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的曲阳修德寺白石造像

曲阳石雕

作者:万树勋,王丽敏 编著

当当
河北省曲阳修德寺佛造像是1953年在河北省曲阳县城西南修德寺塔基下发现,1954年又在宋代寺址下发掘出一批石造像,总数计2200余躯,内含纪年铭造像 247躯。

自北魏神龟三年(520)迄唐天宝九年(750),其间230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5代,而以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居多。多为小型单体像,一般残高约20~30厘米。还伴出有半成品和少量石料。

修德寺石造像的发现和出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佛教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石雕品现主要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约也有十来尊。

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渡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无量寿佛和阿弥陀佛造像出现于北齐,至隋代超过了弥勒菩萨的数量。菩萨像在纪年造像中的比例,分别为北魏的35%、东魏的75%、北齐的82%和隋的93%。这种日益增长的趋向反映了下层群众的信仰要求和佛教的世俗化。造型上,也有由瘦削修长到方颐矮胖再到丰满挺秀的变化过程。佛衣由最初的褒衣博带,发展为轻薄透体、衣纹简疏的样式。造像的面容,北魏的慈祥严肃被唐代的平易亲近所取代。

白石释迦多宝佛坐像

北齐 550—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6厘米,宽30厘米

释迦与多宝佛均身披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腿上,结跏趺坐。长方形台座正面雕刻博山炉和护法狮子。

白石双观音菩萨立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河清二年(563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9厘米,宽17厘米

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穿璧式帔帛,内着僧祇支,下穿长裙,跣足立于莲花座上。

白石双观音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12厘米,宽10.5厘米

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结纽式帔帛,右手持莲蕾,左手提玉环,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

在佛教经典中没有关于双观音菩萨的记载,这类形式的造像主要见于河北曲阳地区,应是受到释迦多宝佛造像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白石观音菩萨立像

北齐 550—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5厘米,宽12.5厘米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肩披帛带,右手握莲蕾,左手持玉环,跣足立于覆莲座上。

白石佛立像

北齐 550—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0厘米,宽12.5厘米

此佛像为舟形背光,头部较圆,肉髻低平,身披袈裟,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身上的衣纹以双阴线表示。

白石观音菩萨立像

南北朝 东魏 武定八年(550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9厘米,宽13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 帔帛自双肩垂下, 于腹前穿璧,再分别向上绕臂下垂。右手持莲蕾,左手握玉环,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菩萨像的衣纹简洁,帛带、衣纹用阴刻线表示。长方形台座的侧面和后面刻有题记。

曲阳白石造像的长方形台座、覆莲座以及背光的样式与北朝铜造像相似,显示了两种不同质地造像风格的相互影响。

白石半跏思惟菩萨坐像

北齐 武平四年(573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3厘米,宽18.5厘米

此菩萨头戴宝冠,冠带垂于胸前。左手置于右脚上。菩萨的裙装轻薄贴体,衣纹极其简洁,仅在腿部用双钩线表示衣褶,裙摆搭于台座和腿上。弟子分立于菩萨两侧。长方形台座背面刻有题记。

半跏思惟菩萨像最早出现在印度贵霜王朝时期,4世纪时中国开始流行。北齐时期的半跏思惟菩萨像大多表现的是释迦牟尼身为太子修行时的形象。除此种形式外,双身半跏思惟菩萨像也是曲阳佛教造像的典型作品。

白石菩萨弟子立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40厘米,宽26厘米

菩萨头戴宝冠,右手持莲蕾,左手提玉环,身披穿璧式帛带,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右胁侍弟子双手合十,立于莲台上。
隋代开皇6年白石双观音菩萨立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