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杏园巨匠,一代天医

杏园巨匠,一代天医——叶天士

叶桂,宇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殁年八十。祖、父俱精医,迨桂声大振,创立温病学说,发明杂症论治,贡献卓著,堪称吴中杰出医家之最。笔者研究吴中医家二十余年,近将积累之叶桂资料加以整理并考订,从叶氏世系、生平、轶闻、故居、师承、著作、学术思想、后世影响等方面爰作探讨与介绍。

1、世系

尝考《吴中叶氏族谱》,谓“世次不详”。据叶桂侄叶大椿《痘学真传》凡例,先世系唐代越国公。查《旧唐书》卷191〈方伎》,“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今浙江富水)人”,“有摄养占卜之术”,“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因一切罢之”。“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再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法善之后资料罕见,存待后考。

《苏州府志》谓叶桂先世徽之歙县人,自高祖叶封山徙居苏州,乃占藉吴中.

曾祖叶嶐山,攻举业,明末诸生,早逝。沈德潜《叶香岩传》:“诸生嶐山公,曾祖也。”

祖父名时,字紫帆(《古今医史续增》作子蕃).有孝行,人以孝子王裒譬之.《苏州府志》谓:“时幼孤,髫龄居丧,即能为擗踊状,读书至'无父何怙’,涕泣沾襟,不能竟读……”。通医理,而于仲景伤寒研究颇深。擅儿科,行医生涯在四十年之上(见《叶评伤寒全生集》凡例并批注)。汪钝庵尝赞其治疗小儿病症医德高尚:“虽委卷矮屋,贫病交困,不持一钱者,必下车亲诣,欣与善药,未尝有吝色也;虽襁褓呼号,便溺狼藉,他人弃避者,必祥视颅卤,细询饥寒,未尝有倦容也。是以全活甚众,名噪吴中”(见《钝翁文录》卷十一)。

叶桂父朝采,字阳生,医术益精,读书尤多,其所治症亦广。据沈德潜《叶香岩传》载:“昔范少参长倩无子,晚得伏庵太史,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阳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须以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伏庵太史既长,为紫帆公作传以报焉。”于是,名声大播。汪琬钝庵与阳生有唱酬之作,据其《钝翁文录》谓;“吴中请属邑,闻阳生名,争延致之,日夜肩踵不绝.又善饮酒赋诗,尤其喜蓄古书画、鼎彝;罍洗之属,罗列几案间。故士大夫争欲与阳生交,愈于紫帆在时。”叶阳生与当时吴中名医张路玉、沈明生、程郊倩等有往来会诊,切磋医道,如《张氏医通》汪五符会诊案即是。康熙十九年(1680)卒,年寿未满五十,叶桂时尚十四。

叶桂配泮孺人,子二;奕章、龙章。奕章宇又帆,亦善医,唯以其父盛名所掩而未见经传(见《叶香岩传》)。

叶桂孙三:叶堂、叶坤、叶坚。长孙叶堂,字广明,号怀庭,生卒未详。《辞海》称其清代戏曲音乐家。毕生研究音律,注重于南北曲的唱法并唱腔之运用。自谓:“弱冠至今,靡无他好,露晨月夕,侧耳摇唇,究心于此事者,垂五十年。”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编订《纳书楹曲谱》二十二卷,附《西厢记曲谱》二卷,系研究清代昆曲之重要资料。次孙叶坤与兄叶堂幼年俱患痘,叶坤以痘闭,不治而夭;叶堂身甫热,桂诊谓闷痘,急疏方与服,危而后安。叶坚其三,习儒业(见《叶香岩传》)。

曾孙叶铨,叶钟、叶钧等,亦习儒业。叶铨以名诸生献赋,授官中书,惜亦早逝。叶钟字肇康,号澹安,儒而通医,校刊叶桂遗著《叶评伤寒全生集》、《本事方释义》。叶钧系钟之从弟,号羽壶,嘉庆八年(1803)整检先祖遗著,获见叶桂《本事方释义》残帙并序文(见《本事方释义》石序,吴序、钟序)。桂之学说得以保存流传,是皆有功者也。

元孙滋、湘、漕、灌、潦、源、淳、溥、润、沅、淮、泰,见诸《本事方释义》等著参校者列。叶滋字培之,叶铨之子,能文,嘉庆十九年(1814)邮寄《本事方释义》请同里吴云为之序。叶滋疑即万青者,待考。叶万青号讷人,取家藏叶桂方案及《天元医案》所载叶案等辑成《叶案存真》三卷,于道光十二年(1842)刊行;尝于道光二年(1832)参校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叶潮字青来,号半帆,亦通医理,与叔叶钟校刊《叶评伤寒全生集》四卷。

五世孙栐、榕、枟。叶栐校刊叶桂《景岳全书发挥》,井作后序。叶栐尚与叶榕参校《本事方释义》。叶枟系万青嗣子,有《叶案存真》后跋。

大凡古人取单名为多,且行辈有其既定之法则。疑前述法善、封山、嶐山、朝采、奕章、龙章者,皆属字、号,似亦当为单名。

再观叶桂以下辈行,命名似依五行为序,取生生不息之义.如桂以木辈、奕章(疑其字而非名)寓火辈、堂以土辈、铨以金辈、滋以水辈,而栐等复循木辈,之下当依火、土、金、水为边傍部首取名可测也。梁章钜《浪迹丛谈》:“今人好以五行命名,递及子孙,盖取相生之义”,此亦时尚之佐证。

