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观察】2018年豆瓣9.0+剧目缺席,说明了什么?
电视剧口碑评价正成为越来越多观众追剧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日益被业界所重视。为保证评价含金量,鹰眼梳理出豆瓣上评分在9.0以上(含9.0分),且评价人数在10000人以上的国产剧。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从2001年开始,几乎每一年都有评价人数在万人以上的9.0+国产剧诞生,2018年已经过了三分之二,9.0+高口碑剧目却始终未出现。
现状:高口碑作品制作方扩大,现实主义题材成最大赢家
截止至8月底,共计29部国产剧评价人数超过万人,评分在9.0以上。通过整理这些剧集主要制作方/出品方以及题材类型(见附表),可发现两大现状:
1、制作方:主控方由“国家队”蔓延至“民间队”
2000年以前播出的《西游记》《红楼梦》等5部剧,其主要出品方、制作方都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国家队”企业;2001-2010年间,除了国有企业,还涌现出大量影视公司,如《亮剑》出品方海润影视、《潜伏》出品方东阳青雨影视等等;2011年至今,高口碑作品制作方持续扩大,如《白夜追凶》就是优酷自制剧。
高口碑影视作品的主要制作方、出品方由电视台,逐步到影视公司,再到视频网站蔓延,因此,只要坚持匠心理念,任何性质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高口碑作品制造机。
2、题材:都市占比仅古装一半,现实主义题材更易博得高口碑
从题材分布来看,29部高口碑剧中,古装剧有12部,占比最大,是都市剧的两倍。从创作手法和风格来看,高评分剧集基本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都市剧、历史传奇剧中现实主义题材占比均高达100%,12部古装剧中,现实主义题材有9部,且都为古装历史、传奇等厚重风格,如《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琅琊榜》等。
现实主义题材在横跨30余年的29部高口碑剧中占据绝对高比例,可以发现,一直以来,相比于其他创作手法,现实主义题材国产剧更易博得高口碑。
发现:9.0+高口碑剧目缺席
当下,影视公司层出不穷,视频网站实力倍增,现实主义题材剧集也成为市场主流,但9.0+剧目却缺席了,这是为何?说明了什么?
1、品质:热度与口碑不一定成正比
剧集的热度和口碑不一定成正比,今夏火爆荧屏的多部古装剧,热度在线,口碑有的并不低,但离9.0还有距离,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存在一定合理性,也是对剧集品质目标线的重新定义,对创作者具有激励作用。
2、制作方:任何性质媒体都要加强贯彻社会责任
电视剧主控方从“国家队”,扩大到影视公司,再到视频网站,影响力扩张的同时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加强,无论何种性质媒体,都应当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要时还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先,当下热度爆款不少,高口碑爆款缺席,正折射出制作方、出品方要进一步加强落实社会责任,为市场、观众带来更多“三性”统一的作品。
3、剧目:剧集综合素质未赶上大众审美水平变化
设备、技术的革新,为电视剧产业带来巨大变革,但大众审美也在不断变化中,仅从呈现效果来看,画面、声音、色彩、置景、题材等方方面面的确实现了升级。但只有剧集综合水准赶超观众审美水平,才能征服观众。如近两年的《琅琊榜》《白夜追凶》《红色》等都有口皆碑。
4、题材:现实主义题材非万能,“唯题材论”不可取
现实主义题材虽然易博得高口碑,但在如今现实主义题材大年下,9.0+剧目缺席。可见从来没有万能的题材,扎堆跟风现实主义题材并不可取,更应该关注故事内核是否有深度和厚度,是否能打动观众,启迪受众。
5、市场:细分垂直化,观众注意力被分散
剧集题材走向细分垂直化是大势所趋,正因如此,观众只会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最感兴趣的领域,有限的观众被涌现的题材不断分割,注意力不断分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口碑剧的覆盖面,也就影响了整部剧的综合评价。
6、评价系统:豆瓣权威性在减弱,专业评价系统亟待建立
早些年,豆瓣主要用户群为文艺青年或专业人士,因此对电视剧评价相对客观公正,有理有据,但随着近两年粉丝、资本介入,让豆瓣评分多次深陷水军“刷分”风波,致使其权威性减弱,同时,也昭示着市场上亟需专业、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系统来引导观众,引导良性竞争。
7、观众:这一届观众很严格
当前活跃在豆瓣上的用户,多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下,从小看电视剧长大的,加上国外剧集的冲击,这一届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审美、制作、故事、节奏等等要求十分严格,厌烦套路、拒绝浮夸、以吐槽为乐是这一代观众的显著特点,要想真正取悦他们,还得在各个层面下功夫。
结语
豆瓣评分能反映观众对一部剧集的满意度,尽管当前观众很严格,但并不严苛,只要坚定做精品好剧的信念并真正落实,下一步9.0+高口碑国产剧或许马上就会出现。
附完整表格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