛抗旱需要一支精业务,勇拼搏,乐奉献的专业人才队伍。防汛抗旱是一项业务性很强、责任很大、只能成功、不容许失败的工作。非汛期需做业务储备,做各项防汛准备工作;汛期需吃住在防汛办公室;防汛紧张期需持续几天几夜不下火线。如1998年、1999年防长江大洪水,2003年、2007年防淮河大洪水中,本人都有过两天两夜基本不合眼的经历,下半夜处理2~3个应急电话,凌晨准备向省领导汇报材料,连轴转是常事。整个主汛期头脑高度紧张,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出错。防汛办公室人员本来就少,经常派人随领导出差,业务骨干白班连夜班是家常便饭。防指领导要求防办人员做到“四勤”即脑勤、眼勤、手勤、腿勤,每位同志都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厅领导要注意关心培养年轻防汛工作人员,办业务培训班、上挂下派锻炼,汛期轮流派往一线参与防汛,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予关心,工作上注意给优秀的同志压担子,条件成熟,大胆提拔使用。

需商榷的问题

(1)长江、淮河中下游的防汛特征水位可适当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有关省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加固了长江、淮河堤防,全面达到防御“五四型”或“五四年”实测洪水,堤身高度超设计洪水位1.5~2.5米,再加上填塘固基、险工险段处理,堤防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其防汛特征水位大部分沿袭20世纪90年代前的水位,理应将防汛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适当提高。如安徽省长江安庆、大通保证水位18.74米、16.64米(3级、4级堤防),至少可提高0.5米,淮河王家坝、正阳关保证水位29.30米、26.50米,可以提高0.5米或稍高,水位提高后可有效加大过水断面,增加水面比降,有利于加快洪水下泄。

(2)行蓄洪区自身的防洪标准应适当。行蓄洪区是防洪工程系统组成部分,在区内常驻人员搬迁后应按规划意图和调度运用方案常态化运用,因此其自身的防洪标准不宜高,否则建而不用,浪费国家投资,也影响系统防洪功效。对高标准、常年不用的行蓄洪区经论证后给予摘帽,否则既发挥不了作用,又影响这些行蓄洪区地方经济建设。

(3)建议建立重大防汛抢险现场统一组织指挥机制。在防汛实践中,有时遇到大的防汛抢险时会出现现场多头指挥,军地“两张皮”等问题,现场组织较乱,抢险功效不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明文建立重大防汛抢险现场组织指挥体系,指挥长由当地行政首长担任,跨界地带抢险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行政首长担任,其他各级到场的领导会商意见统一交现场指挥部权衡实施,参加抢险的解放军、武警部队统归省(市)军分区协调安排,军分区现场首长参加抢险指挥部任副指挥,如此,地方各级统一发声,军地统一组织指挥,可大大提高指挥效率,增加抢险成功率。

(4)建议大力规划实施洪水资源化。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时空分布不均,增加水资源供给难度,而另一方面,汛期千方百计把洪水送入大海,洪水过后10天或半月不雨,就要抗旱。20世纪90年代前,安徽省也常碰到这种情况,特别是汛期尽可能将中小型水库放空,以保安全,汛后半月不降雨就闹旱。进入21世纪以来,水库全面得到加固后严格控制汛限水位,强调不得降低标准运行,有的水库经分析论证适当提高汛限水位,大型水库实行分段汛限水位,后汛期适当提高汛限水位,以抓蓄洪水“尾巴”。如淮河临淮岗控制工程是大型防洪拦蓄工程,经论证非汛期应发挥节制闸作用,在现状正常水位21.5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蓄水位,可蓄水3亿~5亿立方米,相当于建一座大型水库,河南、安徽2省均受益,主汛期提前预泄,不影响防洪。

◆ ◆ ◆  ◆ ◆

来源:《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