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崩塌后的残留,“天生桥”确实天生丽质
布柳河天生桥
广西乐业县布柳河上的座天生桥,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桥。桥拱跨度177米,拱高87米,桥身长280米,桥宽约19米,按照专家的分类,这应该算是巨型天生桥。
乐业县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上峰林峰丛遍布,地下暗河溶洞处处。既然这里喀斯特地貌典型,溶洞普遍发育,那么作为溶洞場陷后的残天生桥出现在这里就不奇怪了。
这座天生桥除了规模宏大、气势夺人,它的造型也很独特,若是远看此桥与其三他天生桥也相仿佛,但若坐船从桥拱之下仰头观看,便能看到其奇特之处—桥形如同架双筒望远镜。
这桥原是条溶洞的一段,溶洞的顶盖有两处塌陷,露出了两块天空很像双筒望远镜的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之间没有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这座橫跨布柳河的天生桥。
第一次见到天生桥,是在广西乐业县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学稳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还有几位乐业的洞穴探险高手,乘竹筏去看一处喀斯特奇观仙人桥。
我们顺着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两岸的高山上到处是茂林翠竹,一路上还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这样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气氛轻松。很快气氛就变了,竹筏好像进入了处溶洞中,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原来仙人桥到了。
我们进入了一个洞穴的大厅中,河流穿厅而过,只见一根根钟乳石像冰凌一样悬吊在大厅的顶部,大厅下有堆巨石堆在河旁,还有燕子从厅中飞过,我们的竹筏停了下来。
现在我眼前出现的就是喀斯特奇观仙人桥。“仙人桥是当地人给这座桥起的名字,这类桥有个通名—天生桥。”朱学稳教授说。他稳稳地坐在竹筏的椅子上,对眼前的巨大天生桥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来过多次了。我却被这座天生桥吸引了:我看到这桥不仅仅是沟通河流两岸的一个通道,还是眼前这座大山的一部分。
我记得当时的感觉是:一座山被挖空了,还挖了两只大天的眼晴,两只眼晴之间的鼻梁就是这座天生桥仙人桥。我们好像钻进了一个巨人的脑壳中,通过他的两只眼晴向外观看:我看到了蓝天云,还看到鹰在天空中盘旋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来看一座桥的。
这座桥把我们吸引到这里来,不是为了让我们看桥,而是让我们看它怎样重新划分空间,怎样把天空和大地重新组合起来。这座桥已经不是为了过河所需,不是为了从河的左岸到达右岸,如果为了这样的目的,它没有必要这么高大,这么宏伟。
人类造桥,是为了过河:大自然造的桥似乎能引人思考,给人带来新的体验。仙人桥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在这里我体验到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一神奇…有人说:一座桥会把天、地、人、神聚拢到一起,它承接天空,拯救大地护送人旅,召唤神灵。现在我对这话有了体验,这就是我见到布柳河天生桥时的收获吧。
武隆天生桥
像布柳河的仙人桥一样,中国大多数规模宏大的天生桥,都与洞穴有关它们是洞穴残留的一部分。洞穴的形成又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喀斯特( karst)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地名,是科学家最早进行这种地貌研究的地方。
喀斯特一词意译的话,可译为:岩溶。岩溶有时是动词,指溶蚀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有时是名词,指一种地貌现象,即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岩溶地貌,如溶洞、天坑、石笋、钟乳石等。区分它是动词还是名词,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可溶性岩石主要是指碳酸盐类岩石,我国的西南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所以我国西有地区,主要是云、桂、川、黔、渝等地是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方。
解释完岩溶这个词,就可以说天生桥的分类了。