2、生平

叶桂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此据《叶香岩传》“卒年八十”,又《本事方释义》钟序谓乾隆十一年(1746)春谢世,折而推知)。祖、父两代俱精医业,叶桂出生于这样一个世医家庭,从小便秉受家学之薰陶.幼年时叶阳生便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叶香岩传》云:“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阳生翁授以歧黄学”。而叶桂禀赋颖悟且又热爱医学,如其《本事方释义》自序云:“予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黄家言。”因此未及弱冠之年便巳通读了《内经》、《难经》以及唐宋各家中医著作,为他日后医学生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十九年(1680),阳生翁遽归道山,叶桂“岁十四,遭先君子忧,既孤且贫,不能自给,因弃举子业,而一意肆力于岐黄”(《本事方释义》自序)。“君乃从翁门人朱君某专为学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叶香岩传》)

叶桂非但聪明绝世,读书过目不忘(见《古今医史续增》),而且“宿学虚心,为一时之冠”(见《痕迹丛谈》)。乾隆进士王友亮《叶天士小传》云:“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盖康熙年间,吴中已是经济繁华,人杰荟萃之地,中医界更是名医辈出,高手云集。如周扬俊、王子接、马元仪、沈明生、张路玉、程郊倩、蒋示吉、尤生洲、柯韵伯、叶横山,顾松园等皆一代名流,饱学之士,云叶桂从十七师者,谅非虚言。嘉庆进士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亦有是语。《古今医史续增》尚谓:“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

此外,叶桂所读医书尤多,他认识到医学关乎性命,自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惜术济世”(《叶香岩传》)。幼年即“自《素问》、《难经》及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本事方释义》自序)。成名之后,虽医事繁忙,必于诊务之暇不断重温古人医著,又对明情医家如陶节庵、李时珍、张景岳、喻嘉言、缪仲淳、李士材、柯韵伯等大量著作进行研读,至老不掇。一有心得见解,即随笔评批或注释。如《本事方释义》钟序所云:“府君精于医,于医家书多所发明,单辞只义,门弟子互相抄录。”

其于前人之经验主张师古不泥,兼收并蓄。反对那些盲目效仿、偏执一隅、及以人试药等流弊陋习。尚云:“剂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尊丹溪者多寒凉,宗东垣者多温养。近之医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以方。否则,以药治病实以人试药也”(《叶香岩传》)。持论如斯,其治学之严谨可见。

由于叶氏聪颖好学,医道日精,因而未满三十岁便闻名于世。《叶譬岩传》:“叶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桂治病多奇中,于疑难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法,或毫不与药而使饮食居处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以是名著朝野,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有不知叶天士先生者”。《本草再新》陈修园序:“吴门叶天士先生以医术擅名于世者五十余年。”

叶桂“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如决疾热,洞中窽会,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叶香岩传》)。叶桂应诊之余,兼善治印,今有“俭德瑞芝印”一方,经吴中金石家矫毅考证为叶桂所刻,章法刀法,颇见功力。

叶桂晚年尝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桂将积年论治温病之经验讲授厩氏,厩氏即信笔录记成篇。该篇首刊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之《温热证治》,后为华蚰云《续选临证指南》收辑,改名《叶天士温热论》。

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叶桂为其《本事方释义》书序,并拟授之以梓,惜于乾隆十一年开春逝世而未果(后由其曾孙叶钟等校刊于1803年)。

卒年八十,卧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毋轻言”(《叶香岩传》)。

3、轶闻

叶桂诊断水平极高,诚如沈德潜言:“桂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下录有关轶闻数则:

王友亮《叶天士小传》载:“余幼游吴门,闻人道其轶事,叶尝徒步自外归,骤雨道坏,有舆人负以渡水。叶谓曰:'汝明年是日当病死,及今治尚可活。’舆人弗信去,至期疡生于头,舁至叶门求治。予金遣之,曰:'不能过明日酉时也’,已而果然。”

又有人患疾,桂诊之曰,“此时尚可治,十二年后复作则不可为矣.”其人果历十二年而殁。

其治痘尤神,远立而嗅之,死生立判。其次孙坤出痘,桂揭帷即嘻曰:“此死气也!”不治而出,卒不治。长堂孙幼时,身甫热,桂诊之惊曰:“此闷痘也!”急疏方与服,危而后安。及桂易箦时,执堂手曰:“汝脉色可得大年,唯终身不可服凉药”。后堂年逾七十,婴小疾,偶服羚羊角、连翘等药,即汗出神昏,忽忆桂言,改服温剂而愈(上二则见《苏州府志》)。

钱肇鳌《质直谈耳》尚有:“古吴叶天士桂,精于医,能决死生,慕名者不远千里至。尝以夏日往一镇中,人闻叶在,因谋托疾,以试其术。时某饭罢,跃匮而出,趋至叶所。问其疾,佯曰腹痛。叶按之,曰:“肠已断,不可治也。”其人匿笑而还于市,言未已,委顿于地,反侧作可怜状,遂死。方悟饱饮而跃,肠垂断,当就诊时,特未绝耳,及哗而动,气乃裂。”

叶桂医疗水平亦超群,治病多奇中,沈德潜十分钦佩.谓“于疑难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或毫不与药而使饮食居处消息之”,可谓:心裁独出常人外,胸有成竹效如神。谨录数例于下:

一富室,新娶妇,病如呆,医药罔效。桂往诊之,命空室掘地作池,贮不洁其中,覆板舁病者卧其上,静伺之。俄而呻吟,逮天明移还内室,识清爽。或问其故,曰:“此香闭也,臭可辟香耳。”

一女子性嗜笋,卧病经年,如瘫痪状,投以白风仙根,病若失。

天官坊章松龄司马,老年致仕,患呃逆不能言语,延视。令用人参四两、附子四两同煎一大碗,将水匙频进,一夜药尽,呃止而安。是时,章之子器商侍侧,桂熟视之,曰;“日内必疟作,势重日久。”疏方令服。明日果患疟,医治百日始愈。

