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林婉烨:大学生考研专业选择的决策偏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对于考研的学生群体而言,考研专业的选择是上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大学生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考研专业?参考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在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在客观和主观条件限制下令自身“满意”的最优决策。也就是说,人们决策时会参考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或者采用令自身满意的根据进行参考。总体来说,考研决策过程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不同权重,体现出不同的决策偏好。
一、侧重客观条件进行决策
在考研专业选择中,客观条件是院校的综合实力(学院水平、导师数量和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报考的难易程度(招生人数、考录比、分数线、复试比例)、专业的就业前景、薪资水平等。更希望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学术追求的学生群体,可能会更看重报考院校的综合实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资水平。
二、侧重主观条件进行决策
在考研专业这一决策过程中,学生所参考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自身的兴趣专业、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估、自我专业基础评估和职业规划。对于自身的专业的认可度低、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的学生群体,可能会更看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三、侧重参考点结合条件进行决策
事实上,学生的考研专业的决策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衡量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是否匹配,是否势均力敌。而是受参考点的影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权重不同。而参考点的选择则因人而异,受社会关系、个人价值观以及主观意愿等的影响。比如说,某一个学生不怎么计较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出于个人强烈的爱好和兴趣,那么,这时候,一所普通一本大学的特定专业会比985高校的其他专业更吸引人;又比如说,某一个学生的父母希望子女能够留在自己家乡工作,那么大学的地理位置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需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上述“客观条件为主”和“主观条件为主”的决策偏好,其实是少数情况。大多数人的决策都是会综合考虑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虽然二者可能仍存在权重差异。如具体喜欢某一个专业,则是去考虑自身的学习能力范围内,能够接触到的质量较高的院校的特定专业。这样的决策过程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综合考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