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印记|张呈明:拜年 那一抹乡愁

在我的老家邹城,春节最有仪式感的当属拜年了。

当春节凌晨的第一声爆竹炸响的时候,拜年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父亲的带领下,刚刚念到小学三年级的我,便懵懵懂懂地跪在家里八仙桌前面,给供在上面的先人们磕头。那个时候,大都是出于一种新奇,并不懂拜年的真正含义。

给先人们拜完年后,便双膝跪在父母的跟前,分别给父母磕头拜年。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感叹一番:“别磕了,越磕越老了。”然后,我的手里就被塞上一角、两角的压岁钱,有时候会是五角钱,这应该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这时候,我最惦记的,就是等到哪天去新华书店,用这珍贵的压岁钱去换回那些花花绿绿的小人书。

接着,父亲会带着我出去拜年。先去我们本家辈分最高的五爷爷家,给五爷爷五奶奶磕头拜年。拜完本家的长辈,然后便去街坊四邻家中拜年,这中间也要分情谊远近以安排先后顺序。一个上午下来,几乎没有拉下一家。

岁月不饶人,父亲渐渐老了,拜年的重任便落在了我的身上。而此时的我,已经出脱得跟院中那棵挺拔的白杨树一般。一切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唯有这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拜年礼仪没有变。每逢春节,我总是风风火火地穿行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进出于街坊四邻的家中。磕完头后,邻居总会热情地送到门口,我总是谦让:“俺又不是外人,您就别送了。”而邻居们也会礼节性地说:“新年大节的,第一趟说什么也得送出门儿啊!”“串完门儿再家来喝茶,中午家来吃饭。”

我们东故村是个2000多口人的大村,大年初一这天,大家都一下子涌上了大街,拜年的成群结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走东家串西家。往往是前面的还跪在地上磕着头,后面的就等在大门外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家的屋子本来就不宽绰,屋里顶多也就能容纳5、6个人,人多了就只好跪在院子里,你挨着我的肩膀,我靠着你的衣襟。有喊大爷大娘的,有喊叔叔婶婶的,有喊大哥大嫂的,还有喊爷爷奶奶的。这边起来那边跪下,“扑通、扑通”,这头磕得实在,嘴里叫得也亲热。

家里的老人则穿上平时不舍得上身的新衣服,满面笑容地向前来拜年的人们递烟,给跟在大人屁股后头的小孩子往口袋里装糖块:“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人来了就算礼到了,地下脏,地下脏。”话是这样说,其实,地上早就在年三十晚上打扫得干干净净,讲究点的人家还在正堂屋的八仙桌前铺上一张席子或者蒲草苫子。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拜年也是这样。往往家族大的,队伍就庞大;家族小的,也许就一两个人。喜欢热闹的,往往拜完年后就不走,站在大门口等,等到合脾气的,凑成三五个人,热热闹闹地搭帮去拜年。女人们这个时候也放下了家务活,彻底解放了。几个合得来的姐妹妯娌,嘻嘻哈哈跟在男人们后头见缝插针地去拜年。大家见面都说着吉祥话,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如果两拨人相遇在大街上,当小辈的老远就叫起来:“大爷、大叔,刚才去您家给您磕在桌子前了啊,回家记得收起来。”“不行,那不算,得重磕!”一边有人起哄。“那好,要不咱就在这儿磕?”这边作势就要下跪,那边当了真,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算了,算了,见面就都有了。”

在我们鲁西南的乡下,拜年是拉近邻里之间关系的纽带。李家和王家因为一点小事闹得断了往来,平时见了面相互一扭头,装作没看见便各奔东西了。这个结到了春节,是应该解的时候了。李家便会差了家里的半大小子到王家拜年,径直走进正堂屋,双膝跪在桌子前,“砰砰砰”三个头磕在地上,王家当家的感动得差点落了泪,连忙一把拉起来,抓起一把糖疙瘩塞进李家小伙子的口袋里。

本来就没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恨,何必呢?于是,王家当家的当即踏进了李家的大门,“通通通”三个头落地,起来后和李家当家的就亲如兄弟了。“哥哥,中午说什么也不能走了,叫你弟妹拨拉几个菜,咱弟兄俩一醉方休!”此时,两家人便已和好如初。

冬天是乡下人难得的假日,而春节则是庄稼人相聚的佳期。借着拜年的机会,三五一群围坐在红彤彤的火炉跟前,聊收成、谈规划、侃形势、谋生计、话未来。聊得兴起,就会摆开地八仙桌子,红红的火炉放上大铁锅,白菜猪肉粉条酥菜一锅烩,咕嘟咕嘟冒着的热气中,酒杯碰得叮当乱响。渐渐地,有人喝高了,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说过的话,或者拉住邻座街坊大哥的手,亲热得像一个娘的孩子。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磕头的日子。有心的女人早就把男人打扮得像新郎官一般,然后提上年前备好的节礼,有孩子的一定要带上孩子,孩子也被打扮得或英俊帅气或花枝招展。尚还在怀抱的孩子,当娘的还特地用朱砂在孩子眉心点上一个红艳艳的红记。

倘若是闺女出嫁后第一个年头回娘家拜年,娘家人就会找上一桌子村里有头有脸的场面人作陪。闺女、女婿进门第一件事便是放下礼物,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在八仙桌前磕上三个头,然后女婿携妻子给岳父岳母磕头。这个头可是有讲究,岳父岳母每人只能给磕一个头,要是磕三个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说礼多人不怪,但在这个时候如果磕多了就会被传为笑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而在我们孟子故里——邹城,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仪,拜年,依然是春节的重头戏。每逢春节拜年,总会勾起恋旧的人们心中那一抹乡愁,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

(作者:邹城市北宿镇东故下村 张呈明)

(0)

相关推荐

  • 《因果》

    --   "哎,老李头,你听说没?老街又死人了--""听说了,听去老街瞧的人说,死的还是镇上的一个官呐,说来蹊跷的很,说什么前天还看见那个镇上的官还带着--"老 ...

