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如果你对自己还有期待,想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应该看看采铜的这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整合以下七个方面构建了个人修炼系统:

  •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可开始)

  •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学习者)

  •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现在来摘要了!

>>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用两个字回答了如何对待时间这个问题:“郑重”。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但不太容易操练。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来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1. 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 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3. 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没太大必要。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4. 宿命论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未来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他们更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车鞥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去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津巴多建议维持多重视角,比如工作时采用未来视角,回到家里则采用享乐主义视角,逢年过节与朋友、家人聚会时可以采用积极过去视角。简单说,应该拥有“平衡时间观”。

在时间观念这块,有两个常见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 如何平衡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 怎样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远期未来指比较远的目标,如五年以上,比如你想在五年后能够出版一本畅销的科幻小说,比如五年后成为某某500强企业的VP。远期未来中通常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而近期未来则更接近当下,指我们在当下的状态,比如上网聊天打游戏这些活动,都是当下发生的,他们非常便利,能够带来即刻的愉悦反馈,但往往会阻碍远期未来的实现。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2.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有两个角度:

  1. 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们叫它“收益值”

  2. 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影响会持续较久

我们应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吃个冰淇淋爽几分钟,多做收益值持久、可以被累加的长半衰期事情。

一个事件的半衰期因人而异,比如旅游,我旅游就是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留不下什么东西来,而有的人旅游时会做各种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游览过程细致入微,完了还写游记,整理相册做影集,那对这些人来讲,旅游这件事的半衰期就很长。

排除个人差异,当一个事件能够给你带来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时,往往就是长半衰期事件。作者罗列了一个清单: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位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你也可以自己做判断,识别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建立自己的清单,帮助自己做出具有长远价值的选择。

>>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人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简单讲,就是你有了一个还满意的答案后,就不会再去找更好的答案。

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与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就很容易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往往并不优越;如果内心的标准较高,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就会比较好。

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找到你真正珍视的人、事、物,形成自己的预测清单,在面临选择时做出对自己有长远价值的决定。

现在比较著名的可汗学院,他的创建人萨尔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国人,从小成绩优异,大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又在哈佛大学读MBA,毕业后在一家对冲基金任高级分析师。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更擅长做老师,他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孩子们上课。他还意识到如果能在网络上发布课程,就能让许许多多不适应课堂教学、成绩落后的学生后来居上。于是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录制视频课程并免费发布。但是这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他必须在高新工作和没有收入、前途未卜的公益教育项目之间做出选择。他心里清楚教育项目的意义和价值,认定这就是他要做的事,于是勇敢地选择了后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很短的一个时间内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通常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经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只要你心存期待,不苟且,总是会找到的。

有时我们陷入选择困境,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隐含假设,没能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比如我在分答上就收到类似下面的问题:

现在公司特别不想待了,国企性质,年底为了年终奖拼命形式化加班。我一直做技术,六七年了,?感觉除了技术不会做啥了……转行可以做什么?

这位提问的朋友,他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约束了他,在他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所以,他只能看到“技术工作”这一个选项,而意识不到更多可能。

他的最重要的两个隐含假设是:

  1. 我过去做技术工作,将来也得做技术工作

  2. 企业不接受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其实这两个假设并不是真的,或者即便现在是真的,也可以打破。比如他可以这么做:

  1. 业余时间,比如晚上、早上、周末,学习心仪的方向,比如想做财务规划师,那就看书、上课、参加沙龙等。很快就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积累很多经验。

  2. 很多企业在用知识、相关经验来筛选人,但实际上,知识本身只占一个人工作能力的30%,比如你C++知识没法迁移到财务规划师的岗位上,但是软件开发中建立的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计划工作、目标制定等等隐性能力,都可以迁移。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在跨行跳槽时,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意识到上面两点后,当一个人通过学习、社群活动、培训积累了理财知识后,再运用他在之前工作中锻炼的隐性能力,两相结合,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这样想了之后,你就能看到更多选项。因为,你转换职业时,只有与具体工作相关的知识部分无法迁移,这部分只占30%,而其它的,多达70%的部分,都可以迁移。

有一些隐含假设,潜藏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识别出他们,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可能。

  1. 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时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2. 低关联假设。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响度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3. 僵固型心智。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越挫越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4. 零和博弈。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的“双赢思维”,可以破除这种假设。

这章还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比如:

  •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 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生活中有小事,有大事。很多小事我们往往不注意,习惯性地推后去做,结果越堆越多,直到无法收拾。这样做的心理成本很高,这些未解决的小事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耗费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完成更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在《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采铜在这一章提供了一幅图,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影响: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能让我们保持积极和从容心态。

对于大的任务,我们可以采用分层工作法,先完成核心层(较为关键、难度较大、需要专注投入的部分),再完成周边。为此,书里提出了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不管是大的任务还是小的任务,尽快开始是最关键的。我们不必等到一切都准备好再开始,应该参考精益创业的理念,构建最小MVP,然后不断迭代、演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小到交物业费,大到转换职业,从现在开始行动,始终是最好的选择。

