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乾地的野生花草(三)
十九是艾草,又名艾萧、艾蒿、艾蒿、蓬藁等,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很多农村的孩子能认得艾草的原因是因为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早早起来,去野地里割了带有露水的艾草插在大门上。当然,近年来也有农民割了艾草进城来买,虽不是很贵,生意还好,大概是因为没有成本,所赚的就是功夫钱。在乾地之外,也有人食用艾草。
二十是牛筋草,全草药用。性味:甘、淡,平。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散瘀止血。 用于防治乙脑,流脑,风湿关节痛,黄疸,小儿消化不良,泄泻,痢疾,小便淋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犬咬伤。最让我喜欢的是牛筋草的穗状花序,儿时的我总是把那想象为战争片中那通讯兵所背负的报话机的天线。
二十一是田旋花,全草入药,性味辛、温、有毒;主治祛风止痒;止痛。主风湿痹痛;牙痛;神经性皮炎等症。田旋花蛋白质含量较高,粗纤维低,氨基酸含量也较全面,均衡,因此常作为低等饲用植物。看到田旋花,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打碗花》,其实不然。打碗花与田旋花都属旋花科的多年生草质藤本,但不同属,打碗花属于打碗花属,田旋花属于旋花属,二属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花苞片。打碗花属的花苞片大,紧包花萼,二片,状似一碗打破后开裂,故名打碗花。而田旋花属的两个花苞片很小,条形,且距离花萼很远。
上图是田旋花,下边的是打碗花。
二十二是马唐,乾县人管它叫做扒地草,是一种优良牧草。明目润肺。主治目暗不明,肺热咳嗽。《名医别录》:“马唐,生下地。茎有节,节生根。五月采。”《本草拾遗》:“马唐,生南土废稻田中。节节有根,著土如结缕草,堪饲马,马食如糖,故名马唐。”
二十三是稗草,稗子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稗子与麦子共同吸收麦田里养份,因此稗子是麦田里的恶性杂草,败家子中的"败"就是稗子演变过来的。鲜草,马、牛、羊均最喜吃;用稗草养草鱼,生长速度快,肉味非常鲜美;干草,牛最喜食。谷粒可作家畜和家禽的精饲料,亦可酿酒及食用,在湖南有稗子酒为最好之酒之说。根及幼苗可药用,能止血,主治创伤出血。
二十四是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味苦、微辛,性寒;归心、肝经;气微散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疔疮痈肿、痄腮,瘰疬,丹毒,乳痈,肠痈,湿热与泻痢,黄疸,目赤肿痛,喉痹,毒蛇咬伤。紫花地丁有一定的食疗价值。
二十五是蒺藜,又名白蒺藜、屈人等。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茎平卧,无毛,被长柔毛或长硬毛。全国各地有分布。生长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等地。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
二十六是拉拉秧,中文学名葎草,桑科葎草属攀藤植物,这个东西很厉害,径上面有刺,一不小心胳膊腿上就是长长的一道红印。俗称剌剌央,别名拈拈草、小活血、活血草。生于耕地,尤其在沟边,路旁和荒地,长势旺盛常形成单一群落,是麦田和果园中的主要害草。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
二十七是扫帚菜,叶互生,线形,细密,绿色,秋后变暗红色;花小不显,肥水要求不严,管理粗放,耐修剪、耐碱土、耐炎热、抗干旱、自播能力极强,幼嫩茎可食用。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