天生桥可以分为两大类:类是岩溶天生桥;一类是非岩溶天生桥。喀斯特意译为岩溶,下文中喀斯特与岩溶两个词不再做区分,视为一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专家张寿越教授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天生桥,或称喀斯特桥。”在张教授看来,天生桥大都是喀斯特桥,两者近乎于等同。
虽然我国大多数天生桥都是岩溶天生桥,但确实有许多天生桥不是岩溶桥,如浙江、福建一带的丹霞天生桥: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天台山的石梁瀑布等。占中国天生桥大多数的岩溶天生桥。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说岩溶天生桥不能不说重庆市武隆县的三座天生桥。武隆这个坐落在乌江岸边很寻常的座县城,实际上是中国喀斯特这顶呈冠上的一颗明珠。
这里有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之最:有中国最深的竖井。
中国唯一的冲蚀型天坑中国乃至世界最壮观的天生桥应属于武隆的“天生三桥”这是分布在武隆县羊水河上的三座天生桥,它们已经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但武隆天生桥是摄影师的铩羽之地。其虽为世界之最,但摄影师很难拍」出它们的风采。迄今为止,我看到过许多摄影师拍武隆天生桥的图片,但都没有拍出我见到“天生三桥”时的那种感觉。虽然武隆是摄影师的伤心地,但却是地学家的圣地。当摄影师一个个铩羽而归时,正是地学家激情澎湃之时。
看下地学家对武隆天生桥的评价吧,就知道了此言不妄。
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朱德浩、陈伟海、黄保健是这样赞美武隆“天生三桥”的:“在1.5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出现三座规模巨大且属于同一地下河洞穴系统的天生桥,在世界实属罕见……在桥的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3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数量指标上皆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武隆天生桥是地球上一处无与伦比的岩溶天生桥的天然博物馆。”
我看到武隆“天生三桥”时,最突出的感受是它们极为高大。我知道桥高超过200米的天生桥国内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武隆三座天生桥的高度都超过了200米。三座天生桥的拱高平均都超过100米,这也是国内外其他天生桥难以超越的。
青龙桥下有一座人造小桥,就跨越桥下河流的功能而言,桥只要这么大就够了。但是青龙桥要比这座桥高几十倍,体积大几百倍。
长江上有横跨长江的大桥近百座,把这些桥的高度与青龙桥比一下就知道青龙桥的高峻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为24米,净空高度最高的是苏通大桥,为62米。人做事有功利目的,自然却能做无功利目的之事,所以能做到尽善尽美,恢弘壮丽。
在武隆我注意到“天生三桥”中的最后一桥—黑龙桥与其他两桥不一样的地方:它很幽深曲折,也就是说桥下的桥洞很长,达193米,这已经超过了桥拱的高度(90-141米),也远远超过了桥拱孔的跨度(16-49米),这样使得黑龙桥看起来很像一段洞穴。那么问题就来了:黑龙桥到底算是一座桥,还是算做一条洞呢?短小的岩溶洞穴有个名称:穿洞。
天生桥和穿洞有何区别?为什么不把黑龙桥叫做黑龙洞?专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的方案。澳大利亚的岩溶地貌专家 Jennings提出这样的区别标准:即阳光是否能到达整个通道。能,即为天生桥。否则就是穿洞。
黑龙桥虽然有193米的桥洞长度,也就是桥面的长度,但是由于拱高90-141米,因此阳光还是能够照进桥下的桥洞内。因此黑龙桥是一座天生桥。不是一条穿洞。
许多岩溶地貌奇观都与洞穴有关岩溶作用通过地下水系统在碳酸盐岩层的层理和裂隙中先是一点点地创造出洞穴通道,这是洞穴的童年;接着洞穴不断地扩大并树枝状地延伸,这时岩溶过程中的化学溶蚀作用强烈,碳酸盐岩不断地被溶蚀,洞穴通道进一步扩展,同时又不断地沉积,在洞穴中生成美丽的石笋和钟乳石等,这是洞穴的壮年期;接下来洞穴进入了老年期,洞穴开始出现崩塌,产生天窗、天坑等景观。当洞穴通道走到了生命的黄昏阶段,洞穴系统开始解体,这时候崩塌开始起主导作用。
张寿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崩塌的原因:“一是洞穴原来是在全充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在水中受到的浮托力占顶板支撑力的40%,由于某种原因洞中的水减少,浮托力消除;二是靠近地表河流的洞穴因河水季节性的变化,时而干涸,时而重新淹没,这导致了岩石裂隙的扩张和洞顶的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