有富人,眠食如常,忽失音,百药无效,延桂诊之。曰;“此有痰,结在肺管阻其音,非药力所能化也。”邀针科尤松年至,令于肺俞穴一针。少顷,病者猛嗽一声,吐一痰核而愈。

又嘉兴人卧病两月,遍服柴胡、葛根等解散之剂不效。就诊于桂.桂于原方中加厚朴一钱、老姜三钱,一服而洞下宿垢盈器,寒热大作;再服大汗,至家已霍然,其神效若此(上五则见《苏州府志》)。

外孙甫一龄,痘不出,抱归求治,叶难之。女愤甚,以头撞曰:“父亲素谓痘无死症,今外孙独不得活耶?请与俱死!”持剪刀欲自刺。叶不得已,俛思良久,裸儿键置空屋中,自出与搏徒戏。女欲视儿,门不可开,遣使数辈促父归,搏方酣,不听,女泣欲死。至夜半归,启视,儿痘出,粒粒如珠。盖空屋多蚊,赖其肤以发也。

邻妇难产,他医业立方矣。其夫持问叶,为加梧叶一片,产立下。后有效之者,叶笑曰:“前吾用梧叶,以值立秋故耳,今何益?”其因时制宜,不拘古法多类此,虽老于医者,莫能测也(上二则见《叶天士小传》)。

至于其他医疗轶事,《吴县志》、《清稗类钞》、《友渔斋医话》、《香岩径》、《聊斋续集》等俱有所载,民间口碑传说亦颇多。《本事方释义》石韫玉序云:“余生晚,不及见先生,然吴中父老皆乐谈其轶事,书之虽累牍不能尽,谓为当今之扁鹊、淳于意可也。”甚至有喧传桂为“天医星”者,即如《清史稿》语;“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是以不复赘录.

薛雪与叶桂同出吴中王子接师门,同鸣于时。唐大烈《吴医汇讲》;“先生精于医,与叶天士齐名”。唯世传彼此不相能,薛名其庄为“扫叶”以寓意,叶命其斋“踏雪”以射影。其说源出陆以恬《冷庐医话》:“震泽吴晓钲剑森言:乾隆某年,吴大疫,郡设医局以济贫者,诸名医日一造也。有更夫某者,身面浮肿,遍体作黄白色,诣局求治。薛生白先至,诊其脉,麾之去,曰:'水肿已剧,不治。’病者出,而叶天士至,从肩舆中遥视之,曰:'尔非更夫耶?此驱蚊带受毒所致,二剂可已。’遂处方与之,薛为之失色。因有扫叶庄、踏雪斋之举。二人以盛名相轧,盖由于此。其说得之吴中老医顾某,顾得之于其师,其师盖目击云。”《清史稿》亦有“薛生平与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扫叶庄”语。窃以为薛叶之隙或许有,庄斋之说无足凭。同行相轻,自古有之。况叶桂以时病为擅,薛雪于儒文见长,叶桂年长而敦厚伦纪,薛雪少盛井放诞风雅。两先生风格不同,身手自必各异。再观薛雪尚且孤傲自负,自喻横空老鹤之长唳,并不屑以医自见,倘其诊治上之失误为他人当众披露,心存蒂芥亦所难免。然亦未至于对恃也,故“每见桂处方而善,未尝不击节也”(见《清史稿》)。叶桂较之谦逊平易,漫云投师十七,交友忠信,对同道亦能尊重合作。例《苏州府志》载某富人痰结肺管失音案,即请针科尤松年协治而获效。另有《听雨轩笔记》载叶母病,延街后章某诊治见愈,叶酬以杯缎百金致谢,后有求天士治病者,叶谓之曰:“章某术过于我,可请治。”又《江苏历代医人志》载有扬州医家程信者,时叶天士尝见其方,叹谓病者曰:“江北有此名医,何庸远涉耶!”是皆佐证其大家风范。或其行止过于直率,无意间开隙于薛而尚未自知耳!余搜览叶桂资料多年,唯见居有种福、眉寿二堂,而踏雪斋终未见著旁及。扫叶庄诚有之,但据《湿热论》薛雪自序:“扫叶庄,一瓢耕牧且读之所也。”吴县名士沈德潜比叶桂小六岁,与薛雪则同出横山叶燮门,与叶、薛俱交善。其《扫叶庄记》云:“扫叶庄在郡城南园,薛徵君一瓢著书所也。地在俞家桥沿流,面城,树木蓊郁,落叶封径,行人迷迹,宛如空林。呼童缚帚扫除,静中得忙,久矣成课业矣。昔有元时俞叟石涧隐居,注《易》于此……今瓢注《易》,又能补俞《易》所未及,屡定屡更,芟汰疵漏,与扫除落叶相似,则'扫叶’颜其庄者.意成在斯乎。”是以有关扫叶庄、踏雪斋传闻,当属附会无稽之说。

4、故居

唐大烈稍晚于桂,其《吴医汇讲》谓叶氏“世居阊门外下塘”。《吴门补乘》卷七载:“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居上津桥。”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云;“尝晤先生后人讷人、半帆于上津桥眉寿堂。”又叶桂门人华蚰云编有《种福堂公选良方》,后学郭维濬选辑《眉寿堂方案》。根据以上资料可知:叶氏故居当在苏州阊门外下塘街与上津桥之间,住宅有种福、眉寿二堂。

1955年苏州市文管会胡觉民、陈涓隐曾对叶桂故居作过调查,其原始记录云;“阊门外渡僧桥下塘街叶家弄口倪姓房屋为一巨宅,先为清初苏州名医叶天士住宅,叶殁后,其后人将房屋售与张廷济,由张后人售与倪远甫,现为倪之后人所有。宅中有面积约半亩之小花园,部分房屋构造甚精……”张廷济,字叔未,嘉兴人,嘉庆举人,寓居吴中,有《桂馨堂集》等传世。倪远甫,天津人,兴办钱庄实业,辛亥革命后南迁上海。当时购买此宅,用以安置家属。其孙倪慎武即出生于此,现仍居住于该宅之东璃,仍谓此地原是叶天士故居,此乃“世代相传,尽人皆知”.

