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宫廷悬案(中)

中国自古以来皆不缺少悬案,特别是宫廷之中,更具神秘色彩,自古以来皆是民间重要的谈资,由于史书记载不详,而野史记载又往往不够准确或者夸大其词,就导致了这段历史或许就变了原本的模样。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聊一聊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宫廷悬案。

梅妃

1、梅妃江采萍查无此人

唐玄宗大半生都生活在花团锦簇之中,不仅仅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传说还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大美女,梅妃江采萍,也曾是唐玄宗的宠妃。关于梅妃,可谓是大名鼎鼎,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擅长作赋,而且也擅长舞蹈。

相传其乃是福建才女,被高力士选美入宫,因为才貌双全,所以深得唐玄宗宠爱。因为生性淡雅,不喜欢浓妆艳抹,独爱梅花,所以被称为梅妃。但是在得宠数年之后,年近花甲的唐玄宗却爱上了丰腴多情的杨贵妃,自此冷落了梅妃,在后来的后宫争夺中,惨败给杨贵妃,被杨贵妃打发到了上阳宫。后来,安禄山叛乱,大军直逼洛阳,唐玄宗来不及带上梅妃,就匆匆逃离东都,回长安去了。相传梅妃在安禄山攻破洛阳之时,上吊自尽。

而相传,梅妃留下了很多作品,比如《楼东赋》、《谢赐珍珠》 等等,更有名传千古的舞蹈,《惊鸿舞》。

梅妃传说

可是,这样一位人物,新旧唐书都没有相关记载,只是地方典籍略有记载,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五代时期的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那开元天宝时期,到五代已经相隔近两百年,正史没有记载,小说倒是写得绘声绘色。

而且,梅妃的故事在五代已经流传开,而北宋后期司马光所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也采用了新旧唐书的意见,没有对梅妃有相关记录。

如此,就让人怀疑,梅妃到底存在过吗?这么一个著名人物,新旧唐书为何会完全没有提及这个人呢?那是不是因为其有道德污点?这个概率不大,首先,杨玉环本身就曾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媳妇,这些都没有删减,又何必对梅妃这么一个人物进行删减呢?即使后来,梅妃在东都没有自尽,而是受尽侮辱,被贼寇占据,只需要将她改动一下,写个和小说一样的结局,也是比较凄美的!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梅妃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各地记载不一,地方典籍写梅妃本是放鸭女,与小说中从小精通诗词歌赋的大才女完全不同。其次,各类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过高力士使闽的相关记录。

惊鸿舞

可能是五代十国时期,小说作者有所暗指,特意编撰梅妃之名,来隐喻当时的某位人物。

2、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

斧声烛影大概是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一段宫廷悬案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光义都是一时英雄,两兄弟都深谙厚黑学,一个颇有豪气,而另一个略有些诡谲。自太祖开国平定南方之后,帝国主要的外部敌人就剩下北方苟延残喘的北汉和堪称巨无霸的契丹帝国。

既然外部压力不大,那北宋内部的矛盾就凸显了,首先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矛盾,由于两兄弟爱好比较类似,所以有过争风吃醋的过往,而且赵光义很显然是惦记着赵匡胤屁股下的宝座的,不过赵匡胤似乎还觉得自己年轻,再加上豪放的性格,所以不怎么在意这些细节。由于长子早夭,赵匡胤不想让儿子赵德昭升得太快,所以一直没有立嗣。

斧声烛影

公元976年冬,时年49岁的赵匡胤已经稳坐了16年皇帝,而且春秋鼎盛,正值壮年,常有挥军北上,灭北汉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愿。这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汴京城银装素裹。

11月中旬的傍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大内,两人屏退了宫女,密谈很久,再之后,赵光义回府,当夜,宋太祖驾崩。宋皇后密令太监王继恩召当时在京师的皇子稍稍年长的赵德芳入宫商议,可是王继恩却跑到了晋王府,赵光义随即入宫,封锁了大内,随后即位。然后与赵普密谋,定下了金匮之盟以掩盖其篡位之实。

然后,不知从何处就传出了当时在场宫女的口供,表示,太宗和太祖密谈时,曾远远看到烛影下,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避让。也远远听到宋太祖玉斧头戳地面的声音。

关于这件历史悬案,我们首先来讲,金匮之盟肯定是假的,首先这个金匮所有人都没见过,只在赵光义登基之时,赵普站出来,说有这么回事,他是知道的。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当时的局势,由于赵匡胤大肆剪除开国功臣,什么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也就是强推以文制武。而这件事的具体操作乃是赵光义来进行操作的,赵光义借这次机会,大量排挤宋太祖的心腹,然后安插自己亲信跻身要位,经过此事之后,赵光义在北宋朝中的势力远非二号人物这个称呼可比,虽然不及赵匡胤,但是也差不到哪去,可谓一呼百应。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的最大受益者,那自然是赵光义无疑,其很快便全盘接收了赵匡胤留下的政治遗产,即位登基。

