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转关如何突破
完全领会太极拳的转关之前,必须已经掌握了太极拳的身体放松、中正、开合、上下对拉、虚领顶劲、下盘稳固等太极拳基本要求,对以上要领有较深的了解,并且有一部分功夫上身,即不需要外人提醒,太极拳运行中自觉遵守以上要领,再学习太极拳的转关就会容易掌握。没有以上要领的功夫上身,学习转关是做知识储备,为以后锻炼找准方向。
转关按方向分为两大类,一,上下方向为主的转关,二,水平方向为主的转关。
口诀是:上下转关靠转圈,水平转关靠下沉。
太极拳的转关要看手,手是内劲的外在表现。本文更多通过描述手的变化为转关的身法指引。
按照双手方向,分为两种,一,双手同向类型的转关,二,双手异向类型的转关。
口诀是:双手同向靠贯穿,双手异向要对抻。
以下将分别讲述这四种他们互相结合出现的各种转关。
上下方向转关双手同向
按字面理解既可,就是转关的前后动作基本与身体站立方向一致且双手同一个方向。如起势结束之后的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双手向左前方棚出,就是上下方向转关双手同向。要领是腹部做一个立圆带动手部动作,按照功夫深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一二级功夫,双手在起势结束之后略微一沉,即可左前方棚出,手部的动作轨迹,在腹部形成一个向下的锐角,此为第一种类型。此类型属于学习初阶段,是我要指导的转关。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三级功夫双手在小腹前随着腹部的立圆动作也画一个圆再向左前方棚出,这就是正确的转关方式,要比前一个类型圆润,此为第二种类型。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四级第五级的功夫,在起势结束之后,双手不动,腹部画从小到大的顺时针圆,轨迹类似蜗牛壳的漩涡状,从外人的角度看,好像双手在相对躯干画圆一样,此为第三种类型。腹部围绕丹田由小到大的螺旋立圆使双手成为左前方棚出的依据,这也是陈发科老先生的本意。晚生们模仿了外形,突出新架一路的手腕折叠,实在是东施效颦。
水平移动转关双手同向按字面理解即可,转关之中双手水平方向向左或右移动,且双手同向。金刚捣碓双手向左前方棚出之后该向右移动,属于本类型转关。按照口诀左右转关靠下沉。因上一个动作是向上棚出,下一个动作是向右移动,出现了一个太极拳里最重要的转关环节。按照功夫深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一二级功夫,向上之后直接右转,使双手移动轨迹在身体左前方形成一个刀尖状,此为初级阶段,为第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转关不算好手。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三级功夫,双手到达与肩同高的水平,身体下沉使双手的移动轨迹在空间画了一个希腊字幕“阿尔法”(α)形状,这样整个转关显得格外圆滑平顺,此为第二个类型。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四五级功夫,双手在空间形成失重状态,这是太极拳创始人重要理论突破,填补了世界空白。双手在向左前方棚出,随着越来越接近标准高度,向左前方棚出的意念提示要转关,人体屏住呼吸,内气逐渐缩减,几乎不再用力,仅仅依靠前几秒力量的惯性使双手依然慢慢向上。身体重心开始缓慢下沉,双手停滞在空中,随身体下沉,明显感到双手处于失重状态。赵国仁大师在教初学者强调坐腕下沉,是对失重的通俗描述。双手在人体创造的失重状态下完成方向的改变。此为第三种类型。此处有一点补充,第四级与第五级在该类型的转关处依然有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上要领是够用的。第四级与第五级的区别主要是第四级靠身体的动作,第五级靠丹田的转动。
学习领会《太极拳魏氏分级法》对您提高太极拳的水平极为有益,请认真参详。