>>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只有最后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对于成人来讲,带着问题去学习是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当你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去学习时,就会首先关注那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实际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知识,并努力把它们转换为自己的知识,最终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所以,从问题开始,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比如你想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记录你的待办事项。你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那这个问题就带来了学习的方向——稍一搜索,就可以知道,需要学习JS,需要了解Websocket,需要了解HTTPS服务器的构建……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去学习,而且在学习时你始终带着你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学习就会高效得多。

在学习时,我们需要基于最开始的问题,不断地衍生、发展出新的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多多思考以下四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串联新旧知识: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和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长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写作是一种技能,炒股是一种技能,思考是一种技能,说服是一种技能……这些技能都跟学习紧密相关,都离不开信息和知识,但又远远不止于此。

当你能够运用信息和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时,你就将知识转化为了自己的技能。当你获得了技能,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

所以,知识应用用于实践,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

>>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思维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利器。一个人往往因为思维而与别人不同。

作者在这一章介绍了几种锻炼思维的方法:简化思维、利用潜意识工作、图解思考、周密思考。

  • 简化思维

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怎么样辨别和筛选精华?关键就在于修炼我们的“过滤器”。

“过滤器”其实就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决定接受哪些信息抛弃哪些信息。

第一章“时间之尺”中其实已经有一些方法可以用来筛选信息,比如目标、半衰期等,当你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当你能有意识地建立价值清单做长半衰期的事情,你就具有了过滤信息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这一章,作者又给了一些建议:

  •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好的信息源往往有确定的内容主题和范围,专注于某个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深度的内容。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比如王宝强和马蓉婚变,刘恺威和杨幂婚变这些信息,对一般人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可以减少或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让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

控制了信息输入,还要能够进行简洁的思考。

所谓简洁,就是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映射出最多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1.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2.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3.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系,并加以压缩归并

  • 利用潜意识工作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你不得不放下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突然灵光迸现捕捉到了答案。比如我有时在洗澡时会想起来某个BUG的解决办法或者某篇文章的开头怎么写。这就是潜意识在工作。

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材料;

  2. 重复“咀嚼”原始材料,构思初始创意;

  3.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 图解思维

“图解思考”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的思考内容。比如思维导图、流程图、结构图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呈现自己的思维。

图示更为只管,比语言文字这种线性结构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显现复杂关系。

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匹配的图形样式。比如你在思考一个软件的结构,那流程图、时序图、状态图、数据流图都可以帮助你思考;比如你在思考一本书的结构,那思维导图就很有帮助。

  • 周密思考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即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接下来就往往只关注佐证这个看法的信息和论据,对其它的信息视而不见。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都存在思维盲区,这是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有限性带来的限制。

作者介绍了几种能够帮助我们缜密思考的方法:

  • 维度矩阵

  • 清单

书里有个“如何研制一款新奇的饼干”的示例,首先从奥利奥、百奇、咸味苏打、好多鱼、Tipo等经典饼干提取出口味、结构、脆度、造型、颜色、交互动作、附加概念等七个维度,然后又采用取反、细分等方法拓展了每个维度的表现值,最终形成了类似下面的维度矩阵:

有了这样的矩阵,只需要做做连线,就可能创造出很多种新奇的饼干。

清单可以用于无限穷举,不断扩展我们的思维。比如我们列一个“所有可以让我开心的事”的清单,你就可以把各种各样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放进去。

  • 一边吃巧克力一边看漫画

  • 和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冰镇小龙虾

  • 与偶像合影

  • 舔酸奶杯盖

  • 把华夫饼泡在牛奶里吃

  • 踢足球

  • 在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地方暴走

  • 穿着新鞋子踩水花直到下半身都湿透

  • ……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不是一场意识里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我们应该思考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到低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你取得的成就,70%来源于你30%的努力。

木桶的长板:发现优势,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这点书里有一张图非常赞:

取舍:锚定一件事情兢兢业业做到极致,其他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

挑战阶梯:不断给自己增加必要挑战,突破难度适应和舒适区,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让自己不断前进。

兴趣和归属:努力不需要依赖意志力,找到你的兴趣方向,做让你有归属感的事情,内在动因会让你自发、自觉去做而感觉不到需要坚持的痛苦。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这一章主要讨论个人的独特性。一个人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每一个人的成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模仿,但永远无法获得与别人一模一样的成功。成功可以复制,但不能粘贴到你身上。

2015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Graham Moore)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

当我16岁时我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我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现在我站在这儿,此刻我想告诉有同样感觉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异”“我很不合群”,是的,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的人,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与众不同,而且我希望当你成为下一个站在这里的人时,把这句话传递下去。

这说明了“独特”的重要性。

让自己变得独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有下列优势:

  1. 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 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5.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 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

心智独特性,用《相约星期二》里的话说,就是你要避开社会大众文化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个人文化。这样你就可能走上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下面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1.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 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