1986年,苏州市中医学会医史学组举办纪念叶天士诞辰3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间学组并文管会有关同志经资料分析、实地勘察与采访,初步论证: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号--54号建筑群为叶桂故居。

叶桂故居座北朝南,东西三落,前后七进,明清建筑。现半为苏州市药材批发站仓库,半为居民住宅。唯部分房屋经翻建装修,篇额或毁或损,然昔日之规模构造,厅堂居室大致格局犹存。其中落第二进大厅面宽三间,前后置翻轩,四壁下部均用水磨贴砖,梁柱枋板缀以木刻浮雕,图案则以灵芝瑞云为主,窃以为此处似属叶氏种福堂诊室之所在。至于眉寿堂,则似在宅后内室之间,或者在上津桥附近另有分宅,未可定论,容而续考。又其住宅东侧有一弄堂,名“叶家弄”,宽约二米,长百米许,叶宅进深占弄长之70%,并有侧门通内宅,可供家人内眷出入之便。弄堂南伸段称“水叶家弄”,因其靠临阊门古运河,故名。河边有一石砌码头,相传为叶氏专用码头,以停靠病家求诊船只和叶氏出诊快船。

明清时期,阊门一带乃姑苏最繁华地段,当时的府治县衙多设于此,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店贾林立,名医集中,药肆亦多。可谓:商贾客栈多林立,名医药肆咸居集,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叶桂住宅即在老阊门外,渡僧桥与上津桥之间,两桥之下横贯运河,东去与环城河道构通,西行与枫桥运河相汇;而渡僧桥北便是七里山塘,甚为熙闹。有道;一脉运河划龙舟,七里山塘到虎丘,堪称当时之水陆要津。医家在此枕运河依山塘的渡僧桥衅设诊,诚为理想之地。

窃以为叶桂故居当属苏州重要历史文物遗迹之一,亟应予以重视整复与保护,此举对弘杨民族文化,振兴吴中医学乃为一大实事

5、师承

叶桂幼承家学,始以幼科为主。如汪绍达《叶天士家传秘诀》序云;“叶天士先生,本一祖传之专门儿科医家也。”盖其祖紫帆公、父阳生公、蒙师朱君某、表兄汪五符、侄叶大椿俱精此道也。叶桂《幼科要略》谓:“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临床所见,温病确以小儿发病率著高。且因其禀质未充,故发热传变快,闭脱险症多,卫气营血证候典型。这对于叶桂以后发明温病学说影响颇大。由于小儿主诉困难,俗称“哑科”,全凭医家诊察判断,因而叶桂在医疗实践中尤其重视小儿诊法,诸如验齿、察舌、辨斑疹白、嗅痘气等都是切用儿科的独特诊法。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谓叶桂“初习幼科,后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内科一门。”汪绍达则云:“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通各科。”王子接,宇晋三,清初太仓人,迁居长州。少年业儒,制举之余从事于医,前后行医五十余载,积有丰富的医疗经验,是一位饱学经史而医道精博的长者。其于仲景学说、临床各科、方剂、本草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绛雪园古方选注》、《伤寒古方通》、《本草翼》等书。叶桂、薛雪、吴蒙等俱出其门下,所谓名师出高徒,诚非虚言也。其《绛雪园古方选注》共三卷,上卷独明仲景方论,中下两卷发挥内、外、妇、幼、眼各科之方,叶桂尝为之重编刊辑,佐证汪绍达之说之可信。此外,叶桂尝参补王子接《本草翼》一书,可见王、叶师徒关系之密切。

《古今医史续增》谓叶桂;“聪明绝世,复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周扬俊,字禹载,清初苏州人。少攻举业,屡试不售,遂揣摩岐黄之术,凡十余年始成。康熙辛亥(1671)游京师,受业于林北海之门,极蒙提命,王公贵人延治者日不暇给。著作数种,其《温热暑疫全书》系继吴又可《温疫论》之后的又一温疫病专著。周氏倡言温热暑疫与伤寒分开,谓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力主四证均为热证,治当寒凉为主;并谓“舍吴又可之言,别无依傍也。”叶桂投师周氏,受其学术思想及革新精神影响,结合自己长期医疗实践,阐发温证论治规律,成为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从吴又可倡《温疫论》,周扬俊著《温热暑疫全书》,至叶天士《温热论》问世,即是吴中温病学派逐步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

叶桂及门颇盛,此虽周知而未见详载.今据有关各类资料初步核证者有十数人,如朱心传、顾景文、张揆亮、吴厚仁、华蚰云、叶大椿、周仲升、吴正学、毛丕烈、陆得 、周浩、毛氏、邱氏等.又有钟南纪为其再传弟子。引证如下:

家藏(叶评伤寒全生集)额题:“叶天士先生评,门人朱心传、顾景文、张揆亮、吴厚存读”。又叶桂曾孙叶钟于该著凡例中云:“先曾祖及门颇盛,唯朱氏心传、顾氏景文、张氏揆亮、吴氏厚存从游最久,于是书皆尝手校与有功焉”。顾景文尚为《温热论》笔录整理者。