作为左右移动转关双手同向的一些补充:太极拳每个招式结束之后都应该放松下沉,达到书里说的:四肢百骸皆静。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左右移动的转关,每一次都会有“四肢百骸皆静”的感觉,这样每打一遍拳会聚集更多的内气,使太极拳进步飞快。失重的感觉是过去的老电梯,向下走的时候,一启动就是高速,人会有瞬间脚离地感觉。或者坐老式737飞机,飞机起飞后几百米高速度有一次换挡,人会有短暂的失落感。在那短短的时间内,大脑一片空白。
本类型转关首先让双手体会失重感觉,积累了足够训练量之后,人体也会有类似感觉。
请参考拙作《一本正经说太极拳起源》中讲述人类如何获得失重的感觉并把它记录下来成为太极拳的雏形,对于做好转关很有益处。
以上两种类型都是双手同一个方向,在双手运行中靠腰、胸、肩的带动,节节贯穿同步运行,双手之间距离基本固定,运行速度一致。这类双手同向的动作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并不多,散在第一个金刚捣碓和拗步,撇身拳,双推手,护心拳,小擒打,抱头推山,双推手,前招后招,摆脚跌岔,六封四闭等招式中。
上下方向转关双手异向
按照字面理解即可,既然是上下异向,一定是上下形成对拉劲。比较明显的动作是金鸡独立,摆脚跌岔之后上步开始转关,左手向下按,右手向上举,左手下按的依据是身体重心下沉,随着重心下沉左手下按。右手上举的依据是身体的螺旋缠丝,即口诀说的上下转关靠转圈。因重心下沉一般是画水平圆,从眼向下看的角度,腹部画一个顺时针圆,右手随着身体的转动,手掌向上,手指向前逐渐过渡到手指向后。此上下对拉之力在最大化的同时,右手随重力加速度下落,带动右脚震脚,这个过程中,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一二级的功夫较难体会到人体脊椎骨节节拔开的感觉。第三级可以感到脊椎的拔开,甚至可以听到脊椎小关节拔开的轻微响动。第四五级功夫,脊椎骨已经完全松开,随着身体的转动,如甩鞭一样传递力量到势能最大化。
水平移动转关双手异向
水平方向移动双手异向转关按照口诀由下沉和拉抻之力决定,在水平方向产生力量方向的转换,此为太极拳转关第二大重要的转关环节。要领较为复杂。代表性的动作是倒卷肱的转关。上一节说到上下转关是重心下沉与螺旋上升的对拉力。水平双手异向转关为重心单向移动与另半个身体的反向棚劲产生的对拉力,按照此对拉力的大小感受,与身法的协调,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一二级的功夫,身体拉开是肌肉拉抻,随即放松产生向心力双手内合完成转关,此为一种类型,应该加速学习本指导。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三级功夫,则在转关处产生了质的变化。第三级功夫的习练者很明确地用移动重心带动手的移动,注意此时手与躯干之间无明显位移,靠躯干的移动带动手在空间的移动。躯干停止移动,手靠惯性会减速移动。举例来说,躯干是高铁,手是乘客,在高铁高速移动时候,乘客也在高速移动。如果高铁减速,乘客依然有向前的动能。另一只与重心移动方向相反的手呢?依靠人体的棚劲反向移动,此棚劲和手的关系与高铁与乘客的关系一样。也就是说身体两个方向运动,手在两个方向上拉开,此拉开与第一种类型的拉开不是一个概念,是靠身法带动的拉开,应该更轻灵,更放松。在手达到的最远处,重心下沉,两手产生瞬间失重,完成转关。即转关时候,双手既失速又失重,在拉抻的反作用下达成转关。此为第二种类型。参照《太极拳魏氏分级法》第四级的功法,太极拳习练者掌握的要领与第三级一样,区别在于身法与手部动作的节奏,第四级手与身法几乎同步。这是第三种类型。第三级有明显的身法与手移动的前后节奏差别。双手异向水平移动转关代表动作是倒卷肱,其他招式里广泛散布。在练拳时候需要细心体会。
写完以上四种转关,心里感到非常欣慰。终于把个人的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与同好们交流了。
还有些转关没有覆盖到,比如发力之后的转关还没有涉及,以后再补充吧。同时应该注意到陈氏太极拳的转关每处与每处都有区别,很难一一归类描述,这可能就是陈氏太极拳的迷人之处吧。
完全落实这些转关处,每打一遍老架一路需要时间25分钟,而人很难完全注意力集中这么久,尤其在发力之后,动作一快就忘掉了这些转关的细节,恢复到过去的老习惯中去了,只能在习练中逐步去增加细节。这也是从陈氏太极拳吸引人的地方。每一遍拳都有遗憾,每一遍拳都有进步。
本文提到的口诀是我自己编的,不押韵,凑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