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中国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集聚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晔(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福祉、城市化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机制与影响。至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上。为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编写词条'Rural Migrants to the City'。曾获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年度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多个奖项。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共同主编,《世界地理研究》编委,并担任6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
马海涛(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网络与创新、城市群与城镇化等,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子课题10项,相关成果发表在《Urban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上,获得住建部、环保部、教育部等省部级奖励5项。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30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01

研究缘起

人才作为专业化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在区域创新和区域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何合理引导人才流动,借助集聚效应提高区域创新效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的热点。

西方国家过去30年兴起了对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关联的研究,尤其关注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知识溢出的推动作用。既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知识的转移、扩散和溢出越容易。高密度状态下的城市具备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网络,人口集聚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和高端人才在区域内流动促进技术扩散传播,知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流通转换速率更高,知识溢出效应更强,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可有效带动整个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

但是创新地理学的既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至今尚没有学者在全国范围内量化分析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共同驱动作用;同时,既有研究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不同创新等级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差异。

为弥补上述的研究不足,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专利申请量和相关创新投入要素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异质性,以及人口空间集聚对人才驱动创新过程的调节作用,以期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人口集聚驱动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验证。

02

区域创新产出的时空特征

本研究以专利申请量代表区域的创新产出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存在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2007~2012年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创新产出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7年,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全国的三大创新极核,囊括了全国所有的创新高水平城市(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天津市、苏州市、杭州市、广州市和南京市)。但是广大的区域属于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尤其是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总体而言,2007年中国的创新极核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2012年,区域创新产出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创新水平上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哈长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也形成了明显的创新连绵带。中国的创新活动逐渐演化为局部极化和整体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03

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空间集聚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以高学历人才占比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表征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基准模型包括了人力资本水平、人口密度和作为控制变量的企业R&D投入、政府R&D投入、外商投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多样化程度变量。模型在基准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密度的交互项,考察人口集聚对人力资本水平−创新产出关联的调节作用。

模型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与专利申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的创新能力。同时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表示企业R&D研发投入、政府R&D研发投入和外资企业的投资均对地区创新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人口密度与区域创新产出不存在显著的关联,而人口密度与人力资本水平的交互项与区域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人口集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但人口集聚所创造的高密度环境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的驱动作用

04

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作用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为均值回归,分析结果易受到极端值影响,故研究进一步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的驱动作用在不同创新等级城市的差异。本研究将城市创新产出水平以q25、q50、q75这3个分位数点划分等级,25%分位数模型、50%分位数模型和75%分位数模型分别估计了低创新等级、中创新等级和高创新等级城市的创新投入要素和创新产出之间的联系。

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创新水平落后地区弥补差距,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建模结果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在不同创新等级的城市中均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系数随着分位数的上升而递减,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在较低创新等级的城市中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划分样本城市创新等级条件下,人口密度在3个分位点处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表现为随着城市创新等级的提升,人口集聚对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逐渐减弱。

人口集聚对人才驱动创新的调节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创新基础门槛才能显现且城市的创新等级越高,该调节作用越强。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密度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25%分位点处不显著,而在50%和75%分位点处显著为正,且系数随着分位数的上升而增加。具体而言,人口密度每提高1%,在50%和75%分位点的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创新产出水平之间的关联分别提高1.072%和1.532%。

05

讨论

本研究证实了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共同推进作用,并发现了在人口集聚程度不同的城市,人才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传统区域创新理论认为,知识溢出是不受干扰的自发过程,假定创新要素的投入必定会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却忽视了投入与产出之间关键的转换环节,即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投入−产出的转换效率与转换程度。人力资本作为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吸收与转化新知识能力的高低,本研究也揭示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口集聚所创造的高密度环境。因此,未来的区域创新研究有必要将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空间集聚纳入到统一的研究框架中。

各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政策,从而推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 对于创新产出水平高且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如北上广深),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本外部性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加强,把人才服务工作的重心放在宜居宜业环境的营造上,通过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公寓、教育医疗条件和环境治理的大力投入,降低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拥挤效应。

  • 对于创新产出水平中等但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如乌鲁木齐),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人才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创新的共同推动作用,有意识地打造1~2个新城和产业园区,通过财政补贴的手段引导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在此集中落户,从而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对于区域创新产出水平较低的城市,地方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积极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如大力提升本地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吸引创新企业落户,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逐步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

引用小贴士

刘晔, 徐楦钫, 马海涛.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集聚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J]. 地理科学, 2021, 41(6):923-932. [Liu Ye, Xu Xuanfang, Ma Haitao.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stock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on  innovative outpu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6): 923-932.] doi: 10.13249/ j.cnki. sgs.2021.06.001

来源:地理科学

区域经济

【人大经济论坛区域经济交流】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4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