赵普献计金匮之盟

再看宋太宗登基之后,首先,除掉了赵德昭和赵德芳,然后除掉了赵普。然后大肆修改太祖实录,应该是避免其与太祖之间的矛盾被曝光。再从太监王继恩的举措,我们不难得出,赵光义当时的势力是很强的,这个时候造反是最有利的时间点。因为,这个时候,以赵光义的势力,其即位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根据赵光义大肆修改太祖实录的手法来看,斧声烛影这个故事也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那真相到底如何呢?从赵匡胤的身体来看,其自然死亡的概率是不可能的。暴毙而亡的概率也不高,因为之前并没有记载其重病。那么,其被刺杀或者谋害的概率是很大的。

那么事情就可能是这样,参照宋太宗历来的举措,可能是其干了什么不法之事,或者扩充朝野势力引发了赵匡胤的猜忌,所以,作为兄长的他叫来赵光义进行教育,但是在赵光义处就不一定是这样想了,他的谋划被赵匡胤所察觉,以后就难免会被清理,所以先下手为强。

当然,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定论,至于真相,只能靠猜测和合理化分析。

柔福帝姬见高宗

3、南宋真假公主之谜

事发于南宋初年,历经三年的奋战,宋高宗在江南基本坐稳江山,虽然面临着金国泰山压顶的威胁,但是凭借众多优质武将,完全可以周旋,至少不至于亡国。而南宋初年,就发生了一件特别的故事,那就是柔福帝姬案。

事情发生在1130年,也就是高宗建国第四个年头,以前土匪从良后的韩世清在蕲州的一次剿匪,蕲州也就是黄冈附近。在过程中发现一位奇女子,于慌乱的土匪群中神情自若,自称是宋徽宗的第二十女柔福帝姬,并说出了许多宫廷秘事,比如高宗母亲韦太后与乔贵妃结拜的秘闻。

韩世清不敢怠慢,立刻将帝姬好生安排,并通告朝廷,将帝姬送往京师面圣。由于宋徽宗风流多情后宫佳丽数千,再加上子女众多,高宗的母亲出身比较低,所以高宗和帝姬总共可能都没见过两次。

所以高宗也分不清柔福真假,只能听其讲述一些宫廷秘史,再根据其讲述的从金国逃亡南下的故事,借此来判断其真假,而且帝姬还知道高宗的乳名,不由得不信其真实性。

而帝姬生于1111年,到1127年靖康之难时才十六,十六岁已经是大姑娘了,骨骼大部分是定型的,而帝姬一双大脚以16岁时北上步行释放,也不可能复原,所以引发了怀疑。但是高宗综合考虑,为了稳定当时民心,还是相信了帝姬的言论,封其为公主,并为其挑选了高世荣为驸马。

就这样过了十年,等到了公元1142年,在南宋通过一系列委曲求全的妥协之后,实现了与金国议和。而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也得以被遣返,而韦太后听说柔福早在十多年前已经逃回来了,一口否认了这一说法,表示柔福在前一年病死于东北五国城,她自己亲眼看到了尸骨确认。

靖康之耻

高宗听信了其母亲的言论,当即逮捕了柔福,并严刑拷问,最后得到了一份供词,女子名叫自己叫李静善,原是汴京乾明寺的尼姑,逃难时偶遇宫女张喜儿。

张喜儿说她很像柔福公主,并在逃难途中告诉了她诸多宫闱秘闻,后来两人失散,她不小心身陷匪窝,被土匪霸占,又差点被韩世清当成匪眷杀掉,为了活命,情急生智冒充公主,没想到十年来无人揭破。

对于这件事,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韦太后为了掩盖其在金国当俘虏时期的丑闻,故意说柔福是假的,借机除掉柔福。

还有人觉得柔福本身就很可疑,诸多因素于史不合,所以肯定是假的。因为后来从金国逃回来的几位俘虏,也证实了柔福客死北国的事实。而且当时还有冒充荣德帝姬的女子,所以冒充柔福也是可能的!

至于真相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笔者意见,假冒的可能性更大。

4、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朝初年,朱元璋由于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爱子朱标早亡,朱元璋爱屋及乌,于是决定传位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因为恐惧四面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于是,便在齐泰和黄子澄的谋划下,大肆施行削藩政策,朱棣在此情形下,忍辱负重,最终反戈一击,靖难之役,在被大军围堵的情况下突袭南京,却取得了意外的成功,最终攻入南京故宫,篡位称帝。至于建文帝时期的忠臣们都很惨,忠臣被杀,男子被流放,女子被没入宫中受辱,传说每日要被兵士凌辱二十次以上。

这些都没有什么好说的,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极富传奇的故事,那就是建文帝去向之谜,朱棣攻入南京城,皇宫内院却燃起了熊熊大火,朱允炆和玉玺印信消失在了火海之中,而关于朱允炆的去处,没人知道。朱棣在进城之后,恨不能将整座宫殿地基给扒了,虽然找到了几具遗骸,但是似乎不太像朱允炆。而其他方面,也没有找到蛛丝马迹,留下了一幕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局面。