华岫云,字甫田,无锡人,为《临证指南医案》主要编辑整理者。《四库全书提要》云:“是编乃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清史稿》云;桂“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症指南》。”《中医大辞典·医史分册》云“《临证指甫医案》十卷,清叶桂撰,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除华岫云外,尚有邵新甫、李大瞻等参与编辑校注,是属门人抑或私淑者,殊难认定,存待后考。

叶大椿,字子容,号怀古,无锡南延乡人。精于痘科,著《痘学真传》。该著额题:“师叶天士鉴定,梁溪叶大椿子容甫著”。其凡例五云:“少时家君课以儒业,后始传以方书,兼得业师叔父天士谆复之教”。叶天士为该著序曰:“吾家子容,儒而业医。退却子容,得心应手,确然有据,当世之医名者,吾未见出其右也。”

陈道瑾《江苏历代医人志》云:“叶天士门人甚多,顾景文之外,尚有周仲升、吴正学、毛丕烈等。”

周仲升,名显,号小狂,吴县人。《未刻本叶氏医案》额题:“古歙叶桂天士著,古吴小狂周显仲升集”。该著朱周燮序云:“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程门雪按曰:“朱周燮不知何如人,文亦未甚高,但因此序而知此册实先生门人所抄录,甚可信也。”

吴正学,字敬方,宜兴人。《荆溪县志》谓:“尝执贽吴门叶天士,天士曰:'脉无可传,唯子自悟耳’。授以'气运经界,天和岁气’八字,归而隐居邑之大华山中,熟诵《灵》、《素》诸经,覃思积岁,至忘寝食,乃尽通其学。自是诊视诸疾悉能究其受病之原与其客于何经,后当盛剧,自始生迄衰老,了如指掌。”

毛丕烈,字元勋,号慎夫,吴江黎里人。《黎里续志》谓:“县诸生,年四十始习医,得叶天士指授,五旬外名始显。切脉定方,无不奇中。”

陆得 ,字禹川,藉贯不详,尝汇辑《叶天士医效秘传》三卷,并书《后跋》,落款:“乾隆七年五月望日门人陆得 禹川百拜敬识。

周浩,字治平,常熟人。《常昭合志》谓:“少从叶天士游,治病颇著奇验,人称'周怪’。”

毛氏、邱氏,名字未详。《三家医案合刻》吴子音《例言》之三:“叶氏方案散播人间者不少……唯楔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门,汇存赴诊之案,案中议论超迈,立法精到,尤足启迪后人。”

钟南纪,吴县人,叶桂再传弟子。《叶评伤寒全生集》额题:“小门人钟南纪校读”。又《吴县志》云:“钟南纪,为叶桂再传弟子,与同邑同时薛景福、顾是初、管鼎皆良医。”

6、著作

叶桂贯彻古今医术,毕生忙于诊务,少所著述。其晚年七十九岁时尝拟刊《本事方释义》,惜于开春谢世而未竟。殁后,弟子后人集其遗稿遗案编辑整理医著多种。姑分之三类;遗著本、注释本、医案本。分述如下:

6.1 遗著本

《温热论》 初名《温热论治》,首刻于《吴医汇讲》卷一,唐大烈序云:“《温热论治》二十则,乃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一时未加修饰,是以词多佶屈,语亦稍乱,读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窃以语句少为条达,前后少为移缀,唯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论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由此观之,本篇实为叶挂语录著作,经唐氏稍事修饰。后来叶桂门人华岫云刊《续选临证指南》,复将本篇更名《温热论》而列于卷首。两种版本文字略有出入,而大体相同。后人刊刻甚多,在这次笔者参编的《吴中医集·温病分册》中亦予以点校刊载。

《医效秘传》 据叶桂门人陆得 乾隆七年(1742)《跋》,本书为陆氏据桂生前著说附以己见而成。道光辛卯年(1831)吴江吴金寿子音据同门徐雪香抄藏副本校刻。书凡三卷,前二卷辨析伤寒诸证,兼论多种温病,并附录《温热论》,后一卷摘择经旨,申明脉要。吴氏序云:“法取应验,理贵简明,不泥古,不好奇.真如月印千潭,只是一月。非学有本原,何能臻此?因与同志者重为校,付诸梨枣,以广其传”。

《叶选医衡》 二卷,采金元迄清初诸家医论数十篇,编纂成集。叶序谓“汇采前人论病论脉论治精确不磨之说,以成上下卷,标其目为'医衡’。垂作楷模,则三阴辨,虚实分,自无笼统用药之弊。”本书在道光前已有刊刻,但传未广,据曹元桓叙云:“庚申之变,板毁于兵,识者病焉”。光绪二十年(1894)常熟缪萼联于家藏书簏中搜获原书,经杨滨石太常校订后补刊。尚见《医衡》四卷者,署名沈明生著,内容与叶本大多相同。考沈明生,华亭人,徙吴中,居桃坞唐寅故居,与桂父阳生有往来会诊。当时医集付梓不易,师友互相传抄盛行,故是著系沈袭叶或叶承沈,殊难定论,存待续考。

《叶氏明医论》 亦名《病机选论》,为家藏旧抄本。四卷,额题“古吴叶桂天士氏纂”。个别字句及卷末数页蛀蚀,序跋阙佚,洵以为憾。内容包括《叶选医衡》大多论文,并收录叶桂《六气全书》一篇、叶案24则,及吴县甪直名医闵曙公、徐时进医论等,总共196篇。其中《六气全书》约二万字,详细讨论了风温、春温、温毒、感冒、伤风、疫疠、温疟、中暑,中暍、湿温……四时外感病;引用各家学说二十余种,方剂122首。该抄本系祖授师传秘不外泄,世所罕见,近请南京中医学院有关专家考证中。