  • 大年初一,爷爷拿一沓钱准备发红包咯!先是...

    大年初一,爷爷拿一沓钱准备发红包咯! 先是大哥家的闺女,然后是三弟家的儿子,第三个是我家的三个孩子!按年龄大小来分的!爷爷发红包的时候笑的最开心,辛苦一年的收获送给孙子们的祝福!今年儿子和儿媳妇都有红 ...

  • ​【相亲】/ 林径寒

    相亲 林径寒 大壮和田光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从小一起长大. 十五岁那年,为了让妹妹读书,初中还没念完的大壮就回家了. 大壮不爱说话,结实的身材,诚实的脸上显着厚道.回家后他不顾爹娘的唠叨,地里有活下地, ...

  • 农村调笑的俗语,“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就走”讲的是什么?

    在农村里每天都面对着街坊邻居和亲戚六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这也让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比较重感情.不过人们也有时把亲疏关系分的很清,从小是跟着姥姥长大的,经常听到街坊们调笑的一句话"外甥狗,外 ...

  • 叶青︱钓鱼岛的乡愁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钓鱼岛的乡愁 是谁的咸泪染了鬓发,是谁的眼眸锁了泪花?你们是否忘记了我的名字,因为我隔了长长海峡. 酌一杯薄酒,织一场夙愿,伴一 ...

  • 山东诗人‖【李建民诗选】

    作者简介 李建民,山东人聊城人,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打造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作品散见于<山石榴><鲁西诗人><聊城日报>等.我的理想:做求知路上的 ...

  • 【散文】张呈明/乡村的风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乡村的风 张呈明 风是乡村的灵魂. 从冬走到春,从夏走到秋,乡村的四季都与风息息相关. 风分明是个调皮十足的孩子,在乡村左冲右突,上蹿下跳,虽然 ...

  • 张汉明 ┃ 芦花飘处起乡愁

    秦皇岛青青草原摄影采风团队 秦皇岛光阴故事图文工作室 特约专稿 2018/2/9  星期五  北戴河  晴  –11℃至2℃ 撰文:张汉明 朗读:一枕小窗 <芦花飘处起乡愁> 人在自然美景 ...

  • 学生习作——春节印记|郝楠楠

    年味都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是个多么富有味道的字啊!这几天,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牛年. 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包饺子了,每到过年,妈妈将擀好的饺子皮和炒好 ...

  • 【原创】内蒙古|张兆明:买来的烦恼

    原创作者:张兆明|内蒙古阿拉善盟 <买来的烦恼> 平日里工作缠身,都在忙忙碌碌,唯有在休息日和假期能够回去陪陪父母.见到在外工作的儿女归来,父母自然是十分高兴,每日里乐呵呵的变着花样给做吃 ...

  • 神圣之旅 || 张来明作品《西藏,西藏》(下)/文婷诵读(第530期)B

    丽梅浅语: 西藏,人间的净土;美丽的天堂.它令朝圣者虔诚地磕下等身长头把路途的艰辛踩脚下,它令寻梦者执着地举步奔向布达拉 .作者从历史.人文.风俗.风景及路途见闻多个视角向您讲述大美西藏,听之难忘.那 ...

  • 神圣之旅 || 张来明作品《西藏,西藏》(上)文婷诵读(第530期A)

    丽梅浅语: 西藏,人间的净土;美丽的天堂.它令朝圣者虔诚地磕下等身长头把路途的艰辛踩脚下,它令寻梦者执着地举步奔向布达拉 .作者从历史.人文.风俗.风景及路途见闻多个视角向您讲述大美西藏,听之难忘.那 ...

  • 优秀儿歌读后感:张春明《都说我像小袋鼠》

    都说我像小袋鼠   (作者 张春明) 没带伞,没雨衣,放学下雨真着急. 老师披上大雨披,把我罩在她怀里. 她骑车子送我走,同学瞧见笑嘻嘻. 都说我像小袋鼠,躲在妈妈袋子里. 本期<儿童诗歌> ...

  • 张方明佳作《忆抗疫英雄》外二十三首

    张方明格律诗一组 1.忆抗疫英雄 文/方明(青岛) 愁思眉宇连,院落草犹芊. 纵有贤人画,为何不复还? 2.碾子 文/方明(青岛) 一盘石碾立村傍,雪魄冰魂不化妆. 昔日推磨流过汗,为谁忧虑为谁狂. ...

  • 美术书影:张玉明极品工笔花鸟

    美术书影:张玉明极品工笔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