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想浑浑噩噩的过一生,还是真的取得你想要的成就?
这个问题可能年轻人想得比较多,被房贷、育儿、养老压垮的中年人,大概没有几个能有兴趣考虑这个问题了。这就是我想推荐《目标的力量》这本书的原因。作者【英】布莱恩·梅恩是国际演讲人、畅销书作者和个人发展规划师,看到这里,很多老炮儿都懂了,对,这就是你们眼里被妖魔化了的“成功励志类书籍”。
我一直建议家里要放几本励志类的书,任何年龄段都需要,年轻人越早接触这类书越好,中年人能随时翻翻这类书最好。
因为我们的梦想会被磨掉,因为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和辛苦工作,会让我们忘记初心,可是无论什么年纪,我们都不可以活成行尸走肉,作为一个生物体,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直成长的,这才是自然规律,难道你更喜欢腐烂吗?
一、战略上说,积极比消极好
这本书讲的当然就是为什么制定目标,如何制定目标,那么这些系统化的问题直接看书就行了。但是在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前,有一个战略级别的铺垫,就是心态,人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远比消极的心态,更有利于快乐的生活。
生理角度作者讲得很清楚,我们大脑中的神经触突,是会受到你的“念头”的影响的,当你给它一个积极的暗示,在愉快、幸福的背景下,它会分泌血清素,这会使得触突外伸,最终更多的触突会接触上,通俗地说,就是你会产生你原本没有想到的想法。可是如果你觉得你做不到,触突分泌的就是皮质醇了,它会使得触突不再外伸,所以你的想法也就被阻断了。
以前看过一个例子,是说有位女士立志30岁前拿到博士学位,然而29岁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孩子,老公很忙,可以进入学习的最近的一个博士项目离家150英里,她近处没有亲戚,也没钱雇人照顾孩子,此时,看似她已无可选择,延后目标实现的时间,是唯一可走的路。
可是她选择了坚持,于是就想办法,比如申请奖学金,希望用这笔资金支付每天来往的费用,以确保每天可以回家照顾孩子,然而她没有申请到。可是就是在这样不断奔忙,决不放弃,一直坚持想办法的过程中,果然被她找到了办法。她找到了一个愿意用当保姆的时间顶替实习的学生,这个学生参加的是一个教育发展的硕士项目。这样带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她申请了学生贷款并获得了批准。学费的问题又解决了。剩下的唯一问题是夜晚的住宿。她特意选择了一个课时安排使我的所有课程都集中在周一、周二和周三,但这样她每周还是需要解决两夜的住宿问题。租一套房子甚至住饭店都超过了她的预算。最终学校同意租给她一个过夜的地方,那是一个农学系宿舍,也是唯一一个还有空床位的宿舍。这样,每周她乘公共汽车往返,并利用坐车的时间学习,这样在家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奉献给家庭。
事实上这样也只有一个学期,接下来她丈夫得到了一份找上门来的工作,就搬到了另一个城市而她得以完成学业。
如果你是一个理智的人,你大概觉得她过于疯狂,在什么都没有安排的情况下,就去读什么博士,但是,如果你理智的去考虑好这些因素再决定是否读博,事实上你已经给了你的大脑消极的暗示,触突就不会通过互相搭上,而找出这么多不合常理的解决方法。
所以,不要思前想后犹犹豫豫,先定下自己的目标,定下目标,并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2026年的你就是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的状态,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只是一步步靠近而已。
二、战术上说,左右脑结合效果好
有目标就要写下来,就要反复的看,作者有个思路对我启发蛮大的,就是不止写、还要画。
当然每个人的操作方法不同,你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操作,在你的目标写下来的同时,配上场景图,这样你的目标就在同时刺激你的左右脑,最终让你的潜意识告诉你整个人,这就是要做的事。
左右脑摄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把你想有的工作场景、居住场景画下来,并贴在书桌前,对潜意识的影响是很大的。
具体方法书中还介绍了一个网站,作者自己的,可以上去在线绘制自己的目标图。
人都有意志消沉的时候、感觉挫败的时候,这种时候,总结失败经验当然有必要,但是不要沉浸其中反复咀嚼,打开书看看,获得一些启发,受到一些激励,让自己尽快走出来,更快乐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