《三时伏气外感篇》 系章虚谷选辑《幼科要略》中部分论述内容所成,道光乙酉年(1825)改题《三时伏气温热篇》收载章氏《医门棒喝》中。咸丰壬子年(1852)王盂英刊《温热经纬》时亦于《幼科要略》选辑其要,更名为《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王氏认为此篇为叶桂亲定。

《叶天士家传秘诀》 一卷,原无刊本,1929年回澜社据道光戊戌抄本影印。汪绍达序谓该本“系先生晚年追忆平生治儿科诸证,并祖传心得方法,笔之于书,传于后世者也……末载治其孙走马疳症,足见此书乃先生晚年所记。”内容以小儿虫、胀、疳、积等杂病证治为主,每篇并附医案数则。

《叶氏妇科证治》 四卷,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托名清叶桂撰,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论述较少。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经多次翻刻。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改叶氏之名石印,此殆商贾图利作伪之产物也。

此外,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与《医学从众录》二书初亦托名叶桂者,后来予以申明收回。前者则曰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所好;后者则曰是书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尚见《叶天士女科全书》、《叶氏伏气解》、《叶氏伤寒家秘大全》、《叶氏眼科》、《轩岐心印》、《叶天士医方集解》、《香岩经》之书目,而未睹其序例内容,容后续考。

6.2 注释本

《本事方释义》 十卷,宋·许叔微原著,清·叶天士释义。叶桂曾孙钟序云:“右《本事方释义》十卷,先曾祖香岩府君所著也……是书成于乾隆十年,方谋付梓(此据叶桂自序),遽以明春谢世,遂不果。从弟钧偶检遗书,获见残帙,则序文及补传裒然存焉”。残缺部分借吴门顾西畴孙顾大田副本抄录,并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叶阳生手批宋刻旧本对校,嘉庆十八年(1813)姑苏扫叶山房刊印。叶氏注释《本事方》的重点是该书所载方药配伍、药性和归经等内容。

《叶评伤寒全生集》 四卷,明·陶节庵原著,清·叶天士评定。扫叶山房刊于嘉庆间。此前《伤寒全生集》已有山阴刘宇参所刻评本行世,而叶钟以为叶桂评本较之早三十余年,故校刊时以家塾本为底本,刘本为参校本,凡刘氏详注精辟者亦予收载,冠以“刘云”别之。陶节庵原著内容以论述伤寒诸症包括温病病机诊法、辨证施治为主,叶桂研读评注当属事实,原著有关温病论述后为叶桂《温热论》引录、借鉴与发挥,笔者曾撰《论<伤寒全生集>对叶天士温病学说之影响》一文,予以论证(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年第3期)。

《柯氏来苏集评批》 一卷,慈溪柯韵伯原著,叶天士评批。版本数种,刊年不详。额题:“古吴叶天士评订”,卷端叶氏题记谓:“慈溪柯韵伯注伤寒,曰《来苏》,四卷,又疏著(附翼)二卷。独开生面,透彻详明,精而不乱,予深得其味。今评批十余条,余条并《附翼》无可动笔评论也。”人皆以伪托目之,吾意未必。叶桂读书颇博,尚谓读万卷书,且有随笔评注之习惯,柯年岁长于叶,而叶成名早于柯。据季诺《来苏集》序谓柯氏:“鼎革后,焚弃举业,一志医学,博览精思,会悟通彻。游京师,无所遇归,过吴门,值叶桂行医有盛名,因慨然曰:'斯道之行亦由运会乎!’于是闭门著书,得《内经合璧》、《仲景伤寒论注》四卷、《伤寒附翼》一卷、《伤寒论翼》两卷,都七卷,名《来苏集》。”可见两人不但有所交往,且柯氏《来苏集》缘起名实俱与赴苏遇叶相关。故柯氏著作既成,或函书稿请叶校订,或赠刊本与叶交流,是合常情之举。再从叶桂题记看,乃桂得柯著后存心予作评批,奈柯著精彻,仅十数条予简要评注而作罢,本无付梓传世之意。书贾但慕盛名,不察实际内容,遂与刊刻,难免后世因其简拙而枧属伪托也。

《景岳全书发挥》 四卷,额题“清·叶桂辑”。刊于道光甲辰年(1814),桂五世孙叶栐校,井作后序。本著对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关章节内容加以评论与发挥,其中对张氏温补学说持有不同见解,属于读书笔记类著作.今人亦视属伪托,有谓姚球所撰,未可轻易论定。

此外,尚见《南阳经解》、《删补慎斋遗书》(见王宏翰《古今医史续增》)、《本草经解》、《本草再新》、《本草三家注》、《叶批本草纲目》、《叶批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等书目,容后续考。

6.3 医案本

《临证指南医案》 十卷,清·华岫云所刻,书成于乾隆丙戌年(1766)。本著系叶桂弃世后,华蛐云等门人后学收录购求叶桂遗案编辑而成。参加编辑者尚有李大瞻、邵新甫.书凡十卷,其中内科诸病医案八卷、妇科与幼科各一卷.编次以病为纲,分89门.各门之后每附按语一篇。执笔者除上述三人外尚有邹滋九、姚亦陶、邹时乘、华玉堂、蒋式玉、龚商年、陆履安、郑望颐等。陆以湉《冷庐医话》云:“《临证指南》虽成于叶氏之门人,采录冗繁,诚为可议.然其审证立方,实多可法可传。”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甚广,刻本多种(包括《徐批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刊铅印本。

《幼科要略》 二卷,原系《临证指南医案》卷十部分内容。主要论述小儿病症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痘、惊等辨证方药与医案。上半部分以理论方药为主,下半部分以病案为主。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分为二卷,1896年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

