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枇杷核
枇杷核功效与作用
「中文学名」枇杷核
「别名」芦桔子、枇杷子、枇杷种子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5-6月果实成熟时,鲜用,捡拾果核,晒干。
「原形态」枇杷,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种子呈圆形或偏圆形,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有光泽。种皮纸质,子叶2片,外表为淡绿色或类白色,内面为白色,富油性。气微香,味涩。
「化学成分」种子含苦杏仁甙,蜡醇,氨基酸:4-亚甲基-DL-脯氨酸、反-4-羟甲基-D-脯氨酸、顺-4-羟甲基脯氨酸,脂肪酸,甾醇。又含淀粉和游离的氢氰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内服不宜过量。过量内服宜中毒,甚则死亡。
「贮藏」贮藏置干燥处。
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平。
1.《本经逢原》:'大寒。'
2.《现代实用中药》:'苦,平。'
3.《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苦,无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疏肝理气。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摘录《中药大辞典》
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主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摘录《中华本草》
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摘录《中药大辞典》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摘录《中华本草》
1.《本草纲目拾遗》: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
2.《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
3.《现代实用中药》:镇咳祛痰。
4.《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枇杷核
枇杷核
「复方」
1.治咳嗽:枇杷核,硒干、捣碎,约六钱,煎汤,煮沸十多分钟,临服时加少量白糖或冰糖,一日两次服用。(《浙江中医杂志》(10):32,1958)
2.治瘰疬:枇杷干种子为末,调热酒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3.治疝气,水肿,枇杷核9-15g。水煎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现代研究」
1.化痰止咳
枇杷核为枇杷的的内核,味苦性平,和枇杷的果肉一样味有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蜂蜜一同服用,有更好的疗效。
2.增强免疫能力
李鹰等研究发现,枇杷核提取物能明显增强抗体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对体液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扶持正常菌群、抑制有害菌群的肠道调节作用来增强免疫功能。SunGuangchen等通过二硝基氟苯涂抹大鼠耳朵诱导变应性皮炎实验模型研究,发现枇杷核提取物可以增强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减缓过敏性皮炎的狠痒、水肿等症状。
3.抗氧化
枇杷核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反应的作用。研究表明,枇杷核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清除率呈浓度依赖关系,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提取溶剂性质紧密相关,丁醇、甲醇或水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而乙烷、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低,说明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主要取决于多酚类物质。
4.利水消肿
枇杷核有很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对于小便不利、水肿的症状有所缓解。此外还能用来治瘰疬。
5.抗炎
林国荣采用SO2刺激法诱导小鼠咳嗽,研究枇杷核提取物的止咳活性,发现枇杷核提取具有明显的止咳、抗炎作用,最佳用量为100~150mg/kg(相当于苦杏仁苷生药量2~3g),其止咳药效优于等剂量的川贝清肺糖浆或阿司匹林。Takuma等[36]通过5-氟尿嘧啶诱导仓鼠黏膜炎模型研究枇杷核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发现枇杷核提取物可以减少发炎部位的微生物感染以及抑制自由基氧化,从而具有促进黏膜炎康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