建文帝

那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呢?这个问题困扰历代史学家的同时,也困扰了朱棣数十年。几十年来,其派遣胡濙寻访数十年,最终是否有结果,也没有得到公布。胡濙有没有找到朱允炆,也许只有朱棣和胡濙两人知道。

笔者偏向其逃亡了,但是没有逃到云南投靠沐英,也没有去海外避祸,而是在浙江南部或者福建一带山区隐居了,最后被胡濙寻访到了。

5、朱高炽死因之谜

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是一夜高光之后圣容顿减的明光宗朱常洛,而在位时间第二短的就是,开启大明巅峰盛世的明仁宗朱高炽,作为明成祖的朱棣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和这两位崇尚武功的帝王都不一样,他开起了明朝文制的时代。朱高炽1424年8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大举改变其父时期的弊政,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朱高炽

但是即位八个月后,朱高炽便身患重病,于1425年年5月病故。朱高炽本身就肥胖多病,再加上二十多年监国辅政,政务劳累,盛年而亡在情理之中,可是怪就怪在。当年四月初,朱高炽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拜谒朱元璋的皇陵,打算就此迁都南京,而且让朱瞻基留守南京,做好迁都准备。而且,之后没有名言让朱瞻基回京的诏书,众所周知,今天从南京坐高铁到北京都需要好几个小时,而南京和北京之间,有着长江、淮河、黄河等多条大江大河相隔,在明代社会条件下,哪怕以最快速度狂奔,也是需要5到6天(驿站传递八百里加急可能快些,但也要三天以上)。

朱高炽是突然病死的,属于猝死,没有丝毫征兆,自然不可能提前通知朱瞻基。那么,朱瞻基是六月初三在北京出现的,也就是说,朱高炽死了,消息传到南京,需要三天,朱高炽从南京赶回来,至少要五天。朱高炽驾崩于5月29日,那么朱瞻基至少要在八天后才会在北京露面,也就是说,需要在六月初六晚上之后。

朱瞻基

而朱瞻基提前出现在北京,是不合理的。于是,朱高炽之死就引发了历史猜疑。首先朱高炽否定了朱棣的很多举措,并且要迁都回南京,而朱瞻基却和朱棣很贴心,什么都学着朱棣做事,思想上更是与朱棣接近,所以朱瞻基是不赞同朱高炽迁都回南京的。所以朱瞻基很有可能为了维护其祖父的荣耀,反抗朱高炽,进而杀掉朱高炽,自己主持大局,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这样,朱瞻基提前秘密潜回都城,然后谋划了朱高炽之死,然后躲起来掩人耳目,几天后现身即位。

而至于明仁宗朱高炽的真实驾崩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6、嘉靖帝壬寅宫变

明朝中期,深谙权术的聪明人嘉靖帝登上了皇位,在位前期,还是颇为勤政,重用张璁等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中期最为严重的流民问题。但是在政局稳定之后,嘉靖帝便没有把心思放在致力于帝国中兴之上,而是以权谋控制朝廷,深居宫内修道。

壬寅宫变

嘉靖帝迷信方士,追求羽化登仙,为了炼丹,召集了大量童女入宫,采取他们的经血炼丹,在他们生理期不允许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而且嘉靖帝本来就是薄情而多疑,所以这些宫女并没有取得优待,而是经常会领会嘉靖帝的雷霆之怒。

嘉靖帝住在乾清宫,其西暖阁分上下层,住着这些年轻宫女。面对嘉靖帝这种变态的需求,宫女们大都不堪其辱,于是在1542年十月,宫女们谋划要除掉嘉靖帝,十几个宫女以杨金英为首,在某个夜晚,找到了嘉靖帝的寝宫,然后用绳子勒住熟睡中的嘉靖帝的脖子,打了个结,想要勒死嘉靖帝,嘉靖帝惊醒后,有些反抗,宫女力气小,不能一下就勒死嘉靖帝,于是这个宫女心生一计,再打一个结,可是绳子打两个结就变成了死结,就再也拉不动了。

所以之后,这个宫女怎么使劲,也没有勒死嘉靖帝。随后,就有宫女见情况不妙,就为了保命前去向皇后报告,皇后赶入宫中,将脖子受了点伤的嘉靖帝救下。几个宫女都被处以极刑。

嘉靖帝炼丹

当然这是后来流传的故事,当时寝宫内的具体情形,不得而知。

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乃是当时失宠的方皇后,方皇后救驾有功,而且在后续处理中,不仅除掉了宁嫔,更是一并除掉了大敌端妃曹氏。

关于这次事件,历史上总共有这么几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就是最浅显的解析,意思就是此次事件仅仅只是宫女造反而已;

明代宫女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乃是宫廷争斗,宁嫔王氏在有子的前提下,没有得到晋位,于是久而久之心生不满,就想除掉嘉靖,立自己的孩子登基。参照后来方皇后趁嘉靖重伤口不能言,诬陷端妃并除掉,可知,当时宫廷斗争是很严重的。

第三种观点是,嘉靖因为大礼议事件,斗垮了很多权贵,这些人心怀不满,然后串通宫里,打算除掉嘉靖,另立帝王,东山再起。

当然,真实原因不得而知,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历史一大悬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