《续选临证指南》 《种福堂公选良方》 查《中医大辞典》:“续选临证指南,书名。四卷,清·叶桂撰,华岫云校。卷l续选《临证指南》漏编之叶氏医案,并附《温热论》,卷2—4介绍叶氏平生所集经验方,分科叙述,大多属民间流传简便效方。”《种福堂公选良方》四卷,额题“清·叶天士原著,华蚰云编”,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据杜玉林序文:“壬辰岁,(华岫云)又将其续补医案、《温热论》与平生所集种种经验奇方会刊,以备救急,其愿甚诚.忽于癸秋谢世,其方已刻十之二三,半途而废,见者咸为惋惜。华君好友岳君延璋不忍漠视,力劝徽苏义商程、叶两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流川程君来蜀,出此编丐余作序。”可见两者内容一致,似属一书两名。吾因为但见《续选》书目,末睹实册,未敢论定,续考。

《叶氏医案存真》 三卷,清·叶万青辑,刊于道光十二年(1832),现存光绪丙戌年(1886)刻本以及周学海评点本。本著系叶桂元孙叶万青童年检故纸得家藏叶案一册,谓必《指南》选刻所遗;嘉庆丙子于姨丈家获《天元医案》所载叶案;道光辛卯于城东陈顺庵家复见方案百十条;汇辑成编。以其“简洁文妙,洵为门诊之精华,不胜遗珠之叹”,名之《医案存真》(上见叶万青自序)。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祁正明、王于接医案数则。

《眉寿堂方案选存》 《中医大辞典》注:“医案著作,二卷,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疫、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其中妇科治案记述尤详.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卷,清·吴子音辑,门人凌铭、侄吴右校,刊于道光辛卯年(1831)。第一卷为叶天士医案,额题:“叶桂天士著,后学吴金寿子音纂”。其凡例云;“叶氏方案散播人间者不少,然所存俱当时门诊为多,余收罗二十余年,不下八九百案,惟禊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门,汇存赴诊之案,案中议论超迈,立法精到,尤足启迪后人,故采取独多于他本。”卷二为缪遵义医案,卷三为薛生白医案。本书后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未刻本叶氏医案》 抄本,不分卷,额题“古歙叶桂天士著,古吴小狂周显仲升集。”上海张耀卿先生收藏,程门雪先生借得校读,认为真属叶天士手笔,于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杜校刊出版。朱周燮序云:“仲升周子,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考周仲升系叶桂门人无疑,参见前篇。程门雪校读记云;抄本“时去叶氏未远,流传有绪,真确不疑,虽系寻常门诊之作,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本著与《临证指南》,一则过于简朴,是为门诊所录,未经修润;一则有嫌冗繁,多属赴诊脉案,并予整理。要在无字处探头绪,杂议中寻原旨,方能明彻叶案而不惑也。

《南阳医案》 四卷,抄本.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谓:“叶氏尚有《南阳医案》四卷未刊抄本,为古越何氏所藏,惜其遗失一卷(第二卷),犹特征求。”钱寿余序云:“南阳先生者,姓叶讳香岩,字天士,为吾苏近代之先达也。”刘克庭医师谓:“此书辑录年代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于乾隆三十七年”;“真属叶氏手笔,非伪托者可比。”又谓“南阳先生乃叶氏之别号,可补记载之缺。此书《南阳医案》者,本于此也”(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ll期)。尚考《百家姓氏郡望源地》:南阳者,系叶氏郡望地。以郡望代姓氏,反映了古人尊宗观念,亦是明清文笔之时尚。例吴中医家吴又可署延陵,薛生白署河东皆是。故南阳先生并非叶桂别号,《南阳医案》即寓《叶氏医案》。

此外,尚外有《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香岩先生医案》(附病机选要)、《叶天士幼科医案》、《叶天士女科医案》、《叶氏医案》(苏州市图书馆抄本)等数种,容后续考。

7、学术思想

首先,叶氏指出了温病与伤寒之区别:1)病因不同。伤寒由感受风寒所致,而温病之病因是温邪。2)感邪异途。伤寒病邪初从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阳经,由表入里循六经传变;温病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由浅入深循卫气营血传变。3)症候殊别。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由寒化热入里,易伤阳气;温邪则热变最速,表里俱属热证,易损阴津。4)治法大异。伤寒在表用辛温汗剂,疏散风寒,以救护阳气为本;温病在表用辛凉轻剂,透泄热邪,以顾护津液为主。

其次,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温热论》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叶氏该段文字,阐明了温病卫气营血浅探层次传变的一般规律。卫气营血,由浅入深,是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然叶桂又提出“逆传心包”,“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等温病急进或缓进变化,故临诊尚须具体分析。

在温病诊法方面,叶桂十分重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 等客观指征的检查,并作出较详细的总结。

针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治疗,叶桂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并且强调治疗过程中“须要顾护津掖”。在救治神昏重症方面,其用清营解毒,芳香开窍方药可谓得心应手。

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辨析明白。近世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

杂病发挥

叶桂不但对温病学说卓有贡献,且于杂病证治亦心裁独出,颇具创见。

养胃阴说 脾胃理论,启始于《内经》,大倡于《脾胃论》。唯李杲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方药偏于温燥而轻于柔润,主于阳升而次于阴降。叶桂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气主升,得阳始运;胃气主降,柔润则安。因而治当有别。《临证指南医案》有谓:“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凉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乌梅、石斛、白芍、甘草之属。尚善用谷果食养,如粳米、山药、扁豆、莲肉、大枣,水梨、蔗浆,蜂蜜等品。华蚰云尚称其师胃阴说“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见《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附论)

