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整理

最近看了一些名家关于写作的文字,发现我们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名家都遇到过,由此看来,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共同的。为了便于自己在写作方面思考,为此集中收集整理如下:

一是裁缝制衣说。忘记这是哪位名家的观点了,一般人拿到一块布,总是希望它越大越平整越好,可作家不一样,他拿到一块大而平整的布,必定将其裁成大小不一的形状,最后,将这些裁碎的布块拼接在一起,就成了衣服。

作家也是这样,拿到一堆素材之后,一定要先分析其形状和性能,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将这些素材做不同的码放。作家水平高低,就是看素材码放出来的整体效果,效果好了,水平就高了。

这个类别真的贴切和形象。很多写作的人,其实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拿到一堆素材后,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这就是写作的难点。

二是锲而不舍说。很多名家之所以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关键的一条是持之以恒地对待写作。老舍先生说他每天坚持写500字,不管好坏,不管用途,每天都要完成最低的写作量。绝大部分作家在介绍写作经验的时候,都说自己每天都要写作,不写作感觉浑身不自在。看来坚持是作家共同需要的品质,不能坚持,靠智力爆发,一定解决不了写作能力提升的问题。

当然,也有作家说,他会每天坚持阅读,以阅读给写作积累素材。不阅读,写作就没有了动力和新鲜感。

三是坚持兴趣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假如自己没有兴趣,即使名气再大,作品再好,读后都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比如汪曾祺先生就说,自己就不喜欢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当时看到这儿,我心里还是有点窃喜的,我也不喜欢读巴尔扎克的作品。记得当年我给女儿写人生建议时,故意说了一句,巴尔扎克不是通过读《巴尔扎克文集》成为著名作家的,这句话,其实当时我是有暗指的,没想到,跟我兴趣相投的,还是大有人在。当然,也有人特别推崇巴尔扎克,有位大律师朋友送我女儿一套《巴尔扎克文集》,我时不时提醒女儿,不要怠慢了大律师的一片心。我当然也会翻阅,不过,收效真的不是很显著。不过,我会坚持阅读。

四是选题恐惧症。最近看周作人先生的散文,他也谈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事,他说自己写作也分两类,一类是随心所欲地写,写完了之后,安插一个名字,一篇文章就算是完成了。这是他大多数时候的写作方法。很多时候,他也不知道写什么,只好临时给自己定题目,然后就开始破题演绎。

实在写不来的时候,他就选择名家写过的题目,自己拿过来试着写,他说曾经读过一篇日本作家写的的《金鱼》,然后,周先生就展开了自己对于金鱼的好恶。说心里话,那篇散文是我见过的周先生写得最散的散文。周先生原本是不喜欢金鱼的人,他不喜欢金鱼鼓出的眼珠,这样的眼珠遇到水草都可能受伤。他不喜欢金鱼的大红色,感觉像乡下出嫁女子穿着的红棉袄、红棉裤。

估计是为了凑字数,周先生在这篇文字里也是东拉西扯,直到文章结束,也没有写出多少关于金鱼的东西。不过这样也好,起码让我们知道了,写作的困难不仅表现在我们这些菜鸟身上,在周作人这类大师身上也同样存在。坚持写作的人都会遇到选题的困难,周先生给了自己的三种选题方式,不知道对一般的作者是否有用呢。

不过,我知道,在文坛上很多作家,他们不是借名家的题目,而是借名家的内容,把人家的文章拿来改个人名、时间、地点,最后就变成自己的了。这样的人在文学圈里还是混得风生水起,说得好听点,他们善于阅读国外名家作品,说得不客气的是,他们就是鲁迅先生痛批的“拿来主义”。这不值得仿效。

林林总总这么多,不知道有人看出端倪没有?我今天其实是没得写的,找到名家的叙述,归纳和整理一番,一天的作业也就大功告成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