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也有功能性——了解一下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是指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持续或频繁发作腹痛,病史较长,属于功能性疾病,但又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无关,目前并不少见。了解功能性腹痛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治疗。
腹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很复杂,可以是腹腔内组织器官受损,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但腹痛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其性质和强度,不只是受病变程度的影响,还与神经和心理因素有关。功能性腹痛就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主要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腹痛。
功能性腹痛在消化内科并不少见,患者往往因腹痛多方就医,反复检查,久治不愈,了解功能性腹痛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治疗。
1)病史时间很长,几个月、几年,甚至从小开始,为连续性腹痛或反复频繁的腹痛发作。
2)腹痛呈持续性,与进食、排便、月经等生理行为无关或只偶尔有关。
3)腹痛部位广泛,定位不明确。
4)腹痛比较剧烈,难以忍受,患者习惯用手保护腹部,不愿让别人触碰,但变动体位多无困难。
5)可伴有恶心,但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脸色潮红、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的表现。
6)病情严重者可以伴有全身不适感,如头痛、头昏、胸闷、呼吸不畅等,也可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7)医生触诊患者腹部时,患者常常闭眼躲避,但医生用听诊器代替手进行触诊,患者会减轻对疼痛的躲避反应。腹部触诊时往往有腹肌紧张,但当患者注意力分散后,腹肌紧张可减轻或消失。常诉多部位有压痛或广泛压痛,但不能明确指出腹痛最剧烈的部位。对腹部压痛的躯体反应表现明显但痛苦表情轻,两者往往不一致。患者常强调有腹部包块,但事实上患者所指腹部包块往往是生理性的包块,如胸骨柄的剑突、积气或积粪的乙状结肠等。
功能性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互动致中枢疼痛调控异常、心理异常状态有关。
1.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就是胃肠道对各种刺激很敏感。患者对生理性刺激会出现不适感,对伤害性刺激呈现更强烈的反应,如肠道内置入充气100ml的气球,正常人不会产生不适,而内脏敏感性增高的患者可发生明显腹痛。
由于内脏敏感性增高,患者稍有刺激就会明显腹部疼痛不适,并持续很长时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时好时坏,迁延不愈。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内脏自主神经紊乱的结果,与长期的心理不良因素有很大关系。紧张、焦虑及长期情绪不良会引起胃肠道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就变得很敏感。
2.脑-肠互动异常
肠神经系统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就是“脑-肠互动”。
胃肠道神经支配与调节是通过3个层次的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实现的,包括:胃肠壁内的胃肠神经系统、胃肠道外的自主神经系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这三者之间通过许多小分子物质相关联,将胃肠道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互相协调,这叫作“脑一肠轴”。
脑一肠互动是以脑肠轴为基础的脑、肠之间的交互作用。视觉、嗅觉等外源输入的信息或情感、思维等内感性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影响胃肠道感觉、运动及分泌功能;而内脏感应(如伤害性感受等)也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感知、情绪,进而影响人体的行为,胃肠道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叫作“脑-肠互动”。
功能性腹痛患者脑一肠轴在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发生了异常。对胃肠道的刺激大脑表现出高反应,对大脑的应激事件(紧张、焦虑、恐惧等生活中不幸事件)胃肠道也表现出高敏感性,这就是“脑一肠互动异常”。
3.心理异常
功能性腹痛患者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长期不良情绪使内脏敏感性增高、脑一肠互动异常从而导致腹痛加重;而患者腹痛长期不愈,又会加重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焦虑。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
总之,功能性腹痛患者“痛在腹部,病在大脑”,只有了解功能性腹痛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更好认识疾病本质,采取更好的手段加以治疗。
作者: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伯军
文章首发自王伯军大夫谈消化