中风病议 叶桂认为中风诸证,皆为“身中阳气动变”所致。造成阳气动变的因素,一则由肝风内动:因肝为风木之脏,性升发而善动,内寄相火,一有激动,易致升腾。肝脏体阴用阳,其性刚躁,易致阴虚阳亢。二则与心肾相关,因心主血,肾藏精,肝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痉厥矣”。在治疗用药方面,注重补肾水、养心血、平肝木等法。对于中风闭脱重症的抢救,华岫云总结谓:中风脱证“翻天复地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闭证“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见《临症指志医案》中风门附论)

久病入络 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是叶桂杂病证治的又一著名论点。他认为络病不同于脏腑病,因“经络系于脏腑外廓”,也不同于经脉病,因“经主气,络主血”,因而有其病症特点。如久病久痛、痞闷腹胀、症瘕痼疾等,大都表现为病根探伏,气血沉混,隐伏幽深的沉疴顽疾。治疗若一味攻积除坚,则“徒入脏腑”,一味理气泻实,则徒伤经气。叶氏经验,主用辛味及虫类走窜药物通其络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新降、泽兰、桂枝、细辛、延胡、姜黄、麝香、丁香、全蝎、山甲、蜂房等品。对络病根深蒂固,形成积聚者,叶氏强调“宿邪宜瑷攻”,治用丸剂收功。

他如奇经八脉、脏腑特性、妇科证治等方面亦多有发微,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8、后世影响

叶桂创卫气营血温病学说,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继他之后,追随与师法者大有人在。稍晚于桂之吴县名医薛生白、缮遵义,都于温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前者著《湿热论》,着重于湿温病的探讨,堪为《温热论》之姐妹篇;后者著《温热朗照》,着重在整理前人温病理论井阐发心见,与叶、薛并称“吴中三大家”。由此,温病学之研究率先在吴中地区形成中心,并很快得到各地医界的响应,掀起了温病学术研究的高潮。如王凯钧《友渔斋医话》云;“近来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石韫玉序称:“至今谈方术者,必举其(叶桂)姓字,以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又据《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乾嘉之间游京师,有名。学本于桂,以桂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其书盛行。同时归安吴贞著《伤寒指掌》,亦发明桂案之旨,与瑭相同。楠宇虚谷,浙江矧稽人。著《医门棒喝》,谓桂、雪最得仲景遗意而他家不与。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居于杭,世为医。士雄读书砺行,家贫仍以医自给。咸丰中杭州战乱,转徙上海。时吴越避难者集,疫疠大作,士雄疗治多全活。旧著《霍乱论》致慎于温补,至是重订刊行,医者奉为圭臬。又著{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大意同章楠注释,兼采昔贤诸说,择善而从胜楠书”。由此,温病学说经过叶桂卫气营血理论奠基,吴瑭三焦辨证施治充实,王士雄《温热经纬》之总结,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病治疗学。

发挥叶氏杂病学说者,首推无锡王旭高,其《肝病证治》篇概括了叶氏治肝手法,渊雅而灵巧,可谓叶学之传人。其他尚有青浦何书田、嘉善俞东扶等,对叶氏学说都有较深的研究。

(0)

相关推荐

  • 温病学派

    2005-01-14 王 履 王 履(1332--1391)字安道,号奇翁,又号畸叟和抱独老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其于<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见解,指出温病的病因乃感天地 ...

  •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

  • 辞赋(11)叶天士赋

    (叶天士像,图片来自网络) 叶天士赋 余大中 华夏国粹数中医,大师高手如云集.清代叶桂号天士,谦逊好学成医痴.撰写专著温热论,温病理论首创立.内外妇儿五官科,功夫独到巧技艺.天医之星下凡间,天下第一康 ...

  • 姑苏纪事:带你了解温病学的奠基者——叶天士

    吴 门 医 派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医派中的医学家. 吴门医派 苏州地处东南卑湿之地,是瘟疫.温病的屡发地区.明清时期,人们将苏州的中医称作& ...

  • 红烛| 杏园惆怅满枝红

    红烛| 杏园惆怅满枝红

  • 百忍堂——张杏园手抄应验良方

    百忍堂张杏园手抄应验良方,珍藏5本,完整版20多页(单面)左右的内容.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 ...

  •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 1.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 ...

  • 【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 张连贵 先生《杏园春韵 专辑》2021042501

    [中国当代杰出诗词名家百强榜]至尊荣誉 [比投网]和[神州文学<比投微榜>大赛组织委员会]联合推出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联合推送 当代优秀作品展示 杏园春韵 文/张连贵  黑 ...

  • 杏园书屋的大娘巾卫生馆医匾

    澄海程洋冈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村落,因历史源远流长,村中各行各业发展均匀而突出,比如商贸.医学.教育等类.当地俗称乡里为大娘巾,而此名在韩江流域颇有盛名,比如在潮州府城内有一条街路两旁挂满了大娘巾招牌, ...

  • ​杏园芳(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尹鹗体)

    ​杏园芳(词林正韵 第十二部尹鹗体) 还寒乍暖田头, 归莺尚未开喉. 勤人地里整畦畴, 细筹谋. 东边欲种油黄豆, 西头玉米丰收. 村南还把地瓜留, 粥甜稠.

  • 《杏园春》冷节伤悲

    ********* <杏园春>冷节伤悲文/格林思幽冷节伤悲,情牵落日余晖.秋千荡醒纸鸢追,唤春归.红颜急恐生华发,争先折柳关扉.青团香糯救何谁,问春醅.冷节: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 ...

  • 焦淑梅/老家的杏园你最美(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老家的杏园你最美 焦淑梅 我的老家在晋北广灵县一个偏僻的小村,村南有一片杏园,面积数十亩.杏园,有令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老家的冬天寒地冻.村子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