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骨科手术机器人合肥首秀,手术仅半小时搞定
1月3日上午,42岁的王先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了手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手术医生团队里,一位灵活的“独臂侠”忙忙碌碌,大显身手。它叫“天玑”,是最新的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1月3日上午,“天玑”在安医大一附院进行了“首秀”。42岁的王先生双下肢麻木一年多了,近一个月来,左手也开始麻木,并且越来越严重。来到安医大一附院脊柱外科检查,诊断为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脊髓与上胸段脊髓存在严重压迫,需行颈椎和上胸段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经过评估讨论,医生决定派“天玑”“出马”。图为机器人“天玑”在手术。
手术时,先由手术团队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将图像同步传输至“天玑”后,利用其内置的计算机导航系统设计好手术“线路”,接着就该“天玑”大显身手了。图为医护人员在给“天玑”安装手术器械。
“天玑”“身材”纤细,机械臂可以多维度转动。只见它“挥动”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目的地”,铺好“通道”。之后,“天玑”一路“前行”,直至插入患者身体内部,“检查”定位准确无误,“钉入”螺钉,由手术团队做最终“扫尾”工作。图为结束手术后的机器人“天玑”看起来很小。
仅半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比之前节约近一半的时间。手术创伤只有一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出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整个康复期只需要一周左右。而在以前,脊柱手术都是开放式的,出血量一般在2000毫升以上,住院两三周才能康复。图为机器人“天玑”结束任务后,医护人员在给患者缝合。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好处多多。”安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说,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损伤风险。不需要反复透视来确定进钉位置,减少了70&以上的术中辐射,医生与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大大降低,也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图为机器人“天玑”手术全程影像监控。
对于上颈椎疾病、脊柱畸形、脊柱翻修、骨盆及髋臼等常规手术难以置钉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质疏松而不便进行多次进钉尝试的患者极为有利。“天玑手术机器人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来说,非常好。” 图为机器人“天玑”手术的器械很特别。
确切说,“天玑”是医生的助手,辅助手术精准完成,它到底有啥“秘密武器”才能练就一身本领呢?安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透露了两个关键词,“透视眼”、稳定“手”。骨科手术位置深、空间狭小且毗邻重要神经和血管,尤其是脊柱和骨盆手术更是如此,拥有一双“透视眼”、稳定“手”是骨科手术迫切所需的。而“天玑”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图为机器人“天玑”完成手术后,医护人员将它推到一边。
“天玑”的光学跟踪系统可以进行三维透视扫描,就好像一双“透视眼”,能洞察骨骼每一个深处,并监测每一个手术环节。图为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扫描监控手术效果。
同时,它还能实时跟踪,这就如同开车有GPS导航一样,在手术中实现精准定位,“螺钉适合的长度、宽度、进入骨骼的角度都能准确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8毫米。”而“天玑”的手——机械臂,采取6轴设计,拥有人力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图为机